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蔡樂蘇 王憲明:教學並重因材施教

——清華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014年10月13日15:5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教學並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公認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課程內容規范性極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何貫徹這一原則,還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近年來,我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組按照中央有關精神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初步探索出一個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覆蓋全員、因材施教的教學新模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可喜成果。這一模式的主要措施有:

  首先,始終堅持用中央有關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指示精神來指導課程教學,及時把中央有關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之中,使其及時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我們組織課程組教師認真研讀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並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內容,擬定新的教學大綱,重點突出六大主題:中西沖突的根源及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破壞性影響﹔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什麼選擇、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偉大意義﹔中國為什麼選擇、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及歷史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的形成、堅持和發展。對這些重點問題的講授,歸根結底,就是要使大學生進一步懂得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

  其次,集體備課,分工合作,制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通用PPT課件》15講。每講是一個獨立的專題,包括教學基本要求、基本內容、閱讀文獻和相關圖片及視頻資料,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個人特長和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同時,課件上傳到網絡學堂,便於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我們下大氣力收集了大量鮮見的歷史圖片和紀實類視頻資料,將之編輯加工為三五分鐘至十幾分鐘長度不等的文件,可以非常方便地插入PPT演示稿中,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同時圍繞“紅色記憶”這一主題,從各種中外檔案文獻資料中精選、編譯出數百萬字的資料,傳送到網絡學堂中,供學生課下閱讀,讓學生能夠近距離地感觸歷史,從而加深對近現代史進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識。

  再次,開列供學生研討的《問題集》和供學生閱讀的《參考書目》。《問題集》由數百道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題目構成,並定期更新。所提問題不僅包括教材中所涉及的,也有一些近期社會上的相關熱點問題,供學生從中選做,增加了學生根據興趣進行選擇的空間。同時,題目中相當一部分是學生從來沒有看到過的,這就在無形中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了學生一探究竟的動力。

  我們開列的閱讀書目包括近千種圖書,不管何種專業的學生,總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這份書目不是簡單列出幾本近現代史著作,而是經過精心挑選,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個歷史人物都不是隻開列一種,而是盡可能多地把相關傳記和研究論著都開列出來,使學生能夠從比較中悟出歷史的真實意義。

  同時,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拓展課外學習,採用各種方式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具體做法是:專題教學、師生對話研討、課堂討論、演講、表演、辯論等。每一個專題,都設計出若干問題,組織課堂討論。課下把學生分成小組共同完成作業,並經過競爭獲得課堂演示的機會。我們還在一些課堂上試行情境模擬法,即根據重大歷史事件設定典型情境,指導學生扮演相應角色,闡釋自己的見解。同時,發揮網絡學堂優勢,搭建課外學習平台,拓展學習時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研究的積極性。

  最后,注重歷史學習的實踐性和研究性,讓學生動手動腦,在“觸摸歷史”“創作歷史”“重演歷史”的過程中研史明道,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經歷,進而升華為人生信仰。我們規定每位同學都必須研習一個問題,成績至少佔課程總成績的一半。研習的題目既可從《問題集》中選,也可自定。我們鼓勵學生不僅從自己的個性、愛好出發,還可緊密結合自己所學專業來完成規定作業,研習成果表達方式可各式各樣,論文、考証、年表、詩歌、劇本、散文、雕塑等等均可。前年,幾位學生分別利用“三字經”形式寫出《中國共產黨九十年》和《毛澤東傳》《鄧小平傳》﹔學新聞和外語的同學,從外國報刊尋找資料解讀“巴黎和會”和日本侵華史﹔工業工程系的一位同學創作了長達半個多小時的電視片《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美術學院學生先后組織“百年印‘像’”“人間正道”“尋夢中國”三屆“中國近現代史課程藝術創作作品展”,每屆近600名學生創作的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展出后,在校園內引起很大反響。學生在學習中創作的作品有的在核心期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雜志上發表,有的收入了即將出版的清華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作品集,成為他們一生學術事業中公開發表的第一件作品,也必將成為他們終生難忘的作品。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入選項目階段性成果)

(責編:實習生、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