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錦聚(資料照片)
2002年,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交流。(資料照片)
與博士生王毅在一起。又一位博士畢業,逄錦聚感到欣慰。(資料照片)
金秋九月,收獲時節。
對經濟學家逄錦聚而言,這一季“收成”堪稱豐碩——教師節前夕,他與多所高校同仁傾注16年心血的“經濟學基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擔任主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進入國家第二批“2011計劃”公示名單,將被建設成為以經濟建設為主攻方向的“國之智囊”、學術和人才培養高地。
雙喜臨門,這位曾屢獲殊榮的學者依然激動。因為,這兩項以集體之力成就的事業,都是為實現同一個追求:致力於中國經濟學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服務國家發展,造福人民大眾。
“我自從接觸馬克思主義就沒動搖過,自從投身經濟學就沒想過離開。能把信仰和事業結合起來,再辛苦也值得。”逄錦聚說。
“知中國,服務中國”,南開大學的傳統奔流在他血脈之中。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日夜劬勞,為經濟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不懈探索,67歲的他忙碌如昔,甘之若飴。
人生“辯証法”支撐他戰勝磨難
“回過頭來想,真正對我一輩子有用的,是青年時學到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給我一種看家利器,讓我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想到有一天會光明,相信困難一定會過去。”
“有沒有一本書,影響了你整個人生?”這個問題常被問起,逄錦聚的答案始終如一。
那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冊子,躺在塵封多年的記憶裡:紙張粗糙,字跡模糊,封面上印著“辯証唯物主義常識”幾個大字。“物質第一,意識第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事物是聯系的,世界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老師袁輔章諄諄講授書中內容,高中生逄錦聚聽得如痴如醉,一學期結束,“幾乎把整本書背了下來”。
彼時,逄錦聚成長在山東青島膠南一個普通農家。一心向學的他自小成績優異,未來似乎觸手可及。然而,高中畢業,人生的第一次磨礪陡然降臨。
由於特殊年代的特殊原因,逄錦聚未能報考大學,隻好回到農村。不久,“文革”爆發,當過基層干部的父親慘遭迫害,他也陷入重重磨難。
若干年后,逄錦聚在電影《人生》主人公高加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那位無奈回歸鄉野的青年學生一樣,他跌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種地,淘大糞,做木工活,砌牆蓋屋……最“輕鬆”的工種,是做小學教員,還受命創辦過一所農業中學,一人“包攬”全部課程。可惜,這所當時頗受百姓歡迎的學校生存三年便告終結,逄錦聚也重回田間。
一蹉跎便是十四年。捧慣了書本的雙手變得粗糙,一顆年輕的心卻從未消沉。
“辯証法在那時顯示出力量。它教給我在苦難中不必氣餒,在逆境中勿忘圖強。即使在最困難時我也相信:世態一定會向前發展,困難一定會過去。”
自強樂觀的逄錦聚,一度成了“最好的農民”——推山東獨輪車,他能推著1000多斤重的石頭走十裡地﹔下田犁地,他扶的犁印又直又深。勞作間隙,他從未放棄學習,啃書本、練外語,閉塞的日子在知識滋養下有了色彩。
春天終於在盼望中到來。1978年秋,年屆而立的逄錦聚高分考取當時一所大專院校(今濰坊學院)外語系。新的生活開始了。
“這段經歷,讓我對辯証法更加篤信。它給了我一種看家本領,有了它,吃苦成為財富,磨難成為契機。”逄錦聚不無感慨。
“人民情懷 中國立場 問題意識”
“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隻能立足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走出經濟學的‘中國道路’。”
1981年深冬,一位風塵仆仆的學子推開了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大門。迎接他的,是其導師、著名經濟學家谷書堂教授。
這正是走出山東的逄錦聚。
讀大學不久,逄錦聚的學術興趣便從外語轉向經濟。“那時,全國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我渴望了解經濟運轉的堂奧,為國家建設出份力。”於是,他夜以繼日,兩年攻下外語、政治兩個專業並自學了經濟。當他決意要考研究生時,瞄准的是享有盛譽的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要選就選最強的,就想看看‘天’是什麼樣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如願以償地走進了這片夢中的天空。
逄錦聚自此與南開結緣。從刻苦攻讀到留校任教,從嶄露頭角到掌舵扛鼎,他的學術之路不斷延展,逐漸形成了鮮明特質。
從讀研究生開始,逄錦聚就跟隨著名金融學家錢榮堃教授和幾位西方學者學習西方經濟學,上世紀90年代初還隨團到美國、歐洲考察經濟學發展與教育,2000年還受聘日本早稻田大學做過教授。“這些經歷讓我堅信:西方經濟理論應該借鑒,但不應該也不可能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理論。”
逄錦聚的經濟學研究碩果累累,一以貫之的是濃郁的“人民情懷”。“經濟學工作者要為人民服務,要把為最廣大人民謀根本利益作為理論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
堅定的“中國立場”,貫穿他的學術生涯。從碩士畢業論文《論指導性計劃》開始,他便把學術重心鎖定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中國經濟學建設和理論創新傾注心血。一項項突破,無聲地說明著他的學術眼光與立足基點。
他的夢想堪稱宏闊——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解決中國問題,僅靠他國經濟理論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尤為可貴的,是敏銳的“問題意識”。
今天,京津兩地的人們已習慣了“半小時抵達”的城際交通,而這正是13年前逄錦聚和他的團隊在“實施京津經濟一體化戰略”咨政報告中提出的具體措施之一。與此類似,他主持的一項項研究成果與政策建議變為現實——《天津現代物流發展綱要》中的建議被列入天津市“十五”規劃,現代物流業迅速躋身全市五大支柱產業﹔對環渤海經濟區的先期研究,不僅引導了理論界的關注,還催化了“中國經濟發展第三極”——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的實施﹔2010年完成的《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設計了一整套評價指標體系,為國家和地方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導向和參考。
“‘經世濟民’不能隻停留在基礎理論層面。應從改革開放實踐中選取戰略性課題,以基礎理論研究促進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理論研究。”秉此理念,逄錦聚帶領的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充分詮釋了“學術服務社會”的功用,而他則把更多期望寄托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身上,盼望著“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學術重鎮和新型智庫”。
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添磚加瓦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編進教材,關系人才的培養和中國的未來。不能回避當今大學生和社會上最關心的問題。要經得起實踐的推敲和歷史的檢驗。”
雖已年逾花甲,逄錦聚並不覺得老之將至。
從今年3月起,每隔一段,逄錦聚就會從天津趕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講課,有時一講就是一天。台下學生正好100位,都是社科院招收的首批“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生。這些從各高校選拔的青年教師學習極認真,逄錦聚欣慰之余更加不忍輕慢,堂堂重新備課,從不“炒冷飯”。
每月一次由教育部組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審議會,逄錦聚總是盡可能參加。針對每本教材或大綱的總體優缺甚至章節字句,他總能給出精准細致的評點。
此外,修訂已出版的教材、編寫輔學用書、審讀黨員干部理論讀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每一項工作,逄錦聚都全心投入,不吝付出。
這種辛勞已經持續了十年。2004年,隨著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啟動,逄錦聚先后主持和參加兩部工程教材編寫,並於兩年后被增補為咨詢委員。
“當時咨詢委員平均年齡70多歲,我剛滿60歲,算是年輕人。”“年輕”自然要加倍付出。為編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身為首席專家的他帶著全組成員三年奮戰,從提綱到成稿修改30余次。長期高強度運轉,一向健壯的身體提出了抗議。2007年前后,他因身體不適三次住院。醫生令其靜養,他卻在半夜偷偷打開筆記本電腦修改書稿。出院后,他在家裡擺上制氧機,繼續奮戰。
一份份布滿修改痕跡的書稿,陪伴他度過節假日,度過往返京津的路途時光,甚至參加黨中央、國務院組織的北戴河專家休養活動,他依然帶著這份牽腸挂肚的“作業”。
“教師總有一種‘教材情結’。為學生編寫高水平教材,是天大的事情,也是不可推脫的本分。”這種責任感,使逄錦聚對工程教材編寫傾盡心力,而在擔任咨詢委員后,他更是參加上百次教材審議會,為每本教材嚴格把關。
也是在這一時期,他的研究方向由政治經濟學拓展到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每次審議、研讀書稿,對我都是極好的教育。十年下來,我等於又上了一遍大學。”逄錦聚話語由衷。他深深感覺到:馬克思主義因其真理性而顛扑不破,因其開放性、發展性而不斷豐富,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活力。
“研究經濟,卻從不琢磨改善自己的經濟”
“要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我願盡一切力量成就他們。”
在南開,師生們常能遇到逄錦聚。這位曾經的副書記、副校長,時不時地和大家一樣吃食堂,騎著舊自行車穿行在校園裡。他十幾年前帶過的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軍林回憶,當年第一次去導師家中拜訪,三代人住在50多平方米小兩居的情形著實讓他吃了一驚:“是名校領導姑且不說,研究經濟,卻從不琢磨改善自己的經濟,令人欽佩。”
讀大學時的老師王學堅對這位得意門生印象深刻:“他上大學時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每月都從不到20元的生活費中抽出一部分寄給家裡,自己則節衣縮食,幾乎沒穿過新衣服。”
青年時代飽經磨難的經歷與體悟,使逄錦聚從不在乎金錢與享受。他在乎的,是為人立世的品行與風骨。
“我和高加林最大的不同是:他進城后拋棄了患難時的媳婦巧珍,而我一直和農村結發妻相濡以沫。”逄錦聚笑言。畢業留校不久,他就把父母接到身邊照料,直到老人離世。他孝敬雙親、珍視家庭的故事,已在南開和家鄉傳為佳話。在他看來,對待家庭的態度,是一個人人品最真實的體現。而他對學生最大的要求便是:做人做事做學問,三者統一,不可偏廢。
在李軍林記憶裡,逄錦聚對學術極為嚴謹。“他出成果不求多,不圖熱鬧好看,而是力求准確、創新。我每每遇到學術難題,都會第一個想到他,他幾句指點總能給我很大開啟。”
“他常提點我們,不做脫離實際的‘花哨學問’。這句話會伴隨我一生。”博士生於化龍對此充滿感念。
逄錦聚極少批評學生,卻用言行和勸勉把一項項准則“種”在學生們心中,成了他們“抵御浮華的定海神針”。
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逄錦聚對自己的期待。這是師者對后學的囑托,是先行者對年輕人的篤信。“我希望中的青年,要有學術自信和文化底氣,要有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體系的決心與能力,要願意為了國家發展和民族富強貢獻力量。”逄錦聚展望著。一代要比一代強,接力實現中國夢,這是他心中最美好的願景。
專家名片
逄錦聚,1947年生,經濟學家,南開大學原副校長,講席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題組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