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韓振峰:中國道路的“中國特色”

2014年09月29日16:40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中國道路的“中國特色”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道路的國內意義和國際價值”首席專家、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帶領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康庄大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帶領人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正是這種“中國特色”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有機結合,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和鮮活的生命力。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蘊含和體現的“中國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發展道路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首先在於它選擇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傳統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就是經濟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政治上的共產黨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文化上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應當說,這些認識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總結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必須根據本國的實際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逐步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科學社會主義。

其二,發展階段方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另一個鮮明“特色”。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定位”。馬克思曾把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列寧也曾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新社會的初級形式”,毛澤東曾把社會主義區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鄧小平則在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我國制定現階段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防止“左”或右的思潮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確立,才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置於當代中國偉大實踐這一重要現實基礎之上。

其三,經濟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制度方面體現了自身的鮮明“特色”。當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由全民所有制(國家所有制)和集體農庄所有制所組成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新中國成立后前30年的所有制結構基本上是類似蘇聯模式的。實踐証明,單一的和過分超前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模式是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的,也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逐步探索並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實踐証明這是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

其四,經濟體制方面的“中國特色”。在探索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同時,我們黨還在經濟運行體制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根據傳統觀念,人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體制隻能是計劃經濟。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我國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按這種傳統模式運行的。我們不能否認,當年的這種計劃經濟模式在集中有限的國力完成重大建設項目上,確實顯示過巨大的威力、發揮過重大作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時代的到來,計劃經濟的弊端也越來越開始暴露出來。我們黨正是適應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經濟運行新體制。經過改革開放十幾年的探索,黨的十四大正式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個破天荒的創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特色”。

其五,政治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根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確立的關於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原則要求,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進行了不懈探索。一是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這是結合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保証。二是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色。三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這種政治制度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四是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我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體系。

其六,文化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程中,我們黨逐步探索和總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一些基本規律和建設途徑,從而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和新高度。一是堅持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將其作為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強大思想武器。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質的規定性,凝結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價值表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引領。三是建設和諧文化。通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是促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

當然,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制度建設方面,也先后形成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方法和經驗。需要強調的是,所有這些“中國特色”,都是以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前提的,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証統一關系,無論是拋開普遍性(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單純強調特殊性(中國特色),還是拋開特殊性單純強調普遍性,都是不符合唯物辯証法基本要求的,進而也就無法真正把握“中國特色”的科學內涵。

(責編:趙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