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既是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也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從周朝燕國建立至今,北京審美文化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北京審美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其所處多元文化構架的中心位置相關﹔北京審美文化不僅存在著一個從周口店原始文化開始依次延續下來的主要線索,還隱含著一個影響支配歷史運行的基本模式,這就是“三邊構架與三點輪動”。這個模式可將北京審美文化的歷史發展轉化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也會將積澱、深藏了數千年之久的美學底蘊展現出來。
北京審美文化的三邊構架,是指中原華夏、海岱東夷和遼西北狄三大史前文化以北京為中心形成的交互關系。中原華夏文化在北京西南方的黃土高原,考古學稱之為仰韶文化,其審美文化以充滿家園親情的山野玫瑰為標志﹔海岱東夷文化在北京東南方從海濱到泰山周圍的廣大區域,考古學稱之為大汶口/龍山文化,其審美文化以境界高遠超拔的太陽飛鳥為標志﹔遼西北狄文化則在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西部的丘陵山區,考古學稱之為紅山文化,其審美文化以氣魄雄渾強勁的石獸巨龍為標志。這三種古老的文化遙相對應,形成三種交互關系:第一種是東西方向的交互關系,由中原華夏文化與海岱東夷文化聯結而成﹔還有兩種南北方向的交互關系,由遼西北狄文化分別與海岱東夷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聯結而成。北京審美文化的三邊構架就是由這三種關系耦合而成的。這是一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時空構架,從5000年前的遠古時代起,這個構架就逐漸形成了﹔在這個構架中,三種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而幽燕北京作為這個構架的中心,其審美文化的生成則是這三種文化的美學潛質的歷史融合。然而盡管這個時空構架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形成,盡管在這個構架中融會而成的北京審美文化已經延續到今天,但對這個構架的發現和認識,卻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而將北京審美文化放置到這個三邊構架中來理解,還是一種剛剛起步的新嘗試和新探索。
北京審美文化的三點輪動,是指三邊構架中三大文化的重心及其移位問題,也就是說,三大文化的交互關系不是處在靜止平衡的狀態,而是動態變化的,有所傾斜和側重的﹔在一定的時期或歷史階段,三大文化中的一種文化佔有主導的優勢地位,而其他兩種文化則處在附屬的地位。三點輪動以三邊構架的形成為前提,三邊構架形成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而三大文化的輪動,則出現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降或夏商青銅時代之后。就中國上古史的發展過程看,文化重心輪動的順序首先是海岱東夷文化,接著是中原華夏文化,最后是遼西北狄文化。北京處在三邊構架的中心位置,三大文化重心的變動將深刻地影響北京審美文化的發展,引導它在三邊構架中向一定方位的傾斜或尋找主要的發展方向。歷史研究和考古資料証明,當三邊構架中的海岱東夷文化成為重心,或者說當它向西方和北方兩條邊線輻射的時候,北京審美文化就出現從中心位置向南方下引的趨向﹔當三邊構架中的中原華夏文化成為重心,或者說當它向東方和北方兩條邊線輻射的時候,北京審美文化又出現從中心位置向北方上引的趨向﹔而當遼西北狄文化成為三邊構架的重心,或者說當它向西南和東南兩條邊線輻射的時候,北京審美文化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向南方下引或向北方上引,而是同時將這兩種傾向逆轉過來,原先向南的下引逆轉為向北的上引,原先向北的上引,則逆轉為向南的下引,而北京審美文化由此處在南北兩種力量的合圍之中。這就是北京審美文化的三點輪動。
從5000年前黃帝、炎帝和蚩尤的阪泉涿鹿大戰開始,北京審美文化就形成了上述三大文化交匯的歷史背景。在此后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這三大文化以輪流施動的方式分別作用於幽燕之地,形成了北京審美文化歷史發展的獨特的運行軌跡和審美形態。以海岱東夷文化為重心的東方首次輪動主要發生在夏商時期,通過對這一時期海岱東夷文化的首次輪動和西進歷程的研究,我們觸摸到了幽燕審美文化沿太行大道南下中原進而參與巫史青銅藝術創造的線索,看到了太陽飛鳥所代表的高遠境界對幽燕審美文化的提升﹔以中原華夏文化為重心的西方二次輪動主要發生在兩周時期,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原華夏文化的二次輪動和東進歷程的研究,我們發現了燕薊審美文化越過燕山北上遼河流域進而開拓禮樂之美新天地的軌跡,看到了田野花卉所代表的人間親情對燕薊審美文化的滋養﹔以遼西北狄文化為重心的北方三次輪動主要發生在秦漢至清末,通過對這一時期遼西北狄文化的三次輪動和南下歷程的研究,以及對由此引發的漢族文化北上趨向的關注,我們看到了北狄龍獸文化的雄渾氣魄對典雅優柔的漢族文化的激活和制衡,看到了北京審美文化對中華審美文化的全面融合,強烈地感受到那種將北京審美文化最終設定於南北交匯中心的不可遏制的巨大的歷史動力。綜上所述,北京審美文化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花展龍鳳”: 海岱東夷文化的太陽飛鳥所代表的精神超越和高遠境界,中原華夏文化的山野玫瑰所代表的世俗眷戀和人間親情,遼西北狄文化的石獸巨龍所代表的強勁活力和雄渾風格,這三大古美在幽燕大地高度融合,形成了北京審美文化深邃悠遠的美學蘊涵和博大輝煌的歷史風貌。
“三邊構架與三點輪動”的規律和特點是我們在北京審美文化歷史全程的研究中逐漸發現的,與此相關的新的理論觀點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新的理論觀點還有一個在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中被檢驗和証實的過程,如果經更多學者的修正和完善而使它成為一個更為宏大的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工程的新的開端和起點,那麼我們這個初步完成的研究就多少是值得的。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北京審美文化史”課題負責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