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讓價值觀成為青春夢想的導航羅盤”

——高校思政理論課骨干教師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

王斯敏2014年09月22日09:0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價值觀成為青春夢想的導航羅盤”

王 易

劉新玲

王為全

陳始發

徐 穩

訪談嘉賓:

王 易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主講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劉新玲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講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王為全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講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陳始發 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講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徐 穩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講課程: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主持人:本報記者 王斯敏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價值觀培育主陣地的神聖使命。在思政理論課教師們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如何解讀?應如何幫助青年扣好價值觀形成鏈條的“第一粒扣子”,使其“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出彩”?本版就此進行了調研,並特邀請五位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骨干教師,就此話題展開討論。

主持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正確認識。各位老師對此有何理解?

王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夢就是中國好日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好活法。我覺得這是一種對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關系比較貼切的通俗表述。任何“好日子”的實現,都需要遵循一種特定的“好活法”,在特定價值觀的指引和規范下謀篇布局、展開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就是這個“最大公約數”。它之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是因為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奮斗目標層面、制度建設層面、道德生活層面的統一,也是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精神與時代要求、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統一。

王為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后,更加鮮明而全面地描繪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圖景和精神追求,也指明了作為個體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目標追求。它的提出,意味著我們黨對於中國未來發展有了更加強烈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實踐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的現代表達和中國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前提,規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問題領域和理論觀點,全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構造都應當被設定為對這一價值觀的理論辯護和實踐這一價值觀的方法論說明。因此,對於“原理”課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內容,而是其教學內容本身,要把它作為核心內容,統領全部課堂教學。

劉新玲:一個國家隻要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價值,一定能體現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像空氣那樣使“百姓日用而不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人的“空氣”,在內容上,必定包含著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基因,是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和升華﹔也必定同當代中國人正在為之奮斗的中國夢相結合,因為價值觀本質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質,同時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在方式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和精神世界,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

徐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個體贏得社會認同,社會實現和諧穩定,國家獲得前進發展的核心凝聚力。反之,從個人角度看,價值觀的缺失會導致個體行為失范,並引發信仰危機。從社會角度看,價值觀的缺失會導致整體道德滑坡,加劇群體無理性。從國家層面看,價值觀的缺失會降低國家的凝聚力,喪失改革發展的主心骨。

主持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對於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提出了什麼新的挑戰與要求,帶來了什麼機遇和促動?

劉新玲:有一個西方小學課堂教學的案例很值得品味。一個老師給學生講灰姑娘的故事,啟發學生思考:灰姑娘得到王子,需要哪些條件?學生經過討論總結出來:一是守時,二是需要很多朋友的幫助,三是要自強,不能放棄希望。孩子們在思考、總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受到了價值層面的引導。這些年我做過調查,我們進行價值觀教育時面臨這樣的現狀: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對思政課有先入為主的排斥,在他們印象中,這類課就是政治說教。這使得價值觀教育從一開始就面臨困境。我們試圖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改變現狀,然而同樣發現,一些過分追求抬頭率的做法,只是博得學生一時的開心﹔但開心過后,有沒有觀念意識、價值引導的功效,能不能觸動他們在這方面的思考?

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三觀”教育的重任,必須反思一個問題:是什麼造成了我們如此重視價值觀教育卻達不到理想效果?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以前把思政課定位在知識性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明確了思政課是知識性和價值性統一的課程,兩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如果弱化知識性,隻強調價值導向,學生會覺得這不是一門科學﹔如果弱化價值性,就起不到引導作用。

王易:對。價值觀教育要關注大學生自我發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關注大學生自我人生價值、理想目標的確立與實現,特別是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社會多元價值並存的現實。在今天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青少年難免陷入價值困惑。以往的價值觀教育往往採取唯我獨尊的姿態,以硬性灌輸的形式告訴大學生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讓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尷尬境地,甚至產生負面效果。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自信的心態正視現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各種價值觀念、社會思潮進行全面、客觀、理性的分析,讓學生自己思考,逐步提高鑒別能力。

陳始發:我覺得,最緊要的是:有必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層次,重新梳理、定位整個思政理論課課程體系,尤其是四門必修課。首先要從理念上去研究,這四門課跟價值觀是怎樣一種內在關系﹔每門課程應該從哪個角度側重講授和培育價值觀。比如,原理課可以從哲學原理上講清楚價值觀是什麼,東西方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區別和現實基礎﹔綱要課可以結合史實,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一路追求和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課可以從實踐來談,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觀照與引導﹔概論課可以從制度和制度的形成來談。總之,需要有一個相互區別又互為配合的頂層設計,讓幾門課成為一個整體。

主持人:當今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精神面貌、價值追求如何?怎樣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劉新玲:究竟該如何評價我們的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我說一個例子吧。我的一個學生出國留學前,並沒有表現出有多愛國,有時候還牢騷滿腹。但是一出去,強烈的愛國熱情立即顯現了出來。這些年,我們國家遇到重大事件、關鍵問題時,絕大部分年輕人的表現是靠得住的。得有這個信心。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從來不怕討論,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都不回避。討論到一定程度,一定會有學生站出來表達正面觀點,通過引導,正面觀點絕對是佔主流的。

王為全:要相信學生。學生內心有很好的憧憬,對核心價值觀並不反感,他們反感的只是不恰當的宣傳教育形式。

陳始發:近年來,我致力於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與價值觀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著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四門思政課程都設置了切合課程特點的相關專題,比如,在綱要課程中,我設置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與中國夢”的專題,梳理了黨的近百年探索當中孜孜以求的核心價值追求,深化了學生們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背景及其現實必要性的認識﹔在基礎課中,通過《可愛的中國》的經典研讀,結合對方志敏烈士后人的訪談,升華了學生對於愛國等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使命感﹔在概論課程中,大力開展體驗式教學,開發利用了“小平小道”等紅色資源,通過現場教學,深化了學生對於富強等價值觀的認知。

王易: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傳統文化的力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差序格局,好像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蕩漾開來的漣漪就是與己發生關系的他人、群體、家國、社會。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個人都不是孤零零的個體,而是與他人、群體、社會,乃至整個宇宙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就告訴我們,能否達成人和人的和諧、家和國的和諧、天和人的和諧,取決於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果想達到“親民”“止於至善”,就要從“明明德”做起﹔你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得先從“修身”做起。這種把對於個人的意義和對於社會、國家的意義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思想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天獨厚的優勢,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寶貴的思想養料,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主持人:要想實現價值觀層面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思政課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王易:作為一名思政理論課教師,感覺有一種本領恐慌。在“五四講話”中,總書記提到四個方面:反映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與人類共同文明成果相聯系、反映時代精神。相對來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人類共同文明成果的了解,可能是我們相當一部分老師的薄弱環節。這就對我們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為全:理想的思政理論課教師,應該向著這樣的目標而努力——依托教材而不陷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堅持整體性和理想性的原則。整體性的解讀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注重諸價值共有的精神實質,並以之為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要內容﹔理想性即超越性和規范性,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想性也就是要把它與理性、自由和尊嚴等聯系起來,把個體的發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結起來。要處理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現實的關系。極端浪漫的理想主義與極端功利的現實主義都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有的價值態度。應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一種具有客觀性的理想,把中國現實當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向的發展中的現實,建立起二者間的平衡與張力。尤其不能回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能回避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沖突。也就是說,一方面,要建立起學生的一種明智通達且切近實用的認識態度,使其正確理解矛盾沖突的存在﹔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這些矛盾沖突是發展的必然環節或階段,並要在發展中不斷地獲得解決,而推動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包括他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這是他們的歷史責任。

徐穩:思政課教師首先要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言表述特點,做到語言詮釋的通俗化、具體化、生活化。同時,要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話語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當代大學生欣賞和認同大眾文化的特點,尋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表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認同和運用。

主持人:馬工程開展十年了,編寫了一大批權威教材。你們在使用中有何感受?對工程有什麼期待?

徐穩:這些教材既反映了各學科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又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學術性、思想性、政治性的統一。從每一門教材中都可以挖掘出相關資源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我認為,工程教材應更多採納一線教師的建議,寓政治性於理論性、學術性之中。

王為全:“馬工程”教材追求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本色,即勞動人民自我解放的理想與追求真理的統一,教材知識體系因其內在的價值觀支撐和價值導向,本身就是價值觀教育的基本資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感覺到,教材的內容和結構,主要體現的還是知識的准確和邏輯的完整,價值觀方面的內容所佔的篇幅不多﹔如果從價值觀教育的角度來看教材,有些教材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劉新玲:建議馬工程結合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組織編寫匯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讀本,這些讀本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讀性,一方面,可以為思政課教學提供素材支撐,另一方面,也是培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

陳始發: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需要,能否組織編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大學生讀物)》統一讀本,分別對應四門大學思政課,分為理念篇、歷史篇、制度篇、行為篇。這樣既使價值觀教學自成體系,又為四門課程提供了配套教材。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