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多學科研究蒙古族源 跨領域追溯中華文明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2014年度“蒙古族源學術研討會”會議側記

2014年09月22日15: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開幕式現場,塔拉(左一)、安泳锝(左二)、王巍(左三)、孟鬆林(左四)。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

“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 (批准號為12@ZH014),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陳奎元擔任項目總顧問,自2012年9月正式實施以來,通過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在呼倫貝爾地區獲取了蒙古族源研究的最新考古實証材料,同時積極展開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在項目首席專家和項目實施單位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組建起一支匯集中外優秀專家學者的研究團隊,建立起長效合作機制,搭建起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台,力爭推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蒙古族源研究學術成果。

為總結和交流該項目實施兩年以來的成果和經驗,及時宣傳和報道項目研究成果,集思廣益,精心部署下一步工作,深入推進蒙古族源研究,2014年8月26—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三家項目實施單位在呼倫貝爾市聯合主辦了“蒙古族源學術研討會”。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項目首席專家、呼倫貝爾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內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館館長孟鬆林,項目專家組成員、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安泳锝,項目專家組成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內蒙古博物院院長塔拉,四位項目主要負責人出席了會議。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歷史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城市與環境學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保護中心、呼和浩特市文物處、錫林郭勒盟文體廣電局、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鄂爾多斯市博物館、鄂爾多斯市文化局、赤峰市文化局、赤峰市博物館、呼倫貝爾市文化局、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內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館、呼倫貝爾學院、海拉爾區人民政府、額爾古納市委市政府、額爾古納市文體廣電局、根河市人民政府、根河市文化局、牙克石市文體廣電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地方主管領導、文博專業人員共70余人參加會議。

項目外籍專家有4人參加會議,分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蒙古國考古協會、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與項目成果出版有合作關系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科學出版社有5人應邀參加會議。來自《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中國新聞社、《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文物報》,以及呼倫貝爾市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社等媒體記者十余人參會並進行報道。

研討會開幕式由塔拉主持。孟鬆林在歡迎詞中表示,呼倫貝爾地域遼闊,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綠色淨土,森林狩獵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在此孕育、發展、壯大。這些少數民族走出大興安嶺,跨越呼倫貝爾草原,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豪放的性格、氣吞萬裡的豪邁精神打破了亞歐大陸的壁壘,在亞歐草原上構建了一座橋梁,使中西文化能夠發展和繁榮。蒙古民族開創的草原文明成果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其他民族借鑒和吸收,使草原文明成為全人類的財富。孟鬆林強調,“蒙古族源”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國家、自治區、地方政府及相關業務單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此項目的順利實施及其成果對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王巍在講話中指出,經過多方努力和精心籌備,此次會議在呼倫貝爾市順利召開,這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實施兩年以來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專題性學術研討會。此項目於2012年8月正式開始實施,三家項目聯合實施單位通過在呼倫貝爾地區系統地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為蒙古族源研究提供豐富的考古實証材料,同時開展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力爭推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蒙古族源研究學術成果,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文化安全服務。王巍強調,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推進蒙古族源研究的重要政治意義和學術意義,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本著“精誠團結,不爭利益”的原則,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匯集海內外優秀專家,同時為中青年專家搭建良好的學術交流和溝通平台,在做好學術研究的同時,加大宣傳和普及的力度,使學術成果更好地服務於當代社會。

安泳锝表示,“蒙古族源”項目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支持下,已經成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在項目申報和實施的過程中,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多位領導人高度關注並給予批示,項目自開展以來也做了多項富有成效的工作,成果顯著。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共同制定了“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考古工作規劃,計劃用十年時間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開展蒙古民族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及元朝帝陵的考察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同時,做好學術成果的宣傳、普及和展示工作。安泳锝指出,“蒙古族源”項目有中央、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各級領導的關懷,有專家學者團隊的辛勤努力,尤其在田野考古方面已經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作為項目三家實施單位之一,為過去兩年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欣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些成就的取得也離不開新聞媒體朋友的宣傳和報道,對大家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最后,安泳锝強調,在今后的工作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密切合作,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開幕式后,與會專家學者共發表了23場精彩演講,同時伴有熱烈研討。

研討會閉幕式由孟鬆林主持。王巍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此次會議內容豐富、議程緊湊,學科領域涉及較廣,涵蓋了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內容,在考古學的研究主題中還包括了植物考古、動物考古、人體骨骼研究等,同時,英國、俄羅斯、蒙古國學者的觀點與國內學者觀點相吻合。他認為,“蒙古族源”項目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許多課題的研究中都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按此思路下去會有更好的收獲。該項目立項時已達成共識,項目組要盡最大努力為相關學科提供學術交流平台,促進研究深入進行,獲得更大的現實意義和學術意義。他指出,“蒙古族源”項目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這也會吸引更多的學者加入項目研究之中。下一步的工作,首先要全面推進,擴大成果﹔其次要加強溝通,促進各學科有機結合,此次會議只是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示﹔再次要注重文化傳承關系研究,把呼倫貝爾地區早期和興盛時期的蒙古族文化作為整體聯系起來,明確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草原文明是中華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要注重考古及多學科綜合研究成果的宣傳和展示。王巍明確表示,希望通過未來幾年的工作,在各個課題取得重要成果的情況下舉辦更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更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參加,以扎實的學術成果和有說服力的觀點總體推進“蒙古族源”項目的進展。

8月27日上午,全體參會人員來到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田野考古發掘現場參觀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負責講解。崗嘎墓地是201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組成的呼倫貝爾聯合考古隊在陳巴爾虎旗進行的搶救性發掘,清理了6座以獨木棺作為主要葬具的墓葬,確定年代為公元8—10世紀,為在呼倫貝爾草原探尋蒙古族源提供了最新考古實証。2014年度,崗嘎墓地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獨木棺是主要的葬具,在已清理出的墓葬中發現隨葬有成組的陶器、青銅帶飾、玉器等。

離開考古工地后,全體參會人員參觀了呼倫貝爾聯合考古隊駐地舉辦的展覽“追尋蒙古先祖的足跡——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圖片展”。該展覽系統介紹了“蒙古族源”項目的重要意義、專家團隊、五年考古工作規劃、在研子課題等,通過圖片和文字說明重點介紹了崗嘎墓地的考古發掘成果。會議結束后,該展覽將對當地牧民及中小學生開放參觀。

下午,全體參會人員參觀了崗嘎墓地實驗室考古現場和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實驗室考古現場正在清理和保護從2013年發掘的謝爾塔拉墓地和崗嘎墓地中整取出的8座墓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存信負責講解。通過開展實驗室考古,發掘出土的獨木棺葬具得以完整保存,開創了呼倫貝爾草原考古的新局面。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