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侯建新:認知歐洲定位中國

2014年09月18日10:16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認知歐洲定位中國

作者侯建新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歐洲文明進程研究”首席專家、天津師范大學教授

2014年,中歐關系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這一年被稱為“中國外交的歐洲年”。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先后出訪歐洲,闡述了深化中歐認知、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和平發展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新認知歐洲文明,有助於消除中歐在相互認知上的誤區與偏見,有助於推動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從而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其中,加強對歐洲文明的研究是一個重要方面。

在西方學術界,歐洲文明史的地位類似於中國的“國學”,僅其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多如繁星,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學術資源。然而,西方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價值立場、學術視野、話語體系和社會功能等方面與我們頗有差異,不能滿足非西方世界從交流互鑒的角度深入認知歐洲文明的需要。從國內來看,對於歐洲文明諸方面的專門研究成果已經有了較好的積累,近30年進步尤其明顯。根據新史料、新方法而產生的新成果,極大地沖擊了以前概念化的“世界史”,重新梳理和認識歐洲文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理基礎。不過這些研究成果大都集中於某個點或面,明顯存在碎片化傾向,尚不能針對歐洲文明進程構建起系統全面、鮮活立體的知識體系,迫切需要整合和深化。

認知歐洲,不僅是為了開闊視野,更是為了定位中國。縱觀中國近代史,對歐洲文明的認識一直影響著中國自身的發展方向、方式和道路。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中國發展模式的探索,同樣需要與歐洲文明乃至全世界文明之間展開交流互動。以中國學者的眼光認識歐洲文明的發展過程和特征,分析、消化和揚棄這一歷史遺產,乃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學界的重要任務,不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交往才能分享,比較才能冷靜。我們放眼歐洲乃至整個世界,落腳點還是在中國。從學術角度而言,研究中國歷史以歐洲歷史為參照,就不會陷入就中國論中國、自說自話的老路﹔同樣,研究歐洲歷史以中國為視角,就不會走上歐洲中心論的歧途。我們期待這樣一些研究成果的產出:從問題意識出發設計專題,以多種專題構建整體,打通中世紀和近現代之間的區隔,打破國別之間的壁壘,清晰展現歐洲文明發展進程,也更好地描繪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責編:趙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