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后設立的新式海關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部門。從1860年起,海關就開始按照西方的管理與統計理念,建立起一套嚴格的申報、匯總、出版體制,並基本持續到1949年。近代中國海關內部出版物以其編制時間之長,內容之廣泛,表達方法之嚴謹,成為近代中國留存下來的一套最為系統完整的史料。同時,近代中國海關的最高領導總稅務司長期由外國人擔任,總稅務司署和各地海關官員也大多為外國人,他們利用關稅操縱中國財政,海關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維護在華貿易利益的工具。隨著資本在全球的不斷擴張,近代中國被迫卷入了世界市場。
8月29日,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等共同主辦的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1860—1949)》新書發布暨舊海關出版物與近代中國研究報告會”在上海召開。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吳鬆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整理與研究"(11&ZD092)首席專家)整理的這套叢書經過近十年努力,首批199冊已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余80余冊將於2015年全部完成出版。圍繞舊海關史料的整理出版情況、歷史文獻價值,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新式海關制度:最先移植到中國的西方制度
新式海關是中國對外貿易與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當時的海關業務范圍極廣,除負責對外貿易、征稅、緝私、統計外,還負責航船停泊、引水、沿海燈塔和航標的設置與保養、疏浚航道、氣象觀測、口岸疾病檢疫等,以及近代早期的郵政通信業務和准領事業務、華工出國事宜、對外賠款清償、中國參與世界各類博覽會的籌辦等,甚至還參與各種外交與洋務活動。相應地,其內部出版物結構復雜,種類繁多,主要分為統計、特種、雜項、關務、官署、總署、郵政等七大系列。
由於收藏舊海關出版物的中國相關檔案館開放度低,學界難以得知各館收藏情況。截至晚近,在各大圖書館能見到的巨量的舊海關文獻,是2001年京華出版社出版的170冊《中國舊海關史料》,該套叢書以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收藏為主,收羅全國各大圖書館所藏,約收錄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統計系列”總量的60%。吳鬆弟告訴記者,正是有感於此,他開始追尋國內外中國舊海關史料。2003年他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意外發現大量舊海關出版物,此后兩度前往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不計日報、月報和月表在內,各類海關舊出版物的總量至少已達1010期(卷)。
“近代中國海關工作中形成的大量內部出版物,涉及當時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國際關系、生態等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戴一峰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受到當時世界大勢的深刻影響,制度變遷便是這種影響的重要標志之一。海關制度是中西交際時最先移植到中國的制度,針對近代中國海關的研究並非孤立的,而是以海關為切入點,考察近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海關內部出版物:近代中國變革真實紀錄
海關內部出版物是海關作為近代中國變革的全程參與者所留下的真實歷史紀錄。“自1910—1918年《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發表以來,數代中外學者利用中國舊海關出版物,完成了一系列有關近代中國的研究,這些研究很多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中國舊海關出版物也因之成為國際知名度較高的近代中國歷史研究文獻庫。”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鄭炯文說。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1860—1949)》所收資料約佔中國近代海關內部出版物的一半。書中含有大量彩色地圖,大多是經過科學測繪、信息豐富的近代全國或區域地圖,對各地的近代歷史研究具有特殊文獻價值。
首先是系統性,19世紀中期后,海關總稅務司署逐步建立起一套嚴格的定期匯報、發布制度,涵蓋月報、季報、年報、專題報告、單項活動報告甚至重要口岸的日報、周報、旬報等,並一直維持到1949年。其次是准確性,海關出版物中的資料和文字描述,都是按照一定的標准,統一格式要求匯總上報,其中的很多表述至今仍然使用。再次,這些出版物多引用數據資料進行說明或分析,翔實而精細。最后,海關內部出版物內容豐富,它不僅是研究中國近代海關史、對外貿易史的基本資料,也是交通史、產業史、政治史、醫學史、生態變遷史、地區史研究的重要文獻。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原所長濱下武志表示,近代中國海關的時間跨度極大,有益於研究者從全球化角度探討海關在近代中國、亞洲與世界的關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本報記者 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