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血脈和博大精深的共有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能“根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就在於它本身的博大精深和兼容並蓄的巨大張力。
今年暑期,筆者在福建參加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研修活動。研修中安排的《中國傳統家風祖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導報告,以“祠堂”為切入點,闡釋了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並從理念與實踐兩個層面探討了弘揚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在考察三坊七巷的研修實踐中,我們更直接地感受到了這熠熠生輝的深厚傳統文化。三坊七巷是福建文明史尤其是近現代史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有效結合的實踐舞台。而林則徐、嚴復、沈葆楨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社會和家庭所留下的精神財富無不事關核心價值觀教育。永定一座座歷史悠久、結構奇巧的土樓建筑,看得見的是飽經風霜卻依舊堅固的“土圍子”,看不見的是固若金湯的家族精神脊梁。土樓所展示的合圍抱團、認祖歸宗、齊心協力、和諧相處等價值文化,就是我們當前個體、社會乃至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詮釋。我們在土樓的門庭拍下了這樣的楹聯:“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孫謀讀與耕”。我們甚至在最不起眼的公共衛生間角落都能見到文明禮貌用語:“不學禮,無以立”“打人三天憂,罵人三天羞”等等。
筆者從中強烈地感受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並不是一味地灌輸理論,也不是一套套的概念說教,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系統。以“仁愛”思想為核心的仁、誠、忠、恕、孝、悌、禮、義、廉、恥的價值觀念體系,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和獨特精神標識。這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與記憶,流淌在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的血液之中。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克己復禮”“見賢思齊”等道理無不婦孺皆知,這些“家常道理”又恰恰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由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是深接地氣,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浸潤涵養﹔是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價值印記,喚起每個個體的價值自覺,從而達到春風化雨、無聲勝有聲的目的。
(作者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