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馮文光:馬克思和法文版《資本論》

2014年09月01日11:1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馬克思和法文版《資本論》

早在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剛剛寫完不久,馬克思就有了把它翻譯成法文出版的想法。在1867年5月1日給路德維希·畢希納的信中,馬克思說:“想等書在德國出版后,再用法文在巴黎出版。”他不能親自到法國去物色譯者,希望畢希納能提供合適的人選。盡管后來相關談判失敗了,但這件事說明馬克思非常重視用法文出版《資本論》,他認為“使法國人擺脫蒲魯東用對小資產階級的理想化把他們引入的謬誤觀點,是非常重要的”。蒲魯東的思想在法國對“‘優秀的青年’、大學生,其次是工人,尤其是從事奢侈品生產的巴黎工人”有很大的影響。

馬克思物色譯者的工作一直在持續。1867年11月27日,席利寫信給馬克思說,赫斯建議由自己同埃·勒克律一起把《資本論》第一卷譯成法文出版。后因勒克律是巴枯寧的社會主義民主同盟的領導成員之一而取消了其翻譯資格。

1869年10月,第一國際巴黎支部成員沙·凱累爾開始翻譯《資本論》第一卷,並把其中第二章法文譯稿寄給馬克思。巴黎公社失敗后,凱累爾流亡瑞士,《資本論》法文版的譯事再次擱淺。

1872年初,馬克思終於與出版商拉沙特爾談妥,由約瑟夫·魯瓦擔任《資本論》法文版的翻譯,由拉沙特爾出版社出版。馬克思親自校訂了全部法譯文,為此付出了大量勞動。

為了讓法文版《資本論》流傳得更為廣泛,馬克思採取分冊出版的形式,並在表述上做了大量修改,變得通俗易懂。

全書的總標題作了改動。德文版《資本論》的標題是“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法文版改為“第一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裡用“發展”代替“過程”,主要是因為德文詞“Prozess”譯成法文時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靈活處理。這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對第5章標題的改動上,德文版的標題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法文版則改為“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剩余價值的生產”。

針對“法國人總是急於追求結論,渴望知道一般原則同他們直接關心的問題的聯系”的問題,馬克思還改動了一些小節的標題,其中內容的敘述也簡化了。尤其是黑格爾的用語,馬克思都用法國人能理解的詞語來代替。例如把“對象性”改為“現實性”,“對象化的形式”改為“物的形式”,“價值規定性”改為“決定價值的性質”等等。

考慮到法國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受到蒲魯東思想的深刻影響,在法文版《資本論》的表述中涉及蒲魯東的地方,馬克思都改變了敘述方式。例如,在第2章“交換過程”中第38個腳注為:“蒲魯東先從與商品生產相適應的法的關系中提取他的公平的理想,永恆公平的理想。順便說一下,這就給一切庸人提供了一個使他們感到寬慰的論據。”法文版改為:“很多人從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產生的法的關系中提取他們的公平的理想。順便說一下,這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使他們感到寬慰的論據。”修改以后,法國讀者會更容易接受。馬克思在第七篇第22章第1小節倒數第2段末作了一個腳注(24):“蒲魯東提出永恆的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同資本主義所有制相對立,想以此消滅資本主義所有制,對他的這種機智不能不感到驚訝!”法文版則取消這個腳注,而在正文中加上:“某些社會主義學派以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應用商品生產的永恆規律可以摧毀這一制度,他們的這種想法多麼荒唐!”這顯然是為了不刺激受蒲魯東思想影響的法國讀者。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到,馬克思在親自校訂法譯文時確實付出了十分艱苦的勞動,因此,法文版《資本論》“在原本之外有獨立的科學價值”。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