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徐奉臻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一時之間會有些疑惑——這是思政課嗎?比之於人們心目中偏重知識普及和道德說教的傳統思政課,徐奉臻的授課令人耳目一新,而她本人,看上去也似乎更像一名優雅的節目主持人。然而,坐下來靜靜聆聽徐奉臻的講授,你會感受到她親和外表后深厚的學術積澱。
傳道:“學者以多方喪生”
在徐奉臻看來,“教學不是花拳繡腿,應當建立在扎實的科研基礎之上”。科研能力是學者之本,更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基本功。因此,多年來,她始終恪守“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學”原則。
在擔任思政課教師的近15年中,徐奉臻主持或參與各類課題近20項,發表論文70余篇,獨立完成學術著作5部,主著、參編著作20余部。
猶豫逡巡的游擊式研究,是學者大忌。徐奉臻最喜歡的一句話出自《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多年來,她始終因循這樣的理念,將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定位於“現代化”,並穩步耕耘在這條學術道路上。
醉心科研給徐奉臻帶來了不少榮譽——黑龍江省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理論人才入選者,全國高校經濟理論教學改革研究會會長,教育部思政課教學用書編寫組成員,多次獲得各類省級獎項一等獎。有人質疑:“為科研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還能完成好教學工作嗎?”對此,她用近年年均300-500課時的教學工作量、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好評如潮的教學反饋及各類教學獎項証明了自己。
徐奉臻不僅始終站在第一線,擔負著高強度的科研教學任務,還長期從事教學及科研管理工作。“鐵人”,是身邊很多朋友對她的稱呼。
授業:廣譬曲諭,金針度人
“聽徐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徐老師是我心目中最像大學老師的老師。”學生們對徐奉臻的評價朴實而真摯。作為授業之師,徐奉臻始終蓼虫忘辛地耕耘著自己的教學園地。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一所老牌理工科院校,學科背景使得學生們對人文學科,特別是思政課的熱情不高,“低頭族”在這裡並不鮮見。如何針對理工科學生的特點,採用更有效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這是徐奉臻念茲在茲的問題。邊探索邊前行,她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構建了多種創新性教學模式。在博士生思政課教學中,她構建了“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本科生思政課教學則通過運用“RMSD教學模式”(Revolution革命、Modernization現代化、Specialization專題化、Diversification多樣化)“參與式-體驗式教學模式”“開放式—研究型—動態性社會實踐模式”的理念和思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及主動性。從2000年直至2013年,徐奉臻始終在不斷探索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她通過“回溯提升教學法”等,讓大學新生認識到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迫切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名篇名著導讀法”“問題引領式教學法”等,讓理工科學生感受到人文學科的博大精深﹔通過學術講座、課堂內外與學生的雙向互動等,擴展了思政課的空間視域。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3年度影響力標兵人物”,徐奉臻也深深影響著身邊的教師們。在學院裡,她親手打造了一個一體同心的優秀教學團隊。團隊成員趙愛倫、黃進華、霍躍等老師,都曾全程聽過徐奉臻的教學課程,向她學習教學方法。有的老師甚至將她的教案“整個搬走”,仔細揣摩學習。徐奉臻並不“藏私”:“我隻希望所有老師都能上好課。”2009年,徐奉臻率領的團隊獲評“黑龍江省優秀教學創新團隊”。經徐奉臻指導的青年教師,獲得院、校、省各級教學競賽獎勵近10項,她也被譽為“指導青年教師專業戶”。
在校外,她也無私地與同行分享著自己的教學心得。四川、山東、遼寧、吉林、上海等地很多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在聽過徐奉臻的演講、學術報告和教學觀摩之后,都成了“徐老師的粉絲”。
解惑: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我不喜歡做保姆式的老師”,這是徐奉臻常說的一句話。她認為,思政課老師關心學生的思想與生活,將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是職責,也是本分。但怎麼做,需要認真思考、不斷探索。
一方面,她殷切關注學生成長,對於生活困難或遇到難題的學生,她不但精神開導,還慷慨資助,提供車票經費、伙食補助、就醫幫助等是常有之事﹔另一方面,她注重對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她認為,教師的根本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並由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果僅僅將大學教師定位為學生的“生活保姆”“知心姐姐”,而不以思想和理論的力量感染學生,是舍本求末之舉。有鑒於此,在教學中,徐奉臻深刻挖掘課程內容的精髓和魅力,而不倡導佔用大量時間搞華而不實的活動,更反對用缺少文化含量和底蘊的笑話等取悅學生。
徐奉臻認為,當前,學生最大的“惑”是: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復雜環境中如何自處。作為思政課教師,應當肩負起“立德樹人”和“鞏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重任。想要幫助學生“解惑”,思政課老師更應該以身作則,心慕手追,做一個“古道熱腸,溫潤而澤,博洽多聞,不主故常,守正不撓”的人。
徐奉臻這樣想、這樣說,也這樣做了。有太多的學生在課堂上用掌聲向她表達真誠的敬意﹔有太多的學生畢業時對她說:“沒有聽夠您的課,真想再聽一次”﹔還有更多的學生,帶著徐奉臻潤物細無聲的教導,在人生的迷津裡,做出了正確選擇。(本報記者 楊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