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文化強國建設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文化性和創新性是文化產業的本質特征,也是文化產業經濟社會價值的根本所在。人才是文化產業原創力的源泉,是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我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總量、結構和素質均未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出現了“工作室制”、“項目引導式”、“訂單式”和產學研結合等新型培養模式。目前,迫切需要構建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造就總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創新創意水平,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產業 文化強國 文化人才 人才建設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選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從整體看,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對滯后,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稱。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更加直接、文化競爭更加激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顯得日益重要和緊迫。黨的十八大報告已將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期,未來幾年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文化產業具有文化性、創新性、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滲透性、強輻射性、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需求潛力大、吸納勞動力強等特點,是典型的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不僅能夠創造較高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且與相關行業具有很高的融合度和關聯度,能夠在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的同時,開拓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態、新途徑和新空間,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突破。
文化產業人才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
人才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核心、最稀缺的資源。文化產業是一個以創意和創新為驅動力,以人力資源創造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是先進生產力的表征和產業發展的高端形態。人才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的橋梁,是文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主導力量。他們的創造力和技能賦予文化資源與時俱進的內涵價值和具有時代特征的表現形式,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成為社會消費主流,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擴大了內需,又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增添了經濟發展活力。縱觀國際文化產業發達城市,如巴黎、倫敦、紐約、米蘭、東京、首爾等,皆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新創意、新技術、新管理理念和創業拼搏精神的各類高素質人才。
與傳統產業人才相比,文化產業人才具有自身顯著的特點。首先,較高的文化素養及綜合素質是文化產業人才的基本素質。文化產業通過提供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復合的知識結構,不僅具有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等知識背景,還要具備較強的創意設計水平、豐富的社會閱歷,以及能夠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二,創新力強是文化產業人才的能力特征。文化產業人才富於想象和激情,樂於接受新事物和挑戰,敢於創新創造,不循規蹈矩,不墨守成規,從而能創作出更新、更符合時代精神、更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產品。第三,自我實現願望強烈是文化產業人才的性格特質。文化產業人才富有自主意識,獨立性強,不願意接受過多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往往更看重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而把金錢、職位等物質激勵放在次要位置。
文化產業人才按職能類型分,可分為經營管理人才、創意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其中,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擁有文化企業資產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既精通經營之道,能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又能深刻認識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通曉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運作規律,是文化產業化的推動力量。這類人才主要包括文化企業的高管、項目經理、經紀人、中介、制片人、畫廊經理、書商等﹔文化產業創意人才處於產業鏈上游,借助於自身的天賦、智慧和科學知識,運用創意的方法和技術,從事文化內容的創作和設計制作,是文化產業價值體系的核心部分和產業發展原創力的源泉。這類人才主要包括藝術創作人員、設計策劃人員、藝術家和手藝工人等﹔文化產業專業技術人才會使用技術手段將創意創新的設計、規劃、策劃等,以完美和恰當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其轉化為可以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這類人才主要包括游戲設計制作人員、數字動漫制作人員、繪圖人員、印刷人員、編輯人員、舞台美術師、道具師、服裝師、導播、剪輯人員、錄音人員、照明人員等。
文化產業人才素質模型研究顯示,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特征主要包括以下的幾方面:從個性特征維度看,主要包括自信心、職業道德、責任感、分析判斷能力、誠信正直、堅持不懈﹔從管理技能維度看,主要包括戰略眼光、管理理念、決策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從專業素養維度看,主要包括創新思維、專業知識、行業經驗。文化產業創意人才素質特征主要有:從創意基礎維度看,主要包括專業知識、文化素養、經驗豐富性、專業技能﹔從創意能力維度看,主要包括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轉化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從創意人格特質維度看,主要包括風險承受能力、包容性、質疑精神。文化產業專業技術人才素質特征主要有:從個人特質維度看,主要包括質量導向、激情活力、自信心、主動性﹔從思想品德維度看,主要包括獨立性、競爭意識、誠信正直、自我調節能力、團隊合作﹔從個人能力維度看,主要包括洞察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判斷能力。
高層次人才緊缺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從文化產業人才規模來看,一方面,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量規模不斷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和2004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46.08萬個,比2004年增長近45%﹔從業人員總數1182萬人,比2004年增長18.6%,佔全國從業人員總數的1.53%,佔城鎮從業人員總數的3.91%﹔人均增加值7.11萬元,是2004年的兩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創意人才總量不足,且儲備少,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以普通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人員為主,而創意人才絕對數量少、佔比低,且多處於文化創意、策劃的具體執行層面,具有創造力的高端創意人才緊缺矛盾格外突出。以動漫游戲行業為例,現在幾乎全國所有的動漫游戲公司,在策劃、劇本、情節、宣傳推廣等方面,都沒有足夠的人才可以勝任,行業領軍人物更是稀少。受培養周期和培養能力的限制,高校所培養的學生因缺乏創意和經驗不足,短期內還不能完全滿足動漫游戲公司的需求。
從文化產業人才結構來看,一方面,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體年齡結構年輕化。從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看,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以年輕群體為主,年齡在24歲之下、25∼34歲、35∼44歲人員的比重分別為20.2%、31.4%和26.4%,累計達到78%。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體年齡構成較為年輕,與文化產業本身特點和發展階段十分吻合。文化產業要求從業者具有敏銳的思維、較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而年輕人更符合這樣的特征要求。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尚屬起步階段,其人才的培養和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在客觀上導致了年輕人居多、高層次人才相對匱乏的狀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原創型、復合型人才最為缺乏。文化產業是文化、知識和技術高度融合的產業,主要依賴勞動者個體心智的創造,客觀上要求集聚大批既懂創意、設計、策劃,又懂高新科技的人員﹔既懂文化創意,又懂運營管理、營銷推廣的人員。當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培養成長路徑單一,導致人員知識結構、從業經驗、社會閱歷單一,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極其匱乏。以新媒體行業為例,隨著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傳播平台、傳播工具、傳播通路不斷涌現,深刻改變著媒體行業的生存發展方式,新媒體行業應運而生。但是,新媒體行業從業人員大多來自於傳統媒體行業,其發展所急需的新聞傳播、藝術、通訊與信息技術、企業管理等領域交叉的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
從文化產業人才素質來看,一方面,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高於全國總體水平。從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看,我國文化產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就業者佔19.3%,比全國總就業人口的平均水平高9.3個百分點﹔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佔比69.9%,比全國總就業人口的平均水平高7.2個百分點﹔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佔比10.8%,比全國總就業人口的平均水平低16.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在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中高級職稱人員比重偏低。根據《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文化產業中級、高級職稱人員分別佔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的5%和2%左右。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匱乏,如企業家、領軍人才、高端創意人才、高端復合型人才等稀缺,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文化產業人才的多元培養模式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人才培養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工作室制”作為藝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最早出現在歐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知識與技術並重,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是現代藝術教育的重要裡程碑。在工作室教學模式下,教師利用工作室的資源,打破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傳統教學方式,靈活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工作室制”強調校企合作,特別注重人才培養應該適應社會與產業的需要,倡導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實際需要相匹配,學校人才供給與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相匹配,能使學生更快、更好進入社會就業。而且,工作室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方式與企業類似,學生能夠認識該領域運行機制,感受職場氛圍。在工作室中,傳統的師生關系發生了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既是師徒關系,也是上級和下級的關系,雙方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教學相長。
“項目引導式”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引導式”教學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這種模式將文化產業的普遍價值標准與行業規范納入實踐教學環節,以參與項目的方式進行模擬教學與實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到各種不同的項目中,更加貼近行業實際工作要求,增強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針對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職業道德,利於學生就業。這種模式將傳統的以固定知識點為中心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轉換為以項目為依托的新型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角色從講台上的“傳道者”轉化為項目負責人﹔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項目組成員,參與從項目申請到實施的每一個具體環節﹔考核方式從閉卷知識點為主的考核轉變為以行業標准評定為主的考核,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項目實際運作中的規范和技能。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院校、高職院校的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與文化企業共同簽訂培養協議,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培養過程的管理,指派理論知識豐富和實踐能力強的企業專業人員到學校兼課並指導學生到企業實踐實習,甚至有的文化企業為學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學費、獎學金或助學金,學生畢業以后直接到該企業工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直接面向文化企業培養人才,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有利於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能夠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效果。這種方式培養的畢業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能夠更好地滿足文化企業的用人需求。
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辦學培養人才,是將學生的學校教育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將學校學習、研究機構研究和文化企業實踐結合起來,在學校獲得理論知識,在文化企業應用知識和獲取實踐經驗,在科研領域拓展知識和開拓創新,三者緊密聯系、相互補充、融為一體。產學研結合通常以某一項目為載體,學生、學校、研究機構和文化企業通力合作,使學生接觸工作環境,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校在產學研過程中,教學水平和質量得到提升,可吸引高素質、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畢業生成為社會優秀人才,提高學校知名度和聲譽﹔文化企業可減少用人成本,獲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打造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人才是文化產業國際競爭的焦點和制高點。高素質人才的缺乏,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任務。我國必須加快凝聚和造就一批既精通文化、又熟悉市場,既精於文化創造、又善於經營管理,既有戰略眼光、又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
首先,加強高校的專業化培養。立足現有高等院校資源,根據市場需要,創新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革新教育方法,提升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理念,注重構建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在文化、創意、管理、技術、金融等方面的綜合知識體系,提升文化產業人才的整體素質。
第二,推進多渠道的個性化培養。尊重文化產業人才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社會實踐創新基地和專業特色鮮明的專業工作室,加強文化產業人才的實踐訓練,培養和提高內容創意、設計開發的實踐操作與應用能力。文化企業需要制定長遠的人才開發戰略,將文化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利用與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企業的發展戰略等緊密結合,加強培養人才的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意識,通過現場面授、培訓班、項目參與、專題研討、現場觀摩、網絡教育等培訓形式,建立學習型組織,促進人力資源的持續開發。完善文化企業在職人員社會培訓制度,發揮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優勢,創新各類高級研修班、培訓班的培訓理念和培訓方式,滿足文化產業人才個性化發展需要。
第三,深化產學研用聯合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教育機構加強力度,更迫切的是需要一批中國文化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與國內高校、文化科研機構等聯合起來,建立一批產學研用一體的人才培養基地,共同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用聯合培養機制和雙向交流機制,打破人才培養和發展瓶頸。
第四,加強政府的扶持引導。根據文化發展的現狀和需要,制定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組織實施文化創意創業人才扶持計劃,定期開展創意設計評獎評比活動,遴選出一批優秀的青年創意設計人才、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業計劃及具有藝術性的文化創意作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尊重創意設計成果、保護創意設計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通過評選獎勵和展示展演,將優秀的創意設計人才納入創業創意人才庫,通過交流培訓、交易推介、創業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一套“發現集聚人才—提升人才素質—促進人才創業”的文化產業創意人才培養渠道。
第五,加強文化軟環境建設。文化產業人才是精神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其工作具有個性化和創新性,其成長特別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文化軟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努力。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家對文化產業人才工作的日益重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風氣將逐步形成,文化產業人才的成長環境將更加優化,文化產業人才的個體效能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第六,吸引國際化的文化產業領軍人才。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機制,制定符合文化產業人才特點的國際人才和智力引進政策,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文化產業領軍人物以講學、短期聘用、項目合作等方式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服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的前期成果,項目編號:12&ZD034)
Talents: The Key to Winn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on
Niu Weilin
Abstract: The urgent need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upgrading and transforming China's economy and building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culture is to promote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flourishing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r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are w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lies in. Talents are the source of creativ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also the first resource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personnel working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it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ir total number, structure and competence. Conce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several new modes have emerged, such as "studios", "project-oriented training", "orders" and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presen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a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that meet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ccelerate the creation of an abundant, high-quality and well-structured work force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raise the overall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enhance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talents, personnel training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牛維麟,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文化產業。主要著作有《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研究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