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重塑大國形象:當代俄羅斯文藝形勢的總體特征

張政文2014年08月27日10:3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俄羅斯是世界公認的文藝大國,索契冬奧會上普京就通過贊揚一系列世界著名的俄羅斯詩人、作家、音樂家和美術家來推介俄羅斯大國形象。可以說,揚名全球的俄羅斯文藝是俄羅斯的民族之根,也是當今俄羅斯重塑大國形象的文化之本。准確理解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文藝形勢的總體特征,是掌握當代俄羅斯社會性質與特點的重要契機。

普京執政后,重塑大國形象成為俄羅斯的當務之急,俄羅斯文藝被普京視為向世界傳達俄羅斯政治價值觀和民族文化觀、重塑大國形象的發聲器。經歷了劇烈轉型期的俄羅斯,在普京執政后漸入相對平穩的發展期,但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長期缺乏穩定的政治體制與統一的意識形態,國家形象表現不佳,西方媒體的大量負面報道也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俄羅斯的對外形象。在這一境遇中,普京將重塑大國形象作為“新俄羅斯思想”的核心主旨,並使其成為主要國家戰略。從另一個角度說,重塑大國形象是普京時代俄羅斯文藝的重要使命和文藝形勢的總體特征。

重塑大國形象與俄羅斯文藝政策

文藝政策是以國家意識形態和主導價值為指導思想,對文藝事業在理念、行為和組織等方面實行的政治主張和制度規定。葉利欽時代俄羅斯全盤西化,“休克療法”造成政治格局、社會體制和經濟制度激烈震蕩,也使俄羅斯的思想理論和文化意識產生了深刻危機。屢經西方模式之政治、經濟試驗的敗績之后,連《俄羅斯聯邦2001—2005年公民愛國主義教育綱要》都承認:經濟分散化和社會分離化傾向使傳統精神價值貶值。作為形成愛國主義最重要因素的俄羅斯文化、藝術和教育,在對人的培養方面的意義急劇下降。意識形態的空洞在文化領域更集中體現為弘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和傳統價值觀的嚴肅文學陷入低潮,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商業文化嚴重沖擊本土文化,高雅、嚴肅的藝術作品鮮有人問津,而庸俗、暴力、色情的文化垃圾充斥社會﹔文化事業慘淡經營,文化團體難以度日。面對這種狀態,普京提出了用“新俄羅斯思想”作為俄羅斯意識形態、國民教育、文藝活動的指導思想。

“新俄羅斯思想”把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與經過時間考驗的俄羅斯傳統價值觀、尤其是與經過20世紀波瀾壯闊的一百年考驗的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其核心就是“愛國主義”、“強國意識”、“國家作用”和“社會團結”。一句話,即重塑俄羅斯大國形象。《俄羅斯文化》是聯邦政府制定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是俄羅斯文藝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政策文件,集中體現了國家主體的文化意志與文藝要求。俄羅斯聯邦政府先后出台《俄羅斯文化》(2000—2005年)、(2006—2011年)、(2012—2018年)三個規劃綱要,盡管有些國家計劃在調整,但是文藝為重塑俄羅斯大國形象服務的政策堅定不移。總之,重塑大國形象是當代俄羅斯政府制定各種文藝政策的主旨與靈魂。

重塑大國形象與普京時代的文藝創作、文藝評論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文藝創作與文藝評論出現了多元化、市場化、個體化的狀況。文藝創作充滿民族危機感和國家末日意識,俄羅斯民族的悲劇情懷與東正教的犧牲精神在文藝創作中得到了充分表達,如別楚赫的《國家的孩子》將十月革命視為基督救贖,布爾什維克革命就是在俄國實現古羅斯和東正教公正王國的夢想,小說用隱喻的手法顯現俄羅斯的民族性、救世性,彰顯大國形象的內蘊﹔而應阿列克謝二世大牧首之請求、根據謝根尼創作小說《流行明星》改編而成的電影《普斯科夫任務》,因其表現衛國戰爭期間神父亞歷山大在抵抗納粹時的聖徒精神和人道主義氣節,在全俄引起強烈反響,俄羅斯政界、宗教界和社會民眾一致贊揚他是偉大俄羅斯精神的完美表達。可見,在普京時代,這些光怪陸離、特異難述的文藝創作都自覺不自覺地塑造和詮釋了俄羅斯大國形象的深度內涵和獨一無二的民族特征,從而得到世界的認同。

文藝評論是文藝形勢的重要方面,常常是文藝形勢的風向標。當代俄羅斯文藝評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一是文藝評論高度自覺,社會化程度空前,不同批評群體、評論流派的時代責任、社會擔當相當明確。如尤•謝•裡亞布採夫的《千年俄羅斯:10—20世紀的藝術生活與風情習俗》,M.P.澤齊娜與B.科什曼合著的《俄羅斯文化史》,T.C.格奧爾吉耶娃的《文化與信仰——俄羅斯文化與東正教》等著作對當代俄羅斯的文藝與文化變遷進行了系統分析。由於立場不同,他們對俄羅斯文藝與文化轉型的態度也各不相同。面對當代俄羅斯社會文化的復雜局面與理想訴求,特定批評群體與評論流派對話、呼應、論戰、筆伐,百家爭鳴,當仁不讓。二是在眾說紛紜的文藝評論中研俄羅斯民族文化之根、究俄羅斯國家命運之本,始終如靈魂貫注血肉一樣浸透在各種評論觀念與話語中。重塑大國形象是當代俄羅斯文藝評論的內在主題,無論是素以捍衛經典著稱的評論名家豪娜塔麗亞•鮑利索夫娜•伊凡諾娃對俄羅斯當代文學的闡釋,還是以前衛面貌出現、以激進著名的丘普裡寧等當代俄羅斯批評家用“后現代主義”范式對哈裡托諾夫、加爾科夫斯基等為代表的俄羅斯作家與作品的評論,雖評論的觀點、方法、結論大相徑庭,然而揭示當代俄羅斯社會文化本質,展現當代俄羅斯文藝作品的魅力,以各自的方式重塑俄羅斯的大國形象,都是他們文藝評論的深層動因與實際效果。一句話,重塑大國形象是當代俄羅斯文藝創作與文藝評論的共同追求與普遍價值。

重塑大國形象與普京時代的文藝媒體

文藝媒體是國家意識形態與現實利益在文藝事業中最集中的體現,也是國家文藝話語權發聲的物質與技術的主要平台。葉利欽時代,俄羅斯媒體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文藝媒體與西方接軌。普京執政后,在“新俄羅斯思想”指導下,加強國家意識形態建設,強調獨立自主的建國方略,將重塑俄羅斯大國形象確定為重大國策。國家以各種方式逐漸重新管控俄通社、《獨立報》、俄羅斯國家電視台、俄羅斯門戶網站等有重大影響的媒體。俄羅斯各主干、大型媒體陸續形成了一種國家與個人分立、公產與私產合營的文藝媒體運作體制,國家化與政黨化成為俄羅斯文藝媒體經營的一個特色。俄羅斯文藝媒體實現了向國有公共服務制的轉型。文藝媒體基本上由聯邦政府所有或控股,經營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媒體運作,塑造俄羅斯大國形象,掌控文藝語話領導權和管理權。通過各種語言與形式的文藝節目播出,輸送當代俄羅斯的基本價值觀,傳播豐富多彩的文藝生活,讓當代俄羅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親近並尊重俄羅斯。同時,俄羅斯各主要媒體通過播放格林卡、鮑羅丁、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通過播出大量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民間歌舞、流行音樂視頻,通過播放俄羅斯經典影片和當代大片,在重塑俄羅斯大國形象中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爭奪媒體話語權與文藝領導權。

因此,重塑大國形象已成為俄羅斯當代豐富多彩、變化流動的文藝形勢的總體特征,隨著俄羅斯國家軟實力的增強,俄羅斯重塑大國形象的文藝形勢將不斷發展並產生更大的影響。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俄羅斯文藝形勢與未來發展”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