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聶錦芳:在文本中走近馬克思

2014年08月21日11:0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聶錦芳:在文本中走近馬克思

  聶錦芳

  新時代,馬克思並未成為歷史﹔國際金融危機過后,馬克思思想的解釋力和時代性更受推崇。回溯過往,卻是另一番景象: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際,馬克思主義“失敗論”“過時論”大為流行……為何會有這種轉變?回到馬克思原始文本中,找尋馬克思思想的本真含義,不失為一條穩妥途徑。近年,國內外學界興起“重讀馬克思”熱潮,試圖以文本為基礎,走近馬克思的精神世界。北京大學哲學系聶錦芳教授,正是這一領域的默默耕耘者。

  “我的夢想,就是‘回到馬克思’”

  縱使近20年時光飛逝,卻抹不去第一次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資料室時的記憶。“屋子最后幾排的書架上落滿塵土,走近一看,全是蘇聯和東德贈送的俄文、德文資料,除馬恩著述外,還有大量考証馬克思寫作、修改、整理著述過程的文獻資料。”此情此景令剛到人大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學位的聶錦芳感到震撼。“能否借力這些資料,實現夢想呢?”

  聶錦芳的夢想,就是“回到馬克思”“理解馬克思”。而夢想的開端,卻多少有些偶然。

  高考填報志願時,酷愛詩歌的聶錦芳報考了中文系,卻陰差陽錯被哲學系錄取。“剛入學時,我‘身在曹營心在漢’,旁聽了很多中文系課程。真正對哲學產生興趣,是在大二期末考試前夕。”聶錦芳回憶。在翻閱原理教科書時,馬克思所說的“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令他為之一振。“我找來原作一探究竟,結果卻走進一個與教科書全然不同的思想世界,馬克思寬廣的視域、激情的論辯和縝密的邏輯令我對哲學肅然起敬,也使我產生了探尋馬克思原始思想的好奇心。”

  從此,聶錦芳放下小說和詩卷,捧起了馬恩著述。博士期間,“我閱讀大量原始資料,發現馬克思生前發表的論著不到其全部的三分之一,其著述中已完成的定稿也很少,大部分是成型稿之外的准備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過程稿、修改稿及其他相關材料。因此,要全面把握馬克思的思想,單純從現成的著述中加以概括不盡可靠。”幾年下來,聶錦芳收獲頗豐,卻也多了幾分憂慮。“隻有進入馬克思的著述本身特別是他的原始手稿之中,才能夠理解馬克思思想的復雜性、豐富性和邏輯性,但有些學者不重視文本研究,削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性。”

  1998年,聶錦芳調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兩年后,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成立,聶錦芳任專職秘書。而今,聶錦芳已搜集了德、俄、英、中等各種版本的馬克思著述及大量相關資料,其中就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2)已出版的全部58卷。

  “不‘回到馬克思’,馬克思的當代性隻能是虛妄的”

  聶錦芳打開《巴黎手稿》的不同版本,向記者解釋文本研究的意義。“‘原始順序版’之外的通行本的第一手稿都是按照‘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依次編排的,讀起來找不到三種收入形式之間的關聯。但回到馬克思的原始手稿就會發現,馬克思是將一張稿紙分為‘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三欄,在闡述其內容時一一對應著寫,這表明馬克思已經意識到三者之間受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的控制,那就是‘資本’的獨特功能。這樣他就從國民經濟學的議題出發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國民經濟學。所以,兩個版本帶給我們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是不同的。”

  盡管作了細致扎實的工作,但文本研究在國內仍有被邊緣化之虞。一些學者認為,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現實問題,難以體現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性。“並非隻有當代的甚至目前的問題才是‘現實問題’,重要的思潮和理論動向也屬於‘現實問題’。”聶錦芳認為,“隻強調馬克思的當代性而又不‘回到馬克思’,那麼馬克思的當代性就隻能是虛妄的。”

  2009年,聶錦芳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題組。“之前積累的文本研究成果終於派上了用場!”在馬克思的筆記、初稿、整理稿、修改稿、書信等原始材料中,聶錦芳挖掘線索,努力找尋馬克思思想發展的脈絡。

  “在過去,《資本論》更多地被看作一部經濟學著作,其深刻的哲學蘊涵被忽略了,它對資本的批判、對人的解放之路的探究、對社會有機體系統理論的建構,是其哲學思想最重要的內容,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必須對此做出闡發”。在課題組討論會上,聶錦芳的發言獲得了課題組首席專家趙家祥、庄福齡、梁樹發等的支持,並責成由他執筆“資本論”章節的撰寫。在后來工程咨詢專家的幾次審稿會上,這一部分得到了高度評價。

  “培養馬克思文本研究的新生代”

  “最新的MEGA2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的編排上完全放棄邏輯架構而固執於時間順序,是值得進一步考慮的。在具體文本的編輯中,實際上很難單獨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進行編排,二者並非截然區分、判然有別的。”在2009年“德國哲學與文獻和文本”國際會議上,聶錦芳的發言引發了兩國學者的熱烈討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部主任曼弗雷德·諾豪斯教授欣然表示,“歡迎聶教授將觀點發表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編輯年鑒上!”

  “版本考証只是文本研究的基礎和條件,但絕不是全部和旨歸,孜孜於文本版本的枝節考証而遺忘了對思想的總體關注,不是完整的文本研究。”聶錦芳不贊同“唯文本至上”的做法,“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經通過文本本身表達盡淨了,就如同冰山那般,隻有六分之一露出水面。這就要求研究者借助文本之外的佐証、作者同時代的文獻及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進行分析研判。”

  為了在國際學術界發出更響亮的中國聲音,聶錦芳注重培養后學。多年來,他與學生已經形成一個嚴格的“學術共同體”,除有特殊情況,每周五下午都會在他的辦公室進行探討。最近,聶錦芳及其研究團隊正抓緊撰寫11卷本的《重讀馬克思:文本和思想》叢書,將在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前完成。(本報記者 王 琎)

  專家名片

  聶錦芳,1966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大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題組主要成員。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