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互動教學”形成價值共識

2014年08月21日11:0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互動教學”形成價值共識

  互動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交互影響形成價值共識的一種教學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性,而價值認識是在人們的互動關系中形成的。因而,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互動是一個真實而重要的問題。

  

  高校思政理論課互動教學首先應確定著力點。價值共識的形成與人的知、情、意密不可分,因此思政課互動教學的著力點也不能脫離知、情、意。

  “知”即認知。認知是人類的理性認識活動,不同個體之間價值共識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理性互動基礎之上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佩裡將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分為三水平、九階段,在他的序列中,大學生的智力大致呈正向發展趨勢,表現為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逐步增強。

  “情”即情感。情感對人的認識活動產生影響,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及:“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情感是可以對人的認識活動產生影響的。

  “意”即意志。意志是人類意識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思想傾向。在某種意義上,意志是思維的結果。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理性與情感的交互作用可以生成“信”,人最終經由“信”而形成“意志”。意志可反過來作用於理性和情感,從而達成認識的堅定和情感的穩定。

  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互動的基本維度應該以人類意識中的“知”和“情”為基本維度,通過互動教學,促使學生形成堅定的價值認同。

  

  高校思政理論課互動教學應遵循的方法論原則,至少有如下兩條:

  主體間的平等、真誠原則。教育過程中,師生同為主體,雙主體的互動首先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教師所要傳導的價值觀,隻有通過平等交流、相互溝通,才可能使學生真正理解進而認同。同時,教師對自己所傳導的價值觀應具有真誠的信念,講授的思想觀點要與事實相符合,還要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師生雙方坦誠溝通、真誠交流。

  “知”與“情”的辯証統一原則。理性與情感是一對矛盾,但並非截然對立。理智對情感有著規范作用,情感也能夠增進理性。培根就曾明確指出:“人的理智並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感情灌輸在裡面的,總之,情感以無數的,而且有時是覺察不到的方式來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所以,在互動過程中要關注“知”與“情”的相關性,使二者之間交互作用、相互促進。

  

  筆者認為,高校思政理論課互動教學理性互動的基本理路有二:

  其一,教師應提供師生互動的明確對象——價值體系。所有的價值教育都要以價值教育理論和規劃為依托,思政理論課教材則是這一價值體系最可遵循的藍本。其二,“互動”要遵循理性思維的基本邏輯。教師思維邏輯的清晰是理性互動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才可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以期建立價值共識。所以,互動方法的選擇一定要有益於學生理性思維的展開,要促使學生在推理判斷中認識問題。筆者所在學校總結出十四種理性主導的教學方法:經典閱讀與思考、課堂提問與追問、案例分析與討論、論壇陳述與評論、價值辨析與選擇、學生主講與評析、合作學習與碰撞、思想實驗與發現、作業批改與分享、決策推演與反思、模擬提案與履職、焦點訪談與研判、網絡互動與引導、時事關注與點評。

  情感互動的基本理路也有兩條:

  其一,要有明確的情感定向。思政理論課互動教學中的情感互動主要定位為人的社會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這些情感的激發與教學中所傳達的價值理念是互相映襯、互為表裡的。其二,情感互動的主要內容是創設情感環境,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需要,創設與其相應的情景,在特定環境中展示情感、體驗情感、增進情感。所有以情感互動為主的互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助於使學生通過情感激發增進價值觀認識,促進知、情、意的交互作用。筆者所在學校總結出十二種情感主導的互動教學方法,分別是:紅色尋訪—飲水思源、未來暢想—筑夢中國、親子對話—學會感恩、觀察室友—人際互動、道德小品—美德體驗、情景再現—感悟歷史、感人影像—心靈震撼、典型示范—精神感召、校園公益—責任以行、義工行動—愛心奉獻、參與考核—體會公正、團體輔導—情感共鳴。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