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都離不開文化互鑒與經濟共贏的相輔相成。“中歐合作”本身就是中歐兩大文明的深度交流,迫切需要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謀求增長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主席訪歐期間,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寫道:中歐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態度去加強對話和溝通,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共享機遇,共迎挑戰。文明互鑒、求同存異,是東方大國與世界的交往之道﹔隻有遵循此道,努力尋求中歐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才能架起一座多彩、平等、包容的“中歐之橋”。
文明互鑒
多元文化認同是關鍵
“雖然中歐選擇的道路不同,但追求持久和平繁榮是我們共同目標……我們堅定自信,但不故步自封。中華民族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勇於探索、不斷前行。”習近平主席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時的講話,深刻道出中華民族的優良稟性,也道出對中歐合作道路的深入思索。悠久文明是中歐相互尊重、共謀發展的基礎。中國提倡的“和而不同”與歐盟的“多元一體”,可謂不謀而合。中歐完全可以相互尊重彼此依據自身不同的發展理念、發展階段、國情認知所選擇的發展路徑、社會制度,通過對話協商縮小分歧、解決摩擦,走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之路。
中歐兩大文明歷經千年卻歷久彌新,兼容並蓄、開拓創新當為要因。“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向世界昭示:今天,在國際關系中,中國既強調合作共贏,也重視平等關系,始終秉持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民族基因,以古方今,無慚曩哲。“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大邦者下流”,習近平主席還以中國先賢哲語言志,表達了東方醒獅如同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
文明互鑒
贏得更多尊重、信任和支持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歐架起合作友誼之橋,開啟穩定持久“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已是大勢所趨。習主席歐洲之行,所受禮遇規格之高,令世界矚目,讓我們看到了歐洲態度的轉變,也折射出中歐實力對比的變遷。“歐洲老了”,解決歐洲重重問題的出路需要中國。不管是民調,還是智庫,歐洲都認為發展對華關系是歐盟未來10年的當務之急。雖然歐洲的中國觀有很多雜音,人權問題、涉藏問題、貿易摩擦問題起起伏伏,但險灘和礁石阻擋不了奔騰入海的河流,問題和分歧阻擋不了中國與歐洲互利共贏之路。
架橋難,護橋更難。“智者求同,愚者求異。”站在今天的“中歐橋”上,合作中難免沖突與摩擦。求同存異、多元共存無疑是一方良好的“中醫療法”。以誠待人、贏得尊重,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篤信的人際交往之道,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也同理。多年來,中國在與歐洲各國的合作中,將心比心,以誠聚友,不斷贏得尊重、信任和支持。文明互鑒談的既是中歐兩大文明巨人在新世紀的相處之道,也是文明的東方醒獅與世界的交往之道。無論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台上發表重要演講,還是在同歐洲各界人士的談話中,習主席都倡導世人共同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鑒,以睿智的思辨深刻詮釋了“和”文化精髓。同時,我們也期待歐洲真正放下身段,轉變其中國觀,重新定位中國,為歐洲夢贏得未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中國的外交政策源於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朋友,而中國的和平發展也一定不會缺少朋友。
文明互鑒
帶來中歐兩大市場共同增長
求同存異,多元共存。英國當代思想家以賽亞·伯林畢其一生總結出這樣一種觀點:人類種種沖突,都源於對一元論世界的追求,人類應該學會對其一元論追求的沖動加以節制。把這句話投射在國際關系領域,寓意著人們不應謀求建立一個全球帝國或“大一統”的世界,而應尊重國際行為體的多樣性。“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習近平主席的這番話,傳遞了對人類文明多樣性價值的珍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中歐建設通向未來橋梁的事業中,中國與歐洲之間更應求同存異、增信釋疑,不應是不同文明相互沖突、彼此排斥,而應是交融互鑒、比翼雙飛。
中國的改革,世界的機遇。與世界同分享、共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獨具特色的重要內涵。從“入世惠及中國,也惠及世界”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國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姿態,為國際政治經濟治理更趨公平公正作出積極努力,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以其大國的智慧與韜略,超大型的體量和超豐富的傳統,以其中國特色的模式,給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帶來了原創性的貢獻。隨著中國逐步走入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的發展紅利也源源不斷地外溢,形成世界的機遇。中國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終點站都是歐洲,這與歐盟的大自貿區戰略具有廣泛契合點。當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彼此攜手,當中國夢與歐洲夢相互擁抱,當中歐求同存異、相互借力,未來中歐之間必將形成合作互信、夢想共鳴的良性循環。
“中國能夠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文化的國家,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人民的國家,必將對世界文明再次作出偉大貢獻。”正如英國漢學家李約瑟的預見那樣,面對中國包容性的發展,國際社會理應歡迎而不是畏懼,支持而不是遏制,幫助而不是阻撓,因為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作者單位: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