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郭鳳志:思政課改革“探路人”

王琎2014年08月21日10:4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郭鳳志:思政課改革“探路人”

  在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郭鳳志看來,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是這樣的:師德高尚、學業精深,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真理的火種,使每一次教學和交流成為愉悅的思想之旅和真誠的心靈之約。這正是她執教27年來矢志不渝的追求。

  自1987年7月留校至今,郭鳳志一直從事思政課教學與研究工作,從一名普通的思政課教師到校馬克思主義學部分管思政課的副部長,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3年度影響力標兵人物”,郭鳳志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不少。“改革”,是她與記者交談過程中提及最多的字眼。

  “思政課要想取得實效,必須走全面改革之路”

  “課堂上,老師講得慷慨激昂,學生卻低頭玩手機、看課外書,隻有臨近考試時才突擊復習……”每次與其他學校思政課教師交流時,郭鳳志總會聽到類似的抱怨。她對此也深有體會。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即“05方案”),正式提出新的思政課課程設置方案。郭鳳志意識到:“落實‘05方案’,表層要解決課程內容含量大與課時少的矛盾,實質是對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方式提出了新挑戰。這迫切要求思政課教師更新思路方法,重新審視思政課教學。”

  雖然必修課由“98方案”時的7門減少為4門,但難度卻並未降低。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其由原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等合並而成,課時亦由原來的100多學時縮減為60學時。

  “不僅課程內容顯得像‘壓縮餅干’,更重要的是,思政課教學的環境和對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們已不再滿足於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他們希望課堂是與眾不同的。但教師顯然並未做好准備。”憶及當時局面,郭鳳志說。

  如何才能使教師意識到挑戰的嚴峻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思政課教學之中?這成為困擾郭鳳志的一個難題。

  難題的破解始於2008年。那年,東北師范大學決定進行思政課改革,重任落在郭鳳志肩上。彼時,思政課改革已在國內諸多高校中開展了,這為郭鳳志提供了大量資料。通過考察,郭鳳志發現,已有的改革,多是從某一個方面展開的。“這種‘小修小補’,固然能使教師盡快適應教材和教學,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郭鳳志總結道,“思政課要想取得實效,必須走全面改革之路。隻有在授課方法、內容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做出改變,思政課才能真正‘活’起來。”

  由重“教”轉向“基於學而設計教”

  改革在摸索中進行著。郭鳳志逐漸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0年—2011年,郭鳳志教學團隊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上連發4篇文章,就改革后4門思政理論必修課的授課思路和方式方法作出系統介紹,引發學界關注。從此,“專題式教學”“三步教學法”“BB教學平台”等成為思政課教學領域的“熱詞”,不少教學團隊慕名前來學習觀摩。

  “專題式教學針對性強,能通過教學內容設計實現教學目標,並有助於解決學生面臨的理論困難、現實困惑,有效增強教師授課的吸引力。”在郭鳳志的帶動下,東北師大創造性地建構了“本科生思政課專題式教學內容體系”。“但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隻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由重‘教’轉向‘基於學而設計教’,才能將思政課改革進行到底。”

  為配合專題式教學,郭鳳志設計了“三步教學法”,將每一次教學分為3個步驟。第一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習小組在預習教材、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圍繞學習任務提出問題、作出思考,在上課時由小組代表匯報成果﹔第二步,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提升,挖掘知識背后的思想和價值觀,全面解讀教材﹔第三步,圍繞疑難問題,師生進行面對面溝通和討論,形成共識。“3個步驟,每一步都緊扣學生思想,通過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使思政課的內容真正‘入腦入心’。”經過幾年的改革試驗,課堂上的“低頭族”逐漸消失了,學生們的探究熱情被激發出來,學習興趣空前增強。

  “思想的載體是語言,教師隻有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學會講‘學生話’,才能充分展現思政課的魅力,使學生喜聞樂見。”郭鳳志發現,思政課要改變的不僅是教學形式,還有語言風格,隻有在教學設計、話語體系等方面都作出“以生為本”的改進,思政課才能真正受歡迎。

  不僅做“業師”,更要做“人師”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現代社會還有無產階級嗎?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還有意義嗎?”“馬克思主義產生於160多年前,是否過時了?它對大學生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在分組匯報完預習成果后,學生紛紛提出疑問。郭鳳志則以問題為導引,結合教學案例、中國國情等作出講解和分析。這是發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的一幕,也是東北師大思政課課堂的微縮景觀。

  “人的認識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而教材一般採取邏輯演繹的敘述方法,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將之轉化為‘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講述方法。這種轉化是建立在講清楚教材內容基礎上的。不論方法、形式如何創新,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內容。”郭鳳志深有感觸。

  為了把教材內容講清楚,郭鳳志在以學術研究支撐思政課教學和學科建設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她認為,一名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集學術型和教學型於一體。在郭鳳志的影響下,“會教書、能科研”已然成為東北師大每一位思政課教師的目標。

  “對思政課教師而言,無處不是課堂。”在東北師大,學生們遇到思想困惑時、遭遇求學擇業難題時,總喜歡向郭鳳志和她的團隊求解,每一次的真摯交流、每一次的“指點迷津”,都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思政課教師隻有既為‘業師’又為‘人師’,既有理論深度又有人格高度,才能以主流價值觀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才能實現思政課教師的尊嚴和價值,也才有可能實現教學體系向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轉化。”郭鳳志說。這是她從教27年、改革6年來的最大感悟。(本報記者 王琎)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