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大局,審時度勢,把握機遇,創造性地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引人注目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海上大通道,既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深邃,更是面向未來的時代抉擇。
海上絲綢之路見証了中華民族的輝煌與苦難
公元前200年秦漢之際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歷史延伸中不斷拓展為交通貿易的黃金路線。這條海道自中國東南沿海,穿過南中國海,進入印度洋、波斯灣,遠及東非、歐洲,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舶交海中,不知其數,”蔚成中國與外國商業貿易的大動脈。隋唐時期運送的大宗貨物多是絲綢,人們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水道稱作“海上絲綢之路”﹔宋元時期瓷器漸成主要出口貨物,這條路被叫作“陶瓷之路”﹔明代涌向歐洲的茶葉成為最大數量的出口商品,它又被喚作“茶葉之路”。鄭和率龐大艦隊七下西洋,開創了和平外交和經貿的航海模式。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兩千年,跨越亞歐非,成為無與倫比的洲際貿易通道,留下中國走向世界、經略海洋的光榮與夢想。
海上絲綢之路更是溝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聯合國曾組織專家團綜合考察,認為它不僅是沿線各國互通有無的“商貿之路”,也是各國文明的“文化交流之路”,還是中外國家友好往來的“和平對話之路”。
由於明末清初政府控制對外貿易和防范海外勢力入侵,轉向閉關鎖國,採取禁海政策,“不許片帆入口”,繁榮昌盛的海上貿易急劇衰落,光芒閃耀的海上絲綢之路日漸式微,隨著1840年鴉片戰爭走到了盡頭。友好交往的和平航線發生根本性變化,竟成腥風血雨的炮艦之路,一支又一支西方列強艦隊沿著這條海上航線東來,多次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主權遭踐踏,領土被分割,無情地打破了中央王國、天朝上國的千年舊夢,中華文明發展跌到了歷史的谷底。
海上絲綢之路的滄桑劇變,見証了中華民族的輝煌與苦難,留下了深沉的時空啟迪。閉關自守阻礙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伍於西方,導致被動挨打,泱泱大國淪為半殖民地。而今,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對外開放交流,追逐世界發展潮流,贏得了國家和民族的進步。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建設經濟貿易強國的重要戰略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東盟國家時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於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提高開放水平,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動因應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形勢變化,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打造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海上經濟大通道,有助於促進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加快沿邊開放步伐,拓展開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有助於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協調陸上海上兩大區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貿易促進內外融合,為產業升級提供資源支撐,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有助於把改革攻堅與擴大開放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放倒逼深層改革和結構調整,以開放促轉型、促發展,從外延和內涵上為全面深化改革拓展戰略路徑。
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謀劃。進入新世紀,世界范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制訂新的國際經貿安排,推動博弈規則變局。而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對外貿易躍居世界第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因勢利導,在全球市場汪洋大海中搏擊風浪,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有利於加強中國同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驅動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引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帶來巨大的地緣利益,大大拓展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主導影響,建立以我為主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網絡,促進以我為龍頭的區域分工合作格局﹔有利於促進中國成為經濟強國、貿易強國,既可以保障自身安全和利益,又能夠在互通交流中減少矛盾和沖突,增進與世界各國的和平、合作與發展。
實現全球戰略的重要布局。全球化加速向縱深發展,各主要國家紛紛爭奪未來發展主動權和國際關系主導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在新起點上謀劃中國走向未來的全球戰略,由過去國際戰略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塑造者,提出和主導議題,成為中國在國際發展格局重新洗牌中搶佔制高點,推進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的重大決策﹔成為中國拓展面向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深化歐亞大陸經濟一體化,激發各國活力,推動全球發展的重大方略﹔成為中國深入推進和平發展戰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拓展國際戰略空間,從區域大國走向全球負責任大國的重大擔當。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實現中國夢鋪就海上大通道
穿越歷史長河,順應時代潮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新理念和新共識,鋪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海上大通道。
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東南亞地區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而今同中國的經貿合作有了長足進展。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以來,攜手開創了“黃金十年”。中國—東盟博覽會連續舉辦十年,以經濟合作為重點,逐漸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延拓,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抗擊重大災害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中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以自貿區升級為標志,“關系已進入成熟期,合作已進入快車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重要推力和載體,將從規模和內涵上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創造下一個“鑽石十年”,續寫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篇章。
構建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同沿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聯結東盟及沿線各經濟體,構建橫跨太平洋兩岸、惠及亞太各方的區域合作框架,進一步推動全新的地緣、經濟、政治、文化等立體合作,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譜寫中國夢和世界夢相得益彰、交織共鳴的華彩樂章。
拉緊相互利益紐帶,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平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金融合作和機制平台建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加強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強基礎文化建設,優先發展海上互聯互通,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使實現民族富強的偉大夢想變得更加真實。
實施海洋戰略,建設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中國有1.8萬多公裡海岸線,海洋國土絕對面積居世界第四。海域遼闊,海疆富饒,越來越成為支撐中國發展的戰略依托。向海上開放的成功,將有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當前,處理好錯綜復雜的南海問題事關重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導“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互聯互通”設想,統籌自身利益與各國共同利益和關系,擴大利益匯合點和戰略契合點,營造新的合作機遇,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良性互動,為妥善處理和管控爭端,提供了充滿東方智慧的思維和模式。
打破國強必霸怪圈,傳遞與鄰為善正能量。歷史上西方大國崛起,無一不是以殖民擴張和掠奪為實現形式。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為基本路徑和方式,既不損人利己,也不圖謀霸權,為亞洲和世界帶來的是發展機遇而不是威脅,體現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協和萬邦、化干戈為玉帛的優良傳統和美好願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海上絲綢之路意味著中國夢有著浩瀚大海的萬頃波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使中國夢揚帆遠航!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段華明﹔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中國夢與改革開放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