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施索華:“我要幫儂生生世世”

楊 謐2014年08月21日10:3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施索華:“我要幫儂生生世世”

施索華

開欄的話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個平凡而特殊的教師群體。他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學子之間架起橋梁,為學生們的理想信念之樹默默培土、悉心灌溉。“教書”與“育人”兩重使命的統一,在他們的課堂上得到了最為鮮明的體現。不久前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指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主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3年度影響力人物”評選,在全國評出了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線的十位“標兵人物”。本版將陸續介紹他們的事跡,與您分享他們的心得與體悟。

2008年初,上海交通大學的每位新生都獲得了來自施索華老師的一個承諾——“51863344(我要幫儂生生世世)”。有人質疑:“你可以幫我什麼?”有人不屑:“我何需你的幫助?”然而,時至今日,這些學生中有許多撥通了這條24小時熱線,還有更多的人通過面談、電子郵件、網絡留言、手機短信等方式,得到了來自施索華的熱心幫助。

施索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普通思政理論課教師,不久前被評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3年度影響力標兵人物”。學生們對施索華獲獎毫不意外,他們“早就是施老師的粉絲了”!

“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

施索華教的課程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樣一門“冷門”課程硬是被她教成了熱門課,想選修的同學都會經歷一場“搶課大戰”。

施索華的課堂沒有空洞的理論、陳舊的套話。講解理論,她更願意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入手﹔談及理想,她更願意聽聽學生的業余愛好﹔講到大局,她總會先問問學生的煩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總是小處著眼的老師,卻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

施索華有自己的想法:“《論語·為政》篇中講,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呢?’孔子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推廣到政治上,這就是政治啊。大學生思想政治課也是一樣的,不要空洞地說教,要腳踏實地地踐行。隻有小事情做好了,才不會有大事情發生啊。”

天氣降溫了,施索華在課堂上請學生給父母發送一條短信:“天冷加衣。”一語未畢,已有學生紅了眼圈。學生戀愛了,施索華在課堂上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教他寫“高段位情書”,字句之間,讓學生領會感情不只是一時沖動,更需要負責任的態度。

2008年2月,上海市科教黨委、上海市教委設立施索華工作室,並開通24小時熱線51863344,隨時預備為學生提供幫助。

“和學生面對面地接觸交流,可以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所想所思,對教學很有幫助。而且,工作室還會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在這樣的工作機制下,施索華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大課堂,她隨時待命,因為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會有學生需要她的幫助。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精神內守”“君子不器”……古代典籍中的語句常常出現在施索華給學生的回信中,她的課堂則被學生稱為“文學和藝術的芳草地”。施索華小時候的願望是當作家,卻最終成為了一名思政課教師,於是,她像文學創作一樣去寫教案,像編劇一樣去演繹教學過程。她相信“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施索華的課堂內容是豐富的,從禮儀知識到人生智慧,從醫學到心理學……因為她知道,沒有龐大的知識儲備,就很難和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深入交流。

施索華不是一個依靠“網絡流行語”拉近與學生距離的老師,她依靠的是亙古不變的真情:“不管社會怎樣變化,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塊柔軟的地方,比如友情,比如愛情,比如親情。觸摸到這塊柔軟的地方,是可以打動人的,我在講‘學會感恩父母’時,情到深處,許多女同學都哭了,有些男同學眼睛也紅了。”

年輕時,施索華把自己當作學生的姐姐,現在她覺得自己更像母親了。“一年級新生揮之不去的情愫就是對家庭、對父母的思念,需要有個像媽媽一樣的老師給他關心和呵護。”曾有個男生來到施索華工作室,可並不說話,問他怎麼了,隻說“來看看”,卻也不走。施索華並不勉強他,默默地做著自己的工作,她大致猜到,這個倔強內斂的孩子想家了。果然,過了一會兒,男生主動吐露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學生“親其師”,才會“信其道”。作為學生親近、信賴的老師,施索華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人。

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施索華的熱心與“能量”,是上海交大盡人皆知的。一次,有位家長因孩子想退學而在學校食堂苦悶地坐了一整天。食堂大媽得知后,立刻舉薦施索華:“去找施老師嘛!”通過和家長、孩子的交流,施索華成功地使孩子打消了退學的念頭。

來找施索華傾訴的人越來越多,她愈加忙碌了。好在,她沒有后顧之憂:“我先生和女兒都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20多年了,我感動了許多人,自然也會感動離我最近的人。”

可是,過於疲勞的身體還是提出了抗議。2014年3月20日,施索華在工作室網站上發布了一則公告:“同學們好!我是施索華老師,我的身體出狀況了,右眼忽然看不見,正在看專家門診,是視網膜中央靜脈堵塞,視網膜的病變是常見病,不要緊。我的左眼還是好的,不影響上課,只是不能和同學們在網上交流了,同學有問題請撥打施老師熱線電話:51863344,施老師願意傾聽你的心聲。祝好!陽光不鏽,明日晴天!”一百多字的公告裡,有寬慰,有叮囑,有承諾,施索華的樂觀與真誠,從字裡行間流淌到了學生心田。

原以為施索華可以借機休養一陣,可是4月24日,僅僅一個月以后,工作室網站上便連發兩則施索華給學生的回信,恢復了與學生的網上交流。

施索華說,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挖了20多年的一口井,挖出來的是學生的認可和歡迎,讓我用其他的東西去換學生對我的愛,我不換。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思政課教師很容易被誤解。面對不同的聲音,施索華很坦然:“我把政治這把人人都需要的鹽放在了生活和文化這碗湯裡,讓大家既吃了鹽,也喝了一碗鮮美的湯。能得到學生的認可,我就知足了。”(本報記者 楊 謐)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