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有感於大學校長上思政課

2014年08月21日10:1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有感於大學校長上思政課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的百余名本科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迎來了特殊的授課老師——校長張杰院士。張杰坦言:“今天我想給大家用我的親身經歷講一堂課,我沒有受過系統的思政課的訓練,但是我想思政課教育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我們身邊感悟到的其實是最真實的。”課堂上,張杰說得最多的是“我想講一個故事”,從“一五計劃”說起,自新民主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圖文並茂地與學生們分享曲折的中國道路實踐過程。看了這一相關報道,我不禁心頭一熱。這一消息至少釋放了幾個重要的信號。

  信號之一,是以張杰為代表的一些大學校長開始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大學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高等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可是長期以來,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人過多地強調大學是一個“學術機構”,而把育人這個根本任務丟到腦后。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大學所培養的未來人才,如果沒有愛國愛人民的情懷、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質,那麼即使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本領,也很難擔負起建設國家、發展社會的重任。對於中國的未來,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所以張杰校長主講思政課的題目是“我們的民族、我們的黨、我們的夢、我們的道路”。很顯然,他對主講內容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宏大的題目下包含著深遠的意義——說明他把以正確的思想育人的責任放到了自己的肩上。對一個擔負行政重責的校長來說,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信號之二,是張杰校長對思政課的重視。思政課,全稱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是中國大學(不包含港澳台)特設的一門課程,是向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設置由來已久,教材適應形勢的變化在不斷修訂,教學方法適應傳播手段的進步在不斷改進,擔任課程的教師盡心盡責不斷努力,也涌現了一些為學生所喜愛的思政課教師。但應當承認,思政課效果不盡如人意,還沒有達到設立這門課的本來要求。個中原因很多(此處恕不展開),其中不被重視是根本原因。不少學校領導,口頭上重視,實際上並不重視。在大學裡,在教師中,有形無形地存在著看不起這門課、看不起思政課教師的氛圍,以至於一部分思政課教師也失去了自信。張杰校長的行為則打破了這種氛圍。行動是無聲的評價。一校之長親自上思政課,還有比這更說明對思政課重視的嗎?大學校長,一向被視為是一校學科建設的帶頭人。他“試水”思政課,意義不同凡響。

  信號之三,是校長帶頭投入思政課的改革探索。許多人以為思政課沒什麼真學問,甚至有人罵思政課是貼“狗皮膏藥”。其實,思政課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均很強的綜合性課程,講解的是學生們天天遇到的現實問題。要解釋得透徹,就要求教師有較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乃至心理學和人文學科的功底,還要求教師適時了解、洞察日新月異的國內外形勢。講好一門思政課真不簡單!張杰校長作為一個科學家,敢於踏上思政課的講壇,說明他有底氣。他面對學子們的疑問,腳踏實地,將自己的經歷和所思所悟娓娓道來,講得很成功,很受學生歡迎。這對於思政課的改革探索是有啟迪意義的。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的奮斗是不屈不撓的,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是驚世駭俗的,其間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可用於思政教育﹔思政課不妨借用優質社會資源,請有閱歷有見地的優秀人士來加入。

  除了這幾個重要信號以外,張杰校長講思政課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就是大學要動員所有的工作者——教師、行政管理人員、教學輔助人員、后勤職工都來關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心他們思想品德的進步。每一堂課、每一個場所(圖書館、實驗室、生活園區)、每一個服務崗位都要形成育人的氛圍。唯有那樣,大學才能成為育人的搖籃、神聖的殿堂,才是學子們、家長們心目中的大學。

  (作者為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轉載自4月28日《文匯報》,個別字句有改動)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