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恩格斯晚年對“硬灌輸”的批評

2014年08月21日10:1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恩格斯晚年對“硬灌輸”的批評

說到“灌輸”,教育界人士多少會有些糾結。因為這裡存在著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大家公認“填鴨式”教學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而這種方法通常被稱為“灌輸式”教學﹔另一方面,經典作家,特別是列寧,是主張“灌輸論”的。列寧認為,工人群眾不能自發地產生出科學社會主義意識,而必須從外面進行“灌輸”,即進行科學理論的教育。今天,我們通常把比較系統的理論教育稱為“灌輸”。顯然,兩頭都有道理。問題是:我們怎麼辦?

仔細想想,二者並不矛盾,因為它們不在同一個層面上。經典作家講的是一般原則,教育工作者講的是具體方法。我們在肯定一般原則的時候,當然可以拒絕某些不恰當的具體方法。其實,經典作家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提示。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當然是贊成理論灌輸的,主張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工人群眾,但他們並不主張教條式地“硬性”灌輸。特別是恩格斯晚年,對硬性灌輸明確提出了批評。

1886年,美國工人運動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他們無疑需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而且當時一些在美國的德國人,也在積極地向美國工人灌輸馬克思主義。這當然是好事,但恩格斯卻從中發現了問題:一些德國人不顧美國工人運動的實際情況,一廂情願地對美國工人進行硬性灌輸。

於是,恩格斯在1886年12月28日致信美國社會主義者威士涅威茨基夫人,對此提出了批評:“首先要讓運動有鞏固自己的時間,不要硬把別人在開始時還不能正確了解、但很快就能學會的一些東西灌輸給別人,從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亂現象變本加厲。”

一個月后,恩格斯再次給這位夫人寫信,尖銳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

恩格斯的這兩段論述非常重要,應該把它與列寧的“灌輸”論結合起來理解,才能全面准確地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

很顯然,恩格斯並不反對一般的科學理論灌輸,而是反對“硬灌輸”,這對今天仍有啟示。

首先,恩格斯反對將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來向人們灌輸。他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對歷史過程的解釋,是發展著的理論,是研究的出發點和方法,是行動的指南。這是恩格斯對灌輸內容的深刻論述,它啟示我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以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教育。

其次,恩格斯反對脫離受教育者實際的機械灌輸。美國工人運動興起得晚,理論上也比較幼稚。相比之下,德國人在理論上成熟得多。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脫離美國工人的實際水平來灌輸理論。恩格斯寫道:“使運動擴大,使它協調地發展,扎下根子並盡可能地包括整個美國無產階級,要比使它從一開始就按照理論上完全正確的路線出發和前進重要得多。要獲取明確的理論認識,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吃一塹,長一智’。而對於整整一個大的階級來說,特別是對於像美國人這樣一個如此重視實踐而輕視理論的民族來說,別的道路是沒有的。”這就啟示我們:理論灌輸和思想教育必須適應受教育者的成長需要和狀況,並允許他們在探索中進步。

最后,恩格斯主張教育者在灌輸中起“幫助”作用。隻有在教育者的幫助下,受教育者“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才能使科學理論深入心坎。這就啟示我們:育人好比種庄稼,農人是“幫助”庄稼生長,而不是代替庄稼生長,更不能拔苗助長。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