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可或缺的思想來源。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始終著力的重要內容。日前,教育部社科司出台《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推動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體化、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做出了新的部署。社科司負責人就此接受本版專訪,解讀此項舉措的意義與構想——
記者: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的出台,在教育界、哲學社會科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舉措不僅被視為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環節,更被許多學者提升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來解讀。您怎樣看待其意義?
社科司負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戰略思想,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戰略要求。與此同時,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宣傳闡釋中國特色時,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四個講清楚”,鮮明地指出了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植根之基,實現中國夢、解答前進中面臨的“中國問題”,既需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也必須借鑒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成分。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任何一種現代文明,都必須從傳統中吸取營養才能獲得長足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來源。隻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行動指南,離不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記者: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功用同樣不可忽視。《綱要》中對此有何體現與要求?
社科司負責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它孕育於生動的社會實踐中,扎根在中華文化的沃土裡。它是高度凝練的,又是生動發展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的那樣: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歷史的聯系。一方面,中華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根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產生、形成和完善,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自然的、歷史的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價值相對接,充滿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同的民族精神。離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這在《綱要》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重點舉措等方面均有體現。比如,《綱要》指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三個層面的主要內容:一是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二是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三是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這三個層面,分別體現了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的對接。比如,“家國情懷”是對國家具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出於對國家價值發自內心的認可而生成的一種對國家的特殊認知和情感歸屬。從國家層面上看,家國情懷是國家凝聚力形成與維持的重要動力源﹔從個人層面上看,隻有建立了家國情懷,才會感受到自己與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系,感受到國家給予的幸福和力量,才能將中國夢當作共同的願景和追求去努力奮斗。
記者: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綱要》與此前舉措相比,有什麼深化、發展與創新?
社科司負責人:《綱要》在起草中充分吸收已有的好做法、好經驗,本著“突出針對性、強調系統性、力求操作性、體現繼承性”的原則,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深化:
首先,根據總書記講話精神,進一步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礎和源泉作用。其次,突出整體設計,將愛國主義精神這一主線貫穿始終,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對教育內容、方式方法、教學手段進行總體設計,使之相互銜接、循序漸進、形成一體。同時,注重發揮社會、家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和調動各方面資源,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合力。再次,突出指導性,為今后課標修訂和教材修改提供指導,給學校和教師留有選擇和發揮的空間。
針對當前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綱要》提出了一些重點舉措: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撐,形成教育合力﹔提出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組織實施和條件保障。
記者:對於高校而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這方面現狀如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社科司負責人:高校思政理論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高校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切實提高針對性實效性,是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有力領導下,我們在思政課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組織對四門思政課教材進行修訂,其中,大幅度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的第二章與第四章內容中,補充豐富了“弘揚中國精神”和“注重道德實踐”等內容。同時,組織編寫了《中華傳統美德大學生讀本》作為“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參考資料。今后,我們還將在全國高校推廣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文化概論》,並在思政課骨干教師研修中專門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內容。
深入推進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普及,是時代賦予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一方面,我們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刻認識並發揮我們的獨特文化優勢,激活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基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切實繼承者﹔另一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立足當代中國實際,深入開展“實現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典籍整理挖掘”等專項研究,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汲取各種文明養分為我所用,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水平研究者﹔同時,還應以自覺自信的態度深入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在世界上主動發出中國學術的聲音,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積極貢獻,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本報記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