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思政課:讓“低頭族”抬起頭來

2014年08月21日09:5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思政課:讓“低頭族”抬起頭來

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低頭族”現象越來越突出:學生雖然人在教室,卻專注於低頭玩手機、低頭看課外書、低頭睡覺……怎樣使大學生回歸課堂,讓“低頭族”抬頭,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這是信息化時代給思政課教師提出的新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強化自身的三種力量,增強教學效果,即牽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

發揮教師牽引力,引導學生明是非

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思政課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思政課不同於一般的基礎課、專業課,它的主要功能在於育人,是追求人生的“善”﹔思政課也不是某些人眼中的“無用”“說教”課程,而是一門人生科學、人文科學,是追求人生的“真”﹔思政課不是重在知識傳播、概念闡釋,而是注重學生思想品質的養成、愛國情感的培養、理論思維的深刻,是感悟人生的“道”。所以,教學實踐中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善”“真”“道”的素材,以豐實的內容吸引學生。

其次,牽引學生盡快確立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高校思政課大都安排在大一、大二進行,新生們上大學的目標實現了,新的學習目標尚未確定,學習動力和學業需求尚不明確。思政課教師可充分利用上課的有利時機,引導學生合理規劃學習目標,找到學習動力。比如,在大學期間是立足於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在專業或興趣特長上有所發展,是攻讀雙學位、雙專業,還是博覽群書,打好基礎,對此可給予指導和建議。再次,引導學生多讀書、勤思考,正確認識網絡的雙重功能,學會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做自己的主人。多年來,我每講完一個專題,就給學生推薦一些相應的閱讀書目、名篇名著、相關視頻、網站,或布置些學術選題和實踐調研活動,努力引導學生勤思考、善實踐。我曾為學生設置了一個調查問卷:“網絡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什麼?”挑選部分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指導他們調研、統計,寫出調研報告。這一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學術能力,又使他們從大量事實中深刻認識了網絡的雙重影響。

增強教學感染力,培養學生知情理

有感染力的課堂才能“抓住學生”。怎樣講出激情,增強感染力?首先,自己要真信真懂。自己真信了,才能堅持立場,感染別人﹔自己真懂了,才能觸類旁通,講出深度。其次,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創設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增強課堂活力。比如,在《綱要》課上,我布置給學生一些選題,如“感悟偉人的思想魅力——讀近現代史人物名著有感”“怎樣看待農民的革命性和落后性”“革命與改良誰說了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怎樣看待毛澤東和蔣介石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中國之命運”,然后指導學生分小組完成課題報告,並制作成PPT或微視頻,在課堂上展示,事實証明,效果很好。

提高教師親和力,帶動學生感興趣

親和力,就是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互動關系,讓學生對教師不敵視,不“見外”。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不是和學生套近乎,更不是一味迎合學生,而是“德”“才”“表”的親和。“德”是親和力的基礎。思政課教師應以其責任心、敬業精神、關愛學生等師德風范影響感召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敬、可信的形象,這是信其“道”的基礎。“才”是親和力的表現,“才”不僅是指教師的真才實學,還指教師的才藝。比如,廣博的知識面,突出的特長和愛好,幽默風趣的談吐,對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的熟練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表達方式,等等,都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易於使學生聽得過癮、耳目一新。“表”是親和力的外化。思政課教師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其對學生的吸引力。溫和、耐心、寬容的舉止,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強其對教師的信任度。同時,課堂外的親和也很重要。經常參加學生的各種活動,與學生交心,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學目標會更好地得以實現。

(作者系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承擔本科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研究生學位課《中國近現代國情與社會發展專題研究》教學工作)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