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加強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重要一環。在與學生面對面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思政課教師有何收獲和感受,對工程教材有何心得與建議,又在身體力行中積累了哪些好的教研經驗?本版特開辟此欄目,歡迎廣大思政課教師抒發心聲、交流體會,共同為守護大學生們的“思想晴空”貢獻才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台上,我已經站立了整整30個春秋,教過的學生也從最初的“60后”到了今天的“90后”甚至“95后”。但每次走上講台,卻總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一方面深感責任重大,另一方面則是面臨挑戰“壓力山大”。如何勇敢地面對挑戰,贏得挑戰?我最深切的體會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名真誠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傳道者,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生動的形式吸引人。
要想讓青年學生認識到先進理論的價值,教師必須首先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真誠信仰。這是對科學理論的忠誠,這種忠誠對學生的感染,是增強先進理論的親和力、貼近性和平等溝通的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我始終秉承一個基本原則:教給學生的,一定是我真心相信的。記得在一次教學中,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問我:“老師,您真的相信共產主義嗎?難道它不是一個遙遠縹緲的烏托邦嗎?”我非常堅定地告訴他,我信!這種相信絕不是一種盲目的宗教式信仰,而是對理論的真理性和實踐行為正確性的內在確信。
著名思想家羅素曾經說過:“在漫漫的黑夜中,人們渴望一座光明燈塔的指引,這就是明確的信仰、基礎穩固的希望以及由此產生的能夠超越一切險阻的沉穩的勇氣。”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崇高的社會理想,蘊含著人類對社會公正、平等和最大多數人獲得幸福的追求,始終是鼓舞人類進步的力量源泉。中國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理想,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提出的“理想國”的“共相”追求,其實都反映了一種朴素的共產主義價值觀。我相信共產主義,首先就是認同這種價值觀,願意為這樣的社會理想去努力、去追求。
最重要的是,共產主義理想又決不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未來,而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趨勢。恩格斯說,共產主義不是從理念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共產主義是一種現實的運動。這實在說得太好了。共產主義所追求的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難道不是幾千年來人類不斷進步的歷史軌跡嗎?當然,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但它絕不虛無,更不縹緲,它是一代又一代秉承共產主義價值觀的人們在現實的奮斗中逐漸趨近共產主義目標的一個現實的運動過程。在今天,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說願意為共產主義奮斗,在當下就是願意在這一過程中多出一點力,多流一點汗。
堅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導向,絕不是通過枯燥、抽象的說教來達到的。宣傳馬克思主義,要滿腔熱情、飽含真情。
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任何一門課程,我們都可以從中開掘出動人心魄的情感因素。比如在經典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引用了裡德的話:“人的個體意識,尤其智力和判斷力是以審美教育——各種感受力教育——為基礎的。”在他的高中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馬克思也曾充滿真情地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屬於千萬人。”這段話震撼了多少學習者的心靈。一名教師在講台上所呈現的是一種鮮活的生命狀態,隻有那些具有真誠信仰、真摯情感和統一人格的教師,才能得到學生的最大尊重,也才能真正把真理的陽光播撒進學生的心田。
以真心真情傳播馬克思主義,並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頂禮膜拜的僵化教條,也不是無視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實際問題,而是重點讓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
在教學中,我會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理論,而是能指導我們人生實踐的、充滿智慧的科學。比如,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坎坷和挫折,在這些困難面前,我們是勇敢地面對和克服困難,還是被困難所壓倒,關鍵就在於我們有沒有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來認識和對待人生。學會運用辯証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來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我們就會變得積極而樂觀。因為“唯物”,我們就敢於坦然地面對和正視哪怕是最險惡的現實﹔因為“辯証”,我們就會懂得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主要成員,參與《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熱點面對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編寫,教育部全國高校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教學示范專家,首屆全國高校百名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