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2014年08月21日09:2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專家名片 沈壯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主要成員,先后參加《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讀本》及多本《理論熱點面對面》編撰。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首席專家。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等方面研究。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問題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論述。這些論述,緊扣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總命題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新課題,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闡明了文化發展中歷史與當下、傳承與創新、國內與國外、開放與自主等重大關系問題,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系列任務要求,為我們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確立了科學的理論指引。

民族的強盛以文化興盛為支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不僅提出了中國夢的重大戰略思想,也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戰略要求,其中包括從民族復興的大視野觀照、推進當代中國文化的新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一論述的前一句,是對歷史規律的凝練概括,后一句,是對中華民族復興與文化興盛內在關聯的深刻揭示。在人類文化史上,中華民族是擁有著夢想、成就過夢想的民族,並長期引領潮流,成為諸多異域民族文明夢想的寄托所在。但由於種種原因,近代以來,中華文化濡滯不進,在蔽天而來的西潮沖擊下避守無力。然而,同樣作為事實存在的是,近代以來,重拾文化興盛的光榮與夢想,一直是中華民族復興圖強的重要內容。民族復興,不是回復到曾有的歷史,而是基於新的創造,重新振興。一個民族走向重新振興的歷程,離不開文化力量的牽引、推動和支撐﹔一個實現了重新振興的民族,一定既擁有強大的物質力量,也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定矗立於人類文化制高點,具有令人景仰的文明新標識。達至制高點,創造新標識,是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民族復興所肩負的歷史重任。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

中華民族有文化的輝煌史,也有文化的落伍史。對待我們的文化史,有沉迷其中、難以自拔的自我眷戀者,也有貶抑責難、全盤否定的自我批判者。二者都背離了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

習近平同志基於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所持的態度。他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強調“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強調做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的正面宣傳教育,“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骨氣”與“底氣”論,生動傳神地揭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現實意義。有“骨氣”方有精神支柱,方可百折不撓、剛健有為、獨立自主、自強不息﹔有“底氣”方能自信自覺、從容不迫。“骨氣”與“底氣”相互蘊化,但都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尊重傳統,不是固守傳統,而是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科學揚棄,古為今用,實現優秀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得以弘揚,“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

文化的興盛成就於正確的道路。在大量論述中,習近平同志深情回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闡明了中國人民走這條道路的歷史必然和實踐成就,同時也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這些論述,生動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根據,同時也點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之路、新生之路、復興之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需要既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文化淵源,又講清文化傳統承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由之路。

推進我們優秀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當代文化的興盛繁榮,最根本的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創造性地推進我們的建設實踐,這是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總根據,是新文化生成發展的活力源泉﹔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是當代中國文化興盛發展的主旋律,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行的總方向。

文化發展,要睜眼看世界

文化興盛不拒域外文明。在如何對待文化發展中“中”與“外”的關系上,習近平同志也作出了豐富的論述,表達了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高度的自覺自信。他強調,“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強調當代的國人要“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強調“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這些論述,“骨氣”與“底氣”貫穿於字裡行間,自覺自信溢於言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夠在絕緣自閉中迸發生機、傳揚綿延,都是在海納百川、不拒細流中會通超勝,成就萬千氣象。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的當今時代,尤為如此。真正的文化自信自覺,不僅表現在如何對待自己,同樣表現在如何對待“他者”。禮敬自豪地對待自己的優秀傳統、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當下發展是自信自覺,敢於美人之美、成人之美以為己用,善於辨別良莠、擇善而從同樣需要“底氣”,同樣是自信自覺之舉。面對浩浩蕩蕩的世界文明大潮流,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內不失固有之血脈,外不卻有益之採借,直面開放,從容吐納,才能勇立潮頭,標立新幟。

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

關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同志擺在第一位強調的,是“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這裡的“根基”,一是國內的文化建設和發展,一是國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同時,在論述對外的文化傳播、展示、交流等問題時,習近平同志都無一例外地講到了這些方面相應的國內建設問題。這種對“內”與“外”的綜合把握及對“內”的特別強調,揭示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形於中而發於外”的重要規律,闡明了國內文化發展對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性、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性。

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需要我們在切實加強對外文化傳播載體、網絡與能力建設的同時,更加關注並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提升我們文化的先進性,提升我們的文化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勢位。這樣,當代的中國文化才能夠“登高而招”“順風而呼”,才能“見者遠”而“聞者彰”。

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還需要我們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力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淨化社會風氣,增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民素質。這樣,13億人的每一分子便都會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有效主體。總之,隻有真正夯實文化發展與人的發展兩個方面的根基,國家文化軟實力才會獲得至剛至強的硬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這個信心的重要來源,即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嶄新的文化創造﹔這個信心的重要內容,即我們有能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一步步邁向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