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實現優勢互補共促學術繁榮

中華書局學術著作編輯室副主任 羅華彤2014年07月31日13:5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中華書局1912年1月創立於上海,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1958年,中華書局成為一個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學術著作、普及讀物的專業出版社。50多年來,中華書局一直堅持專業定位和品牌特色,出版的圖書內容大多屬於文、史、哲和語言文字等基礎學科領域。為此,我們的編輯隊伍建設和部門設置也遵循這一理念,隸屬於學術出版中心的學術著作、近現代史兩個編輯室與隸屬於古籍出版中心的語言文字、文學、歷史、哲學4個編輯室共計約40人,是中華書局承擔古籍整理和學術著作出版工作的主要編輯力量。

高度重視出版物的學術價值和編校質量,以此體現學術文化的積累和傳承,已成為業內公認的中華書局出版風格。在百年的發展歷程當中,中華書局形成了精審細校的優良傳統。無論是1958年以后陸續完成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還是近30年出版的 《管錐編》、《中華民國史》等,都以其精良的質量和高超的水准,使海內外讀者對中華書局版圖書情有獨鐘。正是這種精審細校的精神,以及作者編輯之間的學術交流互動,造就了中華書局一批以楊伯峻、周振甫、傅璇琮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型編輯。這支編輯隊伍是中華書局保証編校質量,提升學術著作價值的人才保証。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代表著國家級科研水平,許多學術成果在傳承中華文明、促進文化繁榮、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有資格申請、承擔這些項目成果的出版,對一家出版社無疑是一種學術聲譽和對工作業績的充分肯定。正是基於中華書局卓越的學術品牌、精良的編輯隊伍和嚴謹的出版態度,我們成為最早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和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出版單位的機構之一。近10年來,中華書局陸續申請、承擔了不少《成果文庫》和后期資助項目成果的出版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為了充分發揮后期資助項目對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示范引領作用,全國社科規劃辦在深入細致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各家出版社的學術優勢、出版方向和編輯力量,有的放矢地將每一項目成果安排至最有利於發揮學術影響的相關出版社。以中華書局為例,近年來承擔的后期資助項目成果可略舉如下:一類是古籍整理項目,如《北山錄校注》、《元朝進士集証》等﹔一類是中國文學、語言文字學,如《宋詞體演進史》、《張說集校注》、《漢語方言分區的理論與實踐》、《居延漢簡虛詞通釋》等﹔一類是中國歷史考古,如《漢代豪族地域性研究》、《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春秋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匈奴文化與諾彥烏拉巨塚》等﹔一類是中國傳統宗教,如 《江西道教史》、《從波斯到中國:摩尼教在中亞和中國的傳播》等。這些學科均屬於中華書局所擅長的出版領域。全國社科規劃辦這種優勢互補的出版資助戰略,既能充分發揮后期資助項目的最大社會效益,也有效利用了出版社的品牌優勢和編輯力量,推出了一系列學術精品。

我們感到,國家社科基金對學術出版的有力支持,對於國內學術出版社的優質資源積澱、學術品牌建設乃至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中華書局期待與國家社科基金在推出優秀學術成果、激勵學術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方面,共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