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喻遂生:東巴經的解讀已成為學科發展瓶頸

2014年07月22日11:2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東巴古籍由具有獨特圖形及發音的東巴象形文寫成,是當今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2002年3月,東巴古籍文獻成為第一批入選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之一﹔2003年8月,東巴古籍文獻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世代傳承的東巴經典有3萬余卷,但與我國其他世界記憶遺產項目多收藏於國內不同,東巴古籍文獻大量散落在國外,收藏於十多個國家,東巴文化保護迫在眉睫。本期特別策劃,我們邀請了相關學者就東巴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以及如何實現東巴文化世界共享等問題進行探討。

納西東巴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以東巴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納西學現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最近幾年,東巴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和顯著的成績。

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東巴文化研究如何進一步推進?可以提出的措施很多,但筆者認為,基礎材料的收集整理和譯注仍然是最基本、最緊迫的工作之一。材料是研究的基礎,東巴文化的研究應從東巴經原典出發,才能提高其學術水平,避免那種輾轉傳抄演繹的無根之談。但東巴經的書寫有其自身的特點,東巴經的解讀也有其特殊的困難,事實上也不可能要求一般的研究者特別是不通曉納西語的研究者直接通讀納西東巴經,經書的解讀已成為學科發展的瓶頸。面對越來越多的東巴文化的愛好者和研究者,如何在經書和使用者之間架設一座便捷的橋梁,是我們當前亟須要做的事情。

“字釋”是釋讀東巴文獻的最好方式

所謂“字釋”,是指對東巴文獻進行逐字解釋。為什麼釋讀東巴文獻要採用“字釋”的方式?這是由東巴文獻字詞關系的特殊性決定的。東巴文在記錄語言時,大多數經書都沒有逐詞記錄語言,在文字排列時,多不成線性排列,還帶有濃厚的圖畫色彩。

東巴經的傳承是師徒口耳相傳,東巴將經文熟記在心,做法事時背誦出來就可以了。東巴文的原始性、東巴經的特殊用途、東巴傳承的習得方式決定了東巴經這種特殊的字詞關系。對於東巴來說,經書隻要寫出一些關鍵詞語,提示主要情節,就足以幫助他們“看圖說話”。

為了幫助讀者克服東巴經釋讀的困難,李霖燦等前輩學者創造了東巴經原文、國際音標記音、漢譯、注釋“四對照”的譯注方式,給讀者帶來很大的方便,成為后來東巴經譯注的范式。但“四對照”因體例的限制,都是整句記音、翻譯,不可能對每個字都有詳細的說明,也不可能指出在此處是字的本音還是變音,是詞的本義、引申義還是假借義,很難將東巴文獻的字詞分析落到實處。最早用逐字解釋的方式譯注東巴經的是傅懋勣1948年出版的《麗江麼些象形文‘古事記’研究》。該書譯注分“經文”、“音譯”、“意譯”、“解說”四部分。“解說”是對文字的逐字解釋,有東巴文單字字形、讀音、釋義等,有時候還有對文化背景的解釋。字形有時有對結構、字源的解析,讀音有時標明音變、異讀、方音,假借字則說明本義是什麼、為什麼在此處用。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學者洛克在1952年出版的 《納西族的那伽崇拜及其相關儀式》中,詳細翻譯了《署與神鵬爭斗經》,包括經書圖片、每句的標音、每句的英譯,還有每個字的解釋,實際上也是字釋的形式。洛克1949年8月離開中國,他對經書的翻譯,應該是此前完成的。可以推測,洛克採用字釋方式翻譯東巴經,應該是和傅懋勣同時的。

“字釋”這一術語最早見於方國瑜、和志武1981年出版的《納西象形文字譜》。該書《納西文字應用舉例》部分所舉各例都分 “文獻原文”、“字釋”、“全句標音”、“全段句讀和音譯”四部分。“字釋”解釋文獻每個字的形、音、義,包括字形結構、音變方音等、本義引申義。如果是假借字,則要解釋其假借義和讀音。如果有一字讀多次、有字無詞、借形字等情況,還要作出適當解釋。“字釋”在解釋文獻時每字單列一行,眉目清楚,所佔篇幅根據內容多少伸縮自如,是目前為止釋讀東巴文獻最好的形式,遺憾的是《納西象形文字譜》所做的“字釋”都是示例性的片斷。

《納西東巴文獻字釋合集》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工程

囿於篇幅和工作量很大、字詞句落實困難較多等原因,后來的東巴文獻譯注者都沒有採用“字釋”的方式,迄今為止正式出版的東巴經“字釋”本仍隻有傅懋勣先生所作的兩種。2011年,我們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納西東巴文獻字釋合集》(以下簡稱《字釋合集》)獲得批准,表明國家和學術界對採用“字釋”方式釋注東巴文獻的認可和支持。

《字釋合集》擬選取有代表性的東巴文獻100種,以“字釋”方式進行譯注,每種獨立成書,最終成果共100冊。其中從前人“四對照”譯本中選取50種,通過田野調查新記錄民間收藏經書40種、東巴文應用性文獻(地契、賬簿等)10種。

“四對照”譯本中選取的50種經書,包括李霖燦《麼些經典譯注九種》中的7種、麗江縣文化館20世紀60年代翻譯的22種經書中的5種、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 《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中的33種、《哈佛燕京學社藏納西東巴經書》中的5種﹔通過田野調查新記錄的40種經書,包括雲南香格裡拉縣三壩鄉和洛吉鄉15種﹔四川木裡縣俄亞鄉、依吉鄉、雲南寧蒗縣拉伯鄉等地25種﹔應用性文獻10種為宗教文獻之外的獨特類別。

以前刊布的東巴經書,多是麗江的納西支系的經書,由此,這次新調查刊布的白地、俄亞等地的納罕、汝卡支系的經書和應用性文獻,在地區、支系和文獻種類方面,是對原有經書文獻的補充。

每種文獻譯注文本均包含前言、文獻字釋、文獻簡明字詞典及索引三部分。最終實現合集的代表性、科學性、可讀性、經濟性和學術性。

《字釋合集》是可為多學科提供服務的基礎工程,對於民族古文獻的搶救整理、民族語言文字的調查研究、東巴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對於普通語言學、普通文字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為了將東巴文獻變為便於使用的材料,減少初學者和研究者的困難,也為了減少重復勞動,有必要選擇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獻,按“字釋”的方式進行譯注,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材料。這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學科深入發展的必由之路。

《字釋合集》可為《納西東巴文大字典》、《納西語大詞典》的編纂積累材料。現有的李霖燦、方國瑜、洛克三部東巴文字典,最早的距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且各有局限,現迫切需要一本能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收字更齊全、體例更完備的字典。字形方面,應有正體、異體、適當的字源說明和方域差異辨析。語音方面,應有正讀、異讀、適當的方音辨析。釋義方面,應有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和適當的詞源辯証。此外,還應標明出處,使讀者可以復按。《字釋合集》逐字逐詞分析東巴文獻,制作相應的語料庫,且每篇文獻都要編寫簡明的字詞典,為研究者提供了較經濟的基本典籍。

《字釋合集》有助於民間現存東巴古籍的搶救和保護。據我們調查,雲南香格裡拉縣三壩鄉、四川木裡縣俄亞鄉等地,東巴文化保存較好,民間所藏經書都超過1000冊,從未正式刊布。隨著農村交通、通信的改善,這些地方的東巴古籍流失損毀嚴重,急需大力搶救。課題組收集調查和刊布這些地方的經典,可以提高當地政府和群眾的認識和積極性,推動東巴古籍的搶救和保護。

像東巴文這樣形態原始的民族古文字,其經典的整理譯注以何種模式為宜,學界已進行了幾代人的探索。“四對照”本看起來東巴文獻原文、國際音標記音、漢譯、注釋俱全,但使用起來,特別是外族學者使用起來仍覺無從下手,這促使我們對原有的各種譯注模式進行反思。我們在長期的研究中深感“四對照”本的不足,認為將“字釋”形式進行改進和完善,可能是使用效果和綜合效益最好的模式。《字釋合集》是第一次大規模東巴文獻字釋的實踐,對於民族古籍譯注模式的探索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