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程郁綴:學術研究應力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2014年07月16日09:5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學術研究,無論是人文科學研究還是社會科學研究,都應力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所謂理,即道理、事理。《易·坤》:“君子黃中通理。”孔穎達疏曰:“黃中通理者,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職,是通曉物理也。”在學術論文和著作中,所謂理,就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觀點或論點。

寫文章要有觀點。沒有觀點或者觀點模糊、模棱兩可的文章,就如同沒有峰巒的山、沒有波瀾的水、沒有盛開鮮花的園林、沒有畫出眼睛的肖像,無疑會讓人興味索然,收獲微微。

觀點要力求正確。或者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或者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或者符合優秀傳統的本質精華,或者符合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一句話,即合乎萬事萬物之理。

觀點要力求有所創新。創新是科學研究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點。任何科學的發展進步,都是在不斷產生新觀點尤其是有原創性的觀點基礎上不斷前進的。隻有觀點創新的研究,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長久的學術生命力。

觀點要力求深刻鮮明。觀點不能膚淺,不能模模糊糊,更不能似是而非﹔最好是一語破的,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或一針見血,痛快淋漓,是非鮮明。觀點的深刻,源自研究的深入和思考的深邃。學術研究既忌諱陳陳相因,了無新意,低水平重復﹔又忌諱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淺層次疊加。

持之有故

所謂“故”,即“‘咨於故實’之‘故’,謂其持論有本也。”(王先謙《荀子》集解引郝懿行語)章炳麟《與劉光漢書》曰:“今君復能實証古文,則真豁然確斯,持之有故矣。”可見,所謂“持之有故”,即指立論持有根據。

科學研究中為立論服務的有根據的材料,要翔實可靠,確切無誤。材料必須來自原著,注明出處,字字皆可靠,句句有來歷,最好不要滿足於轉引二手甚至三手資料﹔凡引用的材料必須反復核實原文,必十分確切而后用。

立論所持有的根據,要豐富多佐証,慎用孤証。從很多的材料中歸納總結出來的結論,才能經得住推敲。隻有一條材料的,人們稱之為孤証﹔如果就某一孤証來下結論,那是很玄乎的,是會有很大風險的。

立論所持有的根據,還要仔細分析,力求把握准確。對於我們收集到的材料,在運用時一定要認真分析。首先是去偽存真,去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其次是去粗取精,去掉一般的,留下精到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觀點可以創新,而材料是不能創新的。我們可以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挖掘出新的材料,並進行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對原有的材料通過研究,從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釋,力求最大可能地接近材料原來蘊涵的本意﹔但我們不能去創造材料,更不能偽造材料,此乃科學研究之大忌,其后果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實,何止是寫文章、撰論著要堅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便是平時寫總結、做計劃、打報告,或者發個言、講個話等等,也都應該有觀點、有材料(例証),言之有物,服人成理。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