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劉思峰:根據地區差異科學選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模式

2014年07月14日16:0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根據地區差異科學選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模式

  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正處於加速推進的重要階段,制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開始凸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探索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模式,促進區域創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我國各地區十分重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將其視為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勢能的關鍵。然而,各地區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模式選擇上存在若干問題,區域創新體系特色的構筑和核心優勢的培育亟待加強。

  在區域創新體系基本理論范式構建上,原有理論框架可辨識度低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縱觀各省市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理論框架,多數為一般性的國家創新體系結構框架的簡單分解,區域本地化的特征不突出﹔與之相伴隨的是,現有的理論框架多考慮區域創新環境硬件建設和政府服務軟件政策設計,而對影響區域創新的“區域社會因素”關注不夠,使得在推動區域創新主體間的學習互動、提高協同創新效率等方面缺乏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理論支撐。

  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功能定位不清晰。部分省市的區域創新體系功能定位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功能未能充分銜接,對於自身區域創新體系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所承擔的分工和責任認識不明確﹔有的省市在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未能有效考慮各省間的互補與協調,抑制了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創新效能的提高。

  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目標設定上,有兩個重要問題不容忽視。一是目標定得過高、實現難度大,二是目標同質化現象嚴重。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大背景下,各省市均無一例外地提出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或創新型城市的目標,而許多目標實現的難度較大。如在各省市公開發布的“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新一代信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都是各省市規劃的優先發展領域﹔不少省市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年均增速定下了20%的增長率,個別經濟欠發達省份甚至定了30%的增長速度。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人才和市場需求等條件,沒有得到充分考慮。

  在政策舉措上存在偏差,政策效力大打折扣。不少省市的區域創新政策關注的重點仍然為技術創新的一些顯性指標,如國家級重大項目、入選國家或省市計劃的人才數量、SCI論文等,而在促進科技成果市場化、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營造創新氛圍等事關區域創新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的政策上卻缺乏實質性內容。部分省市在貫徹執行國家創新政策時,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國家創新政策的區域化,存在著盲目靠攏和簡單復制國家創新政策的情況,求全求大、重點不突出。另外,一些地區的區域創新政策多是以寬泛性的文字表述為主,政策目標和保障措施不夠具體,關鍵指標未能量化,難以具體操作和考核。

  科學選擇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模式的對策建議

  實施“知識驅動與產業引領”型模式,推動“發展條件較好——建設水平較高”型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知識驅動與產業引領”型模式主要適用於“發展條件較好——建設水平較高”型地區。這類地區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這類區域相關省份的經濟、技術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區域創新具有知識驅動特征,產學研合作水平較高、成效顯著。應努力實現率先發展,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區域,建設的戰略重點應該放在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實現科教資源優勢全面向創新優勢轉化、構建並完善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創新型產業體系,以知識驅動和產業引領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引擎,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

  實施“平台支撐與創新強化”型模式,實現“發展條件一般——建設水平中等”型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新跨越。“平台支撐與創新強化”型模式主要適用於“發展條件一般——建設水平中等”型區域。這類地區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處於全國中等水平。這類區域相關省份的經濟發展無整體優勢,區域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不足,產學研合作水平亟待提高﹔省域內科教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分布在省會城市和極少數中心城市,人才分布也與此相似。應努力實現快速發展,建成具有引領示范功能的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重點應該放在加強載體建設、突出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行政推動職能,以創新平台為支撐、以創新政策為推手,突破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舉步不前的局面,力爭實現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新跨越。

  實施“人才集聚與產業提升”型模式,實現“發展條件一般——建設水平低”型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根本性改觀。“人才集聚與產業提升”型模式主要適用於“發展條件一般——建設水平低”型地區。該類區域相關省份的經濟發展整體處於相對劣勢,創新體系建設水平較低、滯后於經濟發展﹔省域內科教資源比較缺乏,有影響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多,人才資源匱乏。應努力實現跨越發展,建成我國資源型省份創新轉型的先行區,建設的戰略重點應該以實施引智工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主,以推動區域自主學習為保障,以打造相對齊全的產業體系為依托,切實轉變行政服務理念,努力改善區域形象,實現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根本性改觀。

  實施“重點突破與區際聯合”型模式,促使“發展條件差——建設水平低”型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有實質性提高。“重點突破與區際聯合”型模式主要適用於“發展條件差——建設水平低”型地區。該類區域屬於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典型的后進區域,相關省份的經濟發展條件差,創新體系建設水平低,二者皆處於落后地位﹔科教資源嚴重不足、人才資源非常匱乏,沒有成熟的產業體系,經濟發展長期在低位徘徊。應努力實現突破發展,建成區域聯合發展的特色創新,建設的戰略重點應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以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載體,充分發揮中心創新型城市、科技園區在區域創新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深化就近區域的橫向聯合,集中力量共同解決區域發展重大、共性問題﹔加強東西部區域的縱向聯合,結合地方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產業的選擇和對接﹔促進與周邊國家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尋求區際聯合的基礎上實現重點創新突破。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加快推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戰略設計與突破口選擇”﹝批准號:10zd&014﹞的研究成果)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