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總體思路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課題組2014年07月14日15:13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總體思路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既是對智庫個體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繼續凝練各類型智庫分工互補的特色,建立適應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這就要確立一個總體的發展目標定位,確立一個致力於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形成的組織載體,確立一個保証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管理機制。

總體目標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提出,顯示了中國領導人對中國智庫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首先需要明確“中國特色”和“新型”的內涵及關系。中國智庫的特色主要基於發展環境的差異性,而“新型”則體現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要求。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將“特色”和“新型”結合起來。

對於中國智庫特色的凝練,需要識別中國智庫發展環境的差異性。這一差異既與“蘇聯模式”不同,也不同於“美國模式”。“蘇聯模式”強調智庫影響力的發揮建立在和政府之間直接而緊密的關系渠道,以便將研究成果向政府決策者輸送,其優勢在於參與政策過程的直接高效,其缺陷在於受制於體制因素智庫專家不敢向領導人提出反對性的意見和創新性的建議。“美國模式”強調智庫保持獨立性,認為智庫必須和政府保持距離,以便不受政府領導人意志的影響,傳播獨立見解,但刻意為之或者標榜,也難以真正發揮智庫的獨立性。

事實上,每個國家選擇的智庫發展道路與該國政治發展水平、制度規范、社會組織成熟程度等具有很大關系,中國智庫探索和繼續完善發展的“中國特色”可以概括為:智庫多元化格局下的合理分工。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加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決定的出台,民間智庫必將在中國迎來蓬勃發展期,中國智庫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將趨於完善。三類智庫間既在決策咨詢市場呈現競爭態勢,又在某種程度上以各種形式實現合作,形成中國智庫整體多元化並合理分工互補的特色格局。同時,智庫參與的協商性將為中國智庫多元化格局下分工互補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綜合起來,我們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總體目標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具體而言,“服務決策”是根本,“適度超前”是關鍵,表現為內部提升公共政策質量,外部增強國際影響力﹔發展前提是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落腳點是建設高質量智庫。

激勵機制

任何一個組織在運轉中,都需建立起相應的激勵機制,以使組織成員在其利益訴求和價值偏好引導下實現組織目標。如此,激勵機制從組織內部而言,是引導組織成員為組織目標實現而奮斗的激勵性制度安排﹔從整個組織體系而言,是引導整個組織體系為提升整體目標實現能力的激勵性制度安排。

所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激勵機制應該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建設。從智庫內部而言,應該在組織中建立起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同時做好組織績效的測量和記錄工作,為如何衡量智庫成員績效做好准備﹔從整個組織體系而言,應該著重通過智庫的聲望和影響力評價進行激勵。智庫作為穩定且獨立運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其工作重心主要為政策研究,類似其他學術共同體,智庫對其聲望和影響力異常重視,智庫提交的政策建議被採納並在實踐中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這種社會價值實現的成就感,是對智庫的最高獎勵。尤其是一部分智庫的確在按照非營利組織的模式運轉,對其激勵應以提交的思想觀點、政策建議的決策機構採納度、社會認可度和實踐效果的總體評價作為聲望獎勵。同時激勵機制也應考慮政策實施績效的滯后性,對其評價也應該將智庫的長期績效和短期績效評價結合起來,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更加長遠地衡量智庫的績效。

競爭機制

一個組織體系的良性運轉有賴於組織體系隨外部環境變化的自適應能力。這個自適應能力來自於組織體系中各構件的相互競爭。要確立一個智庫間適度競爭的機制安排,通過公平競爭,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整體質量。這實質上是指智庫在思想市場競爭的規則問題。智庫作為思想市場思想觀點和解決方案的供給方與決策需求方是這個適度競爭規則的共同制定者和實踐者。目前受制於種種因素,中國當下的思想市場是個典型的“買方市場”,尤其是政府決策咨詢業務的特殊性,使得這個“買方市場”的地位將在相當長時間內持續下去。所以競爭機制確立的主導者在於買方——政府決策機構。政策決策機構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則使智庫能夠在公開公平的環境下競爭政府決策咨詢業務,同時也意味著政府決策機構應該允許智庫發出不同的聲音,提出不同的觀點、方法,並通過制度化使之持續下去。

合作機制

智庫間的競爭機制發揮到一定程度,會造成智庫的優勝劣汰和分工調整。從整個智庫產業而言,因競爭造成智庫尋求不同的競爭優勢。同時,智庫間本身存在著不同領域的競爭優勢和因所在區域不同而造成的區域政策問題競爭優勢。這樣的劃分將會使競爭態勢下的智庫表現出各具特色的智庫生態。但是,各個國家面臨政策問題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愈發凸顯出其復雜性,智庫間的合作就成為獲得更大范圍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智庫間的合作機制的確立不像競爭機制一樣主要以政策決策機構為主導,也不像激勵機制一樣分為內外部而需要不同的主導者。合作機制的建立是智庫間自我組織的一個結果,需要不同競爭優勢的智庫間在合適的政策環境、政策問題及智庫生存環境下的自我選擇並按照協商的規則進行合作。近年來,教育部推出和倡導的協同創新中心計劃,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也開始出現協同創新中心,其實質就是智庫間的合作,甚至是智庫和其他科研院所、企業間的協同合作。

監督機制

智庫管理機制中的監督機制主要發揮其規范智庫發展的糾偏功能。智庫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經費資助方的利益訴求而使智庫賴以發展的公共性大打折扣,也可能會出現智庫成員在思想觀點和政策建議中尋求個人私利或伙同他人漁利的現象。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發揮糾偏的功能。如何能將多元的利益訴求整合起來為組織目標實現而努力,並保証努力的方向在既定的軌道而不越軌,監督機制的建立必不可少,這也是組織管理職能中控制職能的一個體現。智庫監督機制的建立應該從三個層面進行:一是智庫內部的監督機制,比如各種財務制度、保密制度等﹔二是從智庫協會的角度,行業內的監督機制,比如學術不端之類的數據造假、觀點思想抄襲等﹔三是從政府監管的角度,主要從立法和執法的角度,比如智庫活動在保密法或其他法律法規框架下的監督檢查等。

管理機制的確立過程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規劃涉及的具體政策制定和逐漸完善的過程,也是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總體思路。

鏈接

智庫的“美國模式”:獨立性、非營利性、特色化、現實性和簡潔性是美國智庫主要特點。其中,獨立性是本質特征。它包括思想的獨立、資金的獨立和政治的獨立。為保証智庫專家研究的獨立性,美國智庫在機構設置上以政策研究為核心。資金的獨立是指智庫的研究不受到資金來源的影響,每家智庫在接受資金捐贈時都力圖保証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論不受資金來源的影響並努力使資金來源多元化。政治的獨立是指美國智庫獨立於政黨政治之外,研究過程遵循客觀、獨立。雖然某些智庫的研究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但大多數美國智庫都力求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受任何黨派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智庫的“蘇聯模式”:蘇聯的智庫出現於蘇共二十大之后即上世紀50年代后期。為反思國內經濟和政治現實,同時彌補當時的蘇共領導層對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認知嚴重不足,以蘇聯科學院為首建立了一系列智庫機構。除了科學院體系內的智庫,蘇聯共產黨內也設立了一些分析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提升官方意識形態,使之適應新的世界水平和新時代的要求。蘇聯領導層利用這些黨內智庫來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受當時歷史的局限,蘇共黨內智庫專家學者的主要職能是為蘇共各種決策提供理論支持。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