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為青年學者成長搭建平台

2014年07月08日17:1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30年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下簡稱“華東師大學報”)曾以刊發“青年教師專號”、“博士生專號”等舉措,向學術界隆重推出陳琦偉、王曉明、夏中義、童世駿、陳衛平、陳兼等一大批如今享譽國內外學術界的青年學者,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辦刊特色﹔30年后,華東師大學報以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為契機,實施了新一輪推進青年學者成長的舉措。

當今人文社科青年學者學術研究面臨“二缺二化”:“缺乏批評”,既缺乏同齡人的批評,更缺乏名家的批評﹔“缺乏認同”,既缺乏專業內的認同,更缺乏跨學科的認同﹔研究行為日益“個體化”,研究問題日益“碎片化”。為推動解決這些問題,今年3月,華東師大學報舉辦青年學者研究思路研討會,請本校近3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70多名青年學者報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遇到的問題,邀請學術名家當場點評。

華東師大學報還開設了每月一次的“青年學者論壇”,每次一個主題,由來自不同學科的若干青年學者主講,同時邀請學界名家和學術名刊的主編點評。其中,第一場論壇“歷史與現實糾葛中的‘國家’概念”,青年歷史學者、政治學者和社會學者分別就中國古代的國家概念與國家權力、近代中國的自我塑造、德國歷史中的“國家”、中國歷史與歷史中國、國家發展與政治學等作專題報告。第二場“經濟轉型下的結構調整:難點與出路”,青年金融學者、管理學者、經濟學者分別就經濟轉型中的潛在增長率變化與新一輪“開放促改革”的路徑,生產性服務創新推動制造業升級的模式與路徑,民營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模式與對策,經濟轉型背景下教育如何提高農戶的收入等專題發言。第三場“從結構主義到后—后結構主義脈絡中的歐陸激進思想”,青年文藝學者、哲學學者、政治學者分別圍繞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的文藝批評、德勒茲哲學中的“生命”概念、阿甘本與政治等專題作報告。來自國內外的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文藝學家、社會學家許紀霖、牟發鬆、劉擎、羅崗、馬奧尼(Josef Gregory Mahoney)以及《探索與爭鳴》、《財經研究》等雜志主編圍繞青年學者的發言當場點評。

“研究思路研討會”和系列論壇已經成為青年學者就共同關心的話題互相砥礪的重要平台,也成為他們與學術名家和學術名刊直接對話的重要平台,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在今年第5期推出的“青年學者專號”上,華東師大學報還將遴選20位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青年學者的論文集中發表,以激勵青年學者成長,彰顯刊物的辦刊特色。

(責編:趙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