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文雁兵: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關鍵

2014年06月17日17:2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聯合國 《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以“崛起之南”為主題,指出很多“南方國家或地區”在過去20多年間取得了明顯進步,不僅人均國民收入快速增長,非收入維度的人類發展指數(如健康和教育)的增速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盡管這些“南方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環境各不相同,自然資源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模式亦各式各樣,但上述成功實現發展的 “南方國家或地區”均有一個共同特征——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發展型政府”。

二戰前的日本,二戰后的德國、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越南政府,均可視為“發展型政府”。這種類型的政府將實現快速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任務,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通過明確支持特定行業、產業或地區的戰略政策,以促進其快速發展。第二,設立強力的各級政府機構,將高效的公共機構置於發展戰略的中心位置。第三,制定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第四,通過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實際表現,確立和保持政治穩定性和合法性。

繆爾達爾1972年在 《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一書中指出,南亞無法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目標而持續貧困的原因,不是缺乏市場,而是缺乏好政府。世界銀行1993年的總結發現,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經濟體,在1960—1990年間持續的高速增長,不僅源自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有效積累,更為是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是受益於擁有一個類似“發展型政府”,及其採用各種有利於經濟長期發展的政策干預。

然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數,處於0.45—0.5之間。基尼系數0.4,被國際公認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可見,傳統以GDP或GNP度量的經濟增長,缺乏福利含義。亞洲開發銀行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長”理念,強調通過生產性就業、經濟機會平等和發展成果共享,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將其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如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包容性增長之路呢?構建服務型政府是關鍵。

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以人為本,在人民本位和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主動為人民和社會謀利的政府。

服務型政府具有兩個重要特征。首先,服務型政府具有泛利性特征。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其收入來源於企業和公眾的賦稅,而支出用於為廣大公眾提供各類公共品,如義務教育和環境保護。以亞洲 “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在1960—1990年成功發展的關鍵,均是得益於擁有一個泛利性政府,即關心全社會長遠利益的政府。這樣的政府有利於經濟趕超和發展模式的轉型。其次,服務型政府具有包容性特征。服務型政府以增加生產性投資和生產性就業機會為導向,傾向於通過增加生產性就業機會,以提高個體自生能力,通過戶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增強社會流動性,使得最大多數人廣泛地參與經濟增長過程,並從中受益,即注重經濟機會的平等和發展成果的分享。通過提高個體自生能力和增強社會流動性,而不是直接的收入分配,實現增長成果共享。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正是得益於具有包容性特征的服務型政府,如通過 “省管縣”擴權強縣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和財政稅收體制,通過培育“中心鎮”提高基礎政府管理水平和創新城市化發展新平台。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應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包容性增長道路。建設廉潔、高效、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有力保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 “制度性貧困與包容性增長減貧模式研究”(11CJL03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經濟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