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史研究中,盡管學者們常忽視宗教因素在冷戰中的作用,但毫無疑問宗教在冷戰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例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就曾積極利用宗教開展外交活動,各種教會也以冷戰為舞台相互博弈。可以說,如若忽視或拋開宗教因素,將難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
宗教成為美蘇競相利用的“武器”
宗教作為一種“軟硬兼施”的力量,其所具有的生存、整合與認知等功能不但能為一國外交政策提供“路線圖”,而且能為一國團結“他者”、反對敵人提供“黏合劑”,所以宗教一直是國際舞台上各國競相爭奪的資源。冷戰時期的兩個超級大國——美蘇——也都是有著濃厚宗教情結的國家:美國可謂“宗教立國”,而十月革命前,俄國一直視東正教為國教。因此,在被學者稱為“上帝已死”的冷戰時期,宗教也成為美蘇競相利用的“武器”。
在冷戰初期,美國外交決策者顯然意識到宗教在激發他者反對共產主義、渲染美國“遏制戰略”的可接受性等方面的力量和作用。杜魯門呼喚世界各地各宗教的廣大信徒團結起來,組建國際反共“宗教戰線”,為美國外交政策提供合法性外衣。
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針對“心臟地區”的蘇東集團,美國不但利用宗教否定蘇東集團統治的合法性,而且試圖在蘇東集團內部嵌入“楔子”,利用東正教分化蘇聯“衛星國”對蘇聯的“依附”,從內部點燃吞噬蘇東共產黨政權的火焰﹔在“危險地帶”的意大利,美國則利用宗教的“親緣關系”,鼓動國內天主教徒影響意大利境內的天主教徒,進而影響意大利大選的結果,使親美的基督教民主黨上台執政,進而使意大利成為美國的盟友﹔在“邊緣地帶”的東南亞,美國則積極利用佛教及佛教徒來反對蘇聯在東南亞地區的滲透及共產主義在該地區的發展,並通過各種手段把以佛教為國教的泰國培育成反共的基地。
在蘇聯,雖然斯大林曾試圖消滅蘇聯境內的宗教及宗教組織,特別是曾為俄國國教的俄羅斯東正教,但在其執政后期卻也十分重視宗教在外交中的作用。俄羅斯東正教會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所作的貢獻也許使斯大林認識到,一個政體隻有能夠很好地吸收那些舊的記憶、認同和忠誠,或者那些舊的記憶、認同和忠誠能與該國政體的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該政體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因此,斯大林由“基要主義者”變成了“實用主義者”,由堅持消滅宗教轉變為給予宗教以適當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並特別要求駐外使節注重國際關系中的宗教因素。在任命安德烈·葛羅米柯為蘇聯駐美大使時,斯大林就要求葛羅米柯每周都參加美國的教會,認為聆聽美國牧師的布道將有助於明確地理解美國界定自身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冷戰初期,蘇聯政府也利用源於15世紀末的 “第三羅馬”思想試圖將莫斯科描繪成“第三羅馬”,並批判與美國為伍的位於“舊羅馬”的梵蒂岡與位於“新羅馬”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區,進而將莫斯科構建成為東正教世界的中心。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蘇聯政府主要利用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影響力來加強與西方教會的交流,試圖“解釋”蘇聯的宗教政策,消減西方特別是宗教徒對蘇聯的敵意﹔加強與其勢力范圍內東正教會的聯系,增強蘇聯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加強與中東地區東正教牧首區的交流,提升蘇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在這場美蘇之間的 “宗教對弈”中,美蘇兩國的意識形態雖極其不同,並都堅持 “政教分離”原則,但它們並未忘記宗教這種“遺失的治國術”,而是都將宗教視為實現外交政策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通過開展對“他者”的宗教交流活動為本國的外交政策提供一種道義上的合法性。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宗教博弈”固化了雙方的錯誤知覺,促進了雙方敵意螺旋式的上升,進而加劇了冷戰雙方的對峙與沖突。
宗教在冷戰中的作用依然是配角
關於宗教在國際關系中的角色,復旦大學徐以驊教授認為宗教在國際舞台上常扮演著“配角”與“主角”的雙重角色,並且“配角”是宗教在國際關系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很顯然,在東西方冷戰的舞台上,宗教不是國際關系舞台上的主要行為體,其扮演的也是“配角”。在冷戰初期的美國,雖然杜魯門渲染蘇聯對宗教及宗教徒的限制,但宗教隻不過是杜魯門為賦予美國外交政策以合法性而借以利用的“幌子”。不管是針對“心臟地區”蘇東集團的“遏制”與“分化”政策、針對“危險地帶”意大利的“拉攏”政策,還是對“邊緣地帶”泰國的“爭奪”政策,美國首先憑借的是自身無與倫比的軍事、經濟等“硬實力”武器,通過軍事威懾、經濟援助等來實現其對外政策目標,然后才輔之以“宗教”等手段來贏取“人心”。
在冷戰初期的蘇聯,俄羅斯東正教會及其領導人也隻不過是斯大林為賦予蘇聯外交政策以合法性而資以利用的一種外交工具。戰后蘇聯對外政策的戰略重心是在周邊建立一條“戰略緩沖地帶”,其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首先憑借的是自身僅次於美國的軍事、經濟等“硬實力”武器,通過建立勢力范圍、經濟援助來實現其對外政策目標,同時輔之以“宗教”等手段來爭取“人心”,提升蘇聯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如果從東西方冷戰的整體語境下來評判宗教在冷戰國際關系中的角色,它在冷戰的進程中只是一個“配角”,在冷戰國際關系中只是起到了加劇緊張局勢的 “催化劑”或“助推器”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宗教與冷戰時期的蘇聯公共外交研究”(12CZJ02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