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龔剛:關於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的考量

2014年05月21日13:4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是指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上大規模發行以人民幣計價、還本付息的國債或企業債。這不僅有利於將國家信用轉化為財富,迅速提升國家財力,還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利益。

當前是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的戰略機遇期

一方面,當前國際金融市場蘊藏著對人民幣計價債券的巨大潛在需求。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貨幣的吸引力下降。國際金融市場的混亂和低迷,使得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外匯儲備,這對我國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無疑是個難得機遇。例如,奧地利中央銀行已經開始持有人民幣資產,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在2013年底發行了人民幣計價債券。另一方面,我國亟須通過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來緩解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存量增加對我國資本賬戶開放形成的倒逼壓力。當前境外人民幣存量規模日益增加,由於境外市場人民幣收益率普遍低於境內人民幣存款利息率,境外人民幣有流回境內市場的“沖動”,對我國資本賬戶開放形成巨大的倒逼壓力,只是被我國資本項目管制所阻隔。如果加大境外人民幣計價債券的發行力度,境外人民幣收益率將逐步提高,回流境內市場的要求就減弱了,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倒逼壓力也將隨之減輕。

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不會導致中國版“歐債危機”

言及發債,最大的擔憂就是未來可能上演中國版的“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本質是高福利與低增長、國家主權財政和歐元區統一貨幣之間的內在矛盾,而我國目前並不存在這些矛盾。一是目前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債務率較低,發債空間大。國際市場一般將GDP的60%視為國債發行規模的警戒線。據統計,2011年我國債務佔GDP的比例為20%左右,2010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債務合計佔當年GDP的43.84%。因此,我國具有發債的空間。二是發達國家陷入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是其經濟增長率已經不高。如果經濟增長率比債務利息率還低,國家債務負擔自然越來越重,發行債券得不償失。而我國預計未來20年經濟增長率可保持在7%左右,高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左右的增長水平,一般來說也高於國債的利息率,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極低。

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的具體措施

第一,以金融安全為核心,完善人民幣計價債券的相關設計。明確規定人民幣是唯一的債券計價和還本付息貨幣,避免因外匯儲備不足而導致債務危機爆發的風險﹔根據境外人民幣存量和債務佔我國GDP比例決定並動態調整債務發行規模﹔將國債作為人民幣計價債券的發行主體,以增加國際信譽,地方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可以與之“打包”,通過“捆綁”發售提高信譽﹔重視債務的期限結構,優先發行長期債券,避免短期資本投機行為,維護我國金融安全。

第二,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確保人民幣匯率長期緩慢升值。就境外投資者而言,人民幣計價債券的收益來自兩部分,一是債券本身的利息收益,二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益。要增加人民幣計價債券的吸引力,就要切實管理好人民幣匯率,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和堅挺,確保人民幣具有保值增值的預期。因此,保持對人民幣匯率的適度干預和管理是人民幣債券境外發行成功的必要條件。

第三,繼續維持資本項目管制,確保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分離。資本項目管制使得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分離,有效阻止了境外資本針對人民幣的投機行為。在人民幣和人民幣計價資產還沒有被國際投資者大量擁有的情況下,如果貿然開放資本市場有可能給我國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此外,中國人民銀行 (或者其他我國政府的代理機構)作為這兩個市場的參與者,應該發揮做市商作用,有效抑制金融投機活動。

第四,發揮本土評級機構作用,增強國際金融話語權。在人民幣計價債券發行初期,需要本土評級機構為人民幣計價債券保駕護航。扶持本土評級機構,要建立適合本土評級機構發展的外部環境,使本土評級機構迅速做大做強﹔要聯合新興市場國家,構建新型評級體系,爭奪國際信用評級話語權﹔要為本土評級機構進入國際市場提供優惠政策,積極推動其參與國際競爭。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要報》撰稿人、南開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