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一天,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藏明抄本《官品令》殘本被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戴建國打開。而在此前的漫漫時光中,這本《官品令》一直深埋於天一閣的藏書樓,從未引人注意。經研究,戴建國認為,“天一閣藏所謂《官品令》,正是宋《天聖令》”。一時間,這一殘存的明代抄本震撼史學界。這本書的發現為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人口問題提供了新視角,甚至對唐令的研究和復原也意義重大。
作為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館,近年來幾乎每一次天一閣所藏重要文獻的刊布都會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天聖令》如此,萬斯同《明史稿》如此,《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亦是如此。天一閣究竟“家底”幾何?如何對這類藏書樓的古籍文獻開展研究?4月28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天一閣所藏文獻分類整理與研究”在寧波開題,天一閣“摸家底”的序幕就此拉開。
眾多零散珍稀文獻從未刊印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教授龔纓晏在天一閣查閱有關古代海洋和中外關系史方面的史料時,發現了一部專門研究海洋風暴預測問題的古籍《風報日期考》。隨著了解的深入,龔纓晏發現天一閣所藏文獻中有關海洋、航海、海防、海洋開發、海外文化交流的古籍和著作非常豐富。“粗略統計不下百種,其中不少文獻至今尚未得到利用,除《風報日期考》外,還有專門講述中國沿海航線的《謹錄沿海水途行舟便覽》、專門敘述沿海島嶼的《各處海島礁嶼便覽》等文獻。”龔纓晏表示。
據了解,天一閣范氏原藏的主要文獻,如地方志、科舉文獻及明代政書等,已陸續被整理出版。但其目前所藏許多零散而珍稀的文獻,特別是一些其他藏書樓捐獻的文獻,依然很少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文獻中有明人文集、清代稿本,還有大量浙東地區的家譜資料。
據天一閣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鮮為人知的珍稀文獻價值極高:天一閣藏各類名人文集600余種,其中有朱拱梃(明寧獻王五世孫,史籍殊少提及此人)的《樵雲詩集》等70余種明人著作孤本﹔還有眾多清代寧波名人的稿本,例如裘璉的《橫山史論》、李鄴嗣的《漢語》和《南北語》、姜宸英的《重訂湛園未刻稿》、文學家姚燮的10多種稿本,晚清旅日學者王治本的《棲棲行館刪存稿》,反映晚清社會劇變的 《雙桐齋文稿》、《訪梅吟舍殘稿》、《焚余稿》等。
龔纓晏告訴記者,天一閣所藏清代稿本大多都未刊印過,很多是孤本。如有的稿本實際上是同一家族前后幾代人的著作,如黃宗羲、黃百家和黃千人祖孫三代,萬斯同、萬言和萬承勛祖孫三代。這些由祖孫三代分別撰寫的稿本,不僅能反映清代學術的傳承演變,還能反映家族興衰,對更加深入地認識清代學術史和社會史很有幫助。
擴大珍稀文獻影響
學界對上述幾類天一閣文獻所知甚少。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高華認為,“天一閣是一個寶藏,學界應該多關注如何利用它、研究它、擴大它的影響。”
天一閣歷經四百余年風雨,歷史上藏書最多時達到7萬多卷。清代以后,天一閣屢遭浩劫,新中國成立時原藏文獻僅存1.3萬余卷,后來隨著海內外各大藏書家積極捐贈,目前天一閣所藏文獻已達30多萬卷,其中善本8萬余卷。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吳格認為,天一閣從明清到民國,所藏文獻曾逐步散失,新中國成立后有所增長。將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天一閣書目及藏書實況對比,可以勾勒出天一閣藏書的盛衰史。
天一閣也是中華文化傳承模式的代表。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表示,對於天一閣所藏文獻整理和研究的意義,“摸清家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編纂天一閣書目、刊布珍稀文獻和專題文獻,這些對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將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以不同視角共同完成文獻整理
文獻的全面整理是文獻系統發現與刊布的基礎,更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中國私人藏書樓數量不少,而就某一藏書樓的文獻進行梳理研究的案例較為有限。就天一閣而言,盡管已經刊布一些目錄,但因對天一閣現存文獻整理的不足,至今依然沒有一部全面、完整、准確、權威的天一閣所藏文獻目錄。
陳力認為,建立《天一閣所藏文獻總目》,是所有項目研究的基礎,然后再做專題研究,進一步挖掘天一閣文化的內涵。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籍所教授陳德弟認為,天一閣藏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於文獻內容的研究。
術業有專攻,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天一閣“家底”的著眼點有著明顯的區別。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關注所藏文獻的史料內容,而圖書館研究人員則注重文獻目錄的編纂,注重辯章學術、考鏡源流。
盡管關注點有差別,但並不影響天一閣博物館和寧波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對天一閣所藏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陳先行表示,高校科研人員注重理論方面的研究,而圖書館科研人員注重基礎整理方面的工作,雙方合作需要有一個磨合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祖武認為,在操作中要突出重點,縮小規模﹔同時,整理文獻也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天一閣項目應該踏踏實實做成精品。
有學者表示,古籍文獻的整理研究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積累。天一閣在中國古代藏書樓中極具代表性,通過高校和圖書館的合作以及課題研究的形式,希望能夠對天一閣藏文獻整理研究起到推動作用,同時積累經驗,成為未來其他藏書樓文獻整理研究的典范。(記者 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