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施雪華: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及其世界意義

2014年04月23日09:3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中國道路,是中國成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獨特方式和路徑的一種理論概括和實踐總結,也是中國社會通過漸進式改革成功取得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和政治發展舉世矚目成就的發展模式的總稱。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上的中國道路的探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一直在進行。這種獨特的方式和路徑、獨特的發展模式使中國從貧窮與落后走向了繁榮與昌盛,也為其他國家的轉型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和實踐借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過程啟示世人:發展戰略和模式的選擇,應來自本國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是數代中國共產黨人依據中國歷史演進與時代發展不同階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國家發展的根本任務做出的。近現代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為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奠定了扎實穩固與相對安定的國內環境基礎,同時亦開啟並且積累了中國獨立探索國家發展道路的基本方式和寶貴經驗。

當面對國家工、農業等產業復興重建發展的艱巨任務時,我們黨深刻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靈活運用於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在借鑒國外發展的有益經驗的同時,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篇章。中國道路初期探索的起步階段幾乎與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同步發展,為應對全球化可能對民族國家發展造成的沖擊,並且充分利用全球化帶給國家發展的巨大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再是近代中國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道路,而是選擇將本國發展道路與世界前進潮流逐步接軌,在保証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敞開國門走向世界,與此同時也使自身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階段性成功與成就,為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富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示范,但這並非是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模式化的強制輸出。中國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政治交往、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便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道路的內在要求,是中國改革發展道路延伸至國際交往中的行為准則。

與發達國家所標榜的成功發展模式不同,中國道路並不輸出帶有強制色彩的經濟、文化與政治價值觀,也不通過經濟合作、文化往來、外交干預抑制他國國家發展、干涉別國內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少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復制“成功的發展模式”來實現本國的社會復興與現代化轉型,卻往往忽略了自身基礎條件與客觀經濟基礎水平,從而導致了發展的僵化、倒退甚至國家主權與自由的喪失。

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始終以本國發展現實為改革基礎,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改革出發點,不屈從外來霸權主義勢力的干預與壓力,合理借鑒別國發展改革的成功經驗而形成獨立自主且充分適應本國國情的國家發展道路。在實現內部良性發展的同時,尊重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不結盟不擴張,與所有國家和平往來、互利共贏,通過自身的行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改革的借鑒思路,以不斷深化的多邊往來與合作,為和諧世界的建設積累經驗與可行基礎。這些都與西方國家向別國強制推行自由市場和民主制度形成鮮明對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化改革發展,為世界發展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組成元素,使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可持續發展及復興繁榮成為可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中國道路在改革實踐中的根本制度依托,在中國現代化改革實踐中涵蓋了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從而依靠中國道路這一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方式、手段和途徑實現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同於歷史上的殖民侵略、經濟強制輸出或政治價值滲透,也不同於“休克療法”式、漸進滲透或全盤顛覆的國家改革轉型方式,中國的發展自身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提供了有力的証明,打破了西方現代化工業化發展模式妄圖獨霸世界的神話。中國道路的成功在於堅持黨的正確領導而不否認世界多樣性、各國多樣化發展的基本前提與現實,在於堅定社會主義方向而不折騰、不懈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讓其他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道路並非隻有資本主義一條,看到了獨立自主發展的新希望。

中國道路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質量如何,是對“中國價值”和“中國方式”的嚴峻考驗。中國道路的階段性成功在於不忘歷史經驗的歷時性與共時性。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是,對歷史上成功經驗的學習與失敗教訓的反思,是對全球化趨勢與國家發展各個方面的挑戰與考驗,是對人民根本利益、物質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滿足,是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與國家間關系的處理。而能否持續地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是對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的現代執政能力的持續考驗,更是對中國共產黨這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國家治理能力的測試。中國道路將在國家未來發展的日子裡,繼續作為中國與世界全面對接的高質量軌道,承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所以,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與其說是在於對別國的示范效應,不如說是中國道路的存在和存在感本身所具有的“中國價值”和“中國方式”對“西方價值”和“西方模式”的揚棄和超越。

總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在於: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可以學習和借鑒別國、別地區的經驗和教訓﹔但是,要可持續地推動一個大國特別是超大民族國家的發展,一定要尋找到基於本民族國家之特性和國家歷史與現實之情形的獨特發展道路。簡單拷貝別國發展的所謂“模式”或“道路”注定會“水土不服”,或半途而廢,或前功盡棄。

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還在於告訴世人,探索真正對一個國家有巨大意義的獨特發展道路,常常是艱難曲折的,因為隻有通過艱難曲折找到的發展道路,人們才會珍惜,才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張湘憶、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