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顏曉峰: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的中國樣本

2014年04月23日09:3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如何看待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這是當前中外學界都不能回避的問題。在我看來,任何歷史研究、道路比較、模式剖析,都要依據一定的歷史觀進行分析后才能得出結論。

中國道路的成就是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結果

中國道路的成就有目共睹。從根本上說,它是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結果。我們黨從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從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的經驗教訓中,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隻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才能回答和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違背歷史規律,必然遇挫碰壁。開辟社會主義新道路、開創社會主義新境界,就是要把思想、路線和體制從不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保証中國道路與時代趨勢相承接、與實踐要求相一致、與人民利益相融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這一切的判斷標准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確立的實踐標准、生產力標准、人民利益標准。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依據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觀點,深化社會全面發展思想,積極發展生產力,不斷完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協調關系,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發展,激發了社會創新力,良好地鞏固了人民主體地位。可以說,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自覺實踐、創新實踐、成功實踐。盡管世界早已今非昔比,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仍然發揮著強有力的解釋和預見功能,仍然是中國共產黨人指導改革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科學指南。

中國道路的特性表明世界歷史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融合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可以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后發現代化國家向現代化國家轉變的成功探索和示范效應上去理解。不過這並不是問題的本質,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冷戰結束、資本主義妄圖終結人類歷史的背景下,引領世界前途與命運的一條獨特而光明的發展道路。

中國道路之所以被稱為中國道路,並不在於在一個經濟科技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怎樣走出一條不同於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制度體系的歷史與現實的較量中,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自身和平崛起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發展樹立新的榜樣。

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闡述了生產方式演進對社會發展形態影響的必然性。當今世界仍然是“資強社弱”,對社會主義發展帶來了很大挑戰。在思想領域,有人或把蘇東劇變作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較量的“歷史終結”,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終極歸宿﹔或是諱言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奉行“怎麼都行”的多元模式。所有陰謀論與慵懶的想法,在違反人類社會始終要進步、要發展的基本原則的同時,都低估、漠視了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和發展智慧。就此,中國道路對於世界的意義,不僅是自身對世界的意義,更是世界對中國的訴求,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關於人類社會發展預言的客觀實証,是人類發展道路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成功典范,更是社會主義誕生以來歷經艱難,並將最終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

對於中國道路世界意義的認識,實質上是對歷史有沒有規律、有沒有統一規律的認識,是對規律的統一性與歷史的多樣性關系的認識,也就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真理觀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自覺運用和主動實踐,是社會主義特殊性與一般性的結合,是歷史與實踐的統一。確實,當代世界發展表現出多樣模式、多條道路、多種制度並存共進的格局。那麼,如何看待歷史趨勢、世界大勢,關鍵是要從多樣性中發現統一性,從階段性中建立穩定性,從特殊性中揭示普遍性。在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忠於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道路自信的方向前進。

中國道路的發展賦予歷史唯物主義新的內涵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解釋歷史的科學理論,不僅要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歷史中為人們解答紛繁各異的具體歷史問題,而且要對人類整體的發展規律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總結。歷史的巨大變化與日益豐富,使得歷史唯物主義也要與時俱進。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光榮成就,不僅凝結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寶貴經驗,也為歷史唯物主義之樹常青提供了新鮮養分。

中國道路是走自己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它表明,不僅人類發展道路是多樣性的統一,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是多樣性的統一。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理論。中國道路是改革開放的道路。它表明,改革創新是解決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中國道路是全面建設、全面發展的道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它表明,社會各領域不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且必須保持協調均衡。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系統理論。中國道路是依靠新型發展方式的道路,是從追求數量和速度到注重質量和效益,從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到創新驅動型的發展道路。它表明,不僅要經濟體制與發展方式並重,而且要實現生產方式與發展方式互補。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方式的理論。中國道路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道路。它表明,社會和諧不僅是社會主義應該倡導和為之努力的社會關系、社會狀態和社會理想,而且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目標。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發展的文化道德理論。中國道路是制度體系、治理體系、價值體系有機統一的道路。它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以制度為體、以治理為用,而且要以價值為魂。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運行結構的理論。中國道路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道路。它表明,最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是中國道路的利益主體、支持主體,而且是實踐主體。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實踐,它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理論。總之,中國道路的鮮活實踐,為歷史唯物主義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隻有立足國情、堅持發展、堅定方向,我們才能夠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作者為國防大學研究員)

(責編:張湘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