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特別委托項目成果

以傳統“中”“和”思想涵養核心價值觀

文選德 肖君華2014年04月21日08:1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傳統“中”“和”思想涵養核心價值觀

  “和”是指“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圖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通過“活字印刷”展現的“和”字。 資料圖片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中”“和”思想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十分顯著的特質:“中”是指“執兩用中”“無過不及”,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走極端,以適宜持中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則是指“和而不同”“和實生物”,也就是化解對立、求同存異,在各種矛盾、對立的因素中尋求一致性、保存差異性,由此使事物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和”之道強調最多最詳的無外乎“持中”“適度”“均衡”“穩定”以及“差異共存”等等概念及理念。我們通常所說的“中間”“中立”“中等”“中心”“中正”,乃至“中國”“中原”等帶有“中”字的詞匯,以及我們常常挂在口頭的“和睦”“和美”“和氣”“和解”“和諧”“和順”“和平”等含有“和”字的詞匯,其實都明含或暗含著上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和”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蘊含著中國古代先民們高超的生存智慧和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充分挖掘和弘揚傳統“中”“和”思想精華,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傳統“中”“和”思想有助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趨於理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觀概念出現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所倡導的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追求,同時還是一種合理的、有秩序的政治訴求。首先,它要求人們的目標訴求是合理的,要求人們能夠克制欲望,顧及他人。例如富強所倡導的人民富裕,絕不僅僅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先富帶后富”的“共同富裕”。再如民主,也並非絕對的民主,而是包含著讓步和妥協的多數人的民主。其次,它要求人們表達訴求的方式是理性的,要求人們採取理性言行和合理渠道來表達自身的意願,防止採取極端措施和極端行為。隻有這樣才能讓國家政治體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框架當中運行,防止因框架受到沖擊而陷入混亂狀態。

  傳統“中”“和”思想當中,“中”或“中道”是政治原則,“和”則是社會理想。“中道”要求統治者實施仁政,以大眾利益為重,維持社會的均衡發展,反對貧富差距過大,主張平均,從而達到“天下太平”“萬物咸若”的理想和諧社會,其中蘊含的均衡理念與和諧理想無疑契合了以理性方式來治理國家的價值追求。人們在參與國家事務中隻有秉承“中”“和”理念,才會以更客觀的標准看待政治行為,才會以更理性的態度從事政治活動,國家政治體制的運行也才會更加平穩和順暢。

  二是傳統“中”“和”思想有助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追求更具規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生動概括,它所強調的是人們行使社會權利時應該掌握的邊界和尺度。

  眾所周知,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處理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不僅存在復雜的利益沖突,而且還有民族、宗教、文化傳統等不同所引發的文化差異及其價值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一系列制度規范來約束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缺乏規范約束的社會不僅是混亂的,而且一定會缺少前進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內容,所倡導的正是一種社會規范。強調不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意味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表明對待一切人和事必須公平合理,法治則要求人們的一言一行必須合乎法律規定。

  傳統“中”“和”思想恰恰包含著豐富的規則和尺度的理念。“中”指凡事應有一個適當的“度”,超過這個“度”,就是“過”,沒有達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這意味著隻有在建立了對外部世界的理性標准和價值判斷體系之后,人們才有可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外部世界,達到“和”的結果。這種規則和尺度的理念,不僅高度契合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代表的制度精神,而且為人們建立客觀行為標准並調整自己的行為提供了理論工具。

  三是傳統“中”“和”思想有助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獲得認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生動概括,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當遵循的最為基本的道德規范。

  核心價值觀隻有扎根於現實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才能逐漸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內在信念和自覺行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基本價值規范。它所倡導的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起碼應該具備的個人道德品質。所謂“內聖外王”,必須先有“內聖”,而后才能“外王”,所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隻有先做到誠心、正意、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換言之,它所倡導、所強調的,是個人自身至高無上的道德追求。

  “中”“和”思想恰恰蘊含著古人對最高道德的追求和向往。“中”是至高的德性,“和”則是君子人格的體現。“中”“和”道德品性要求人格的均衡發展,既不偏激,又不消極,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堅守崇高的價值理想,也就是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充分吸收傳統“中”“和”思想精華,對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無疑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價值觀的期望目標是一種理性的政治秩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以及個人的理想道德境界,傳統“中”“和”思想的理性精神與它的內在要求無疑是吻合的。“中”“和”思想不僅體現了理性的制度精神,而且為如何調適價值觀的內在沖突提供了方法論,因而我們說,它能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作者分別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與‘和’思想研究”首席專家、課題組成員)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