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鄭素俠:農村留守兒童亟需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2014年04月10日15:0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近幾年來,隨著外出務工勞動力隊伍的壯大,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規模在不斷擴大。2013年5月,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主要集中在一些勞務輸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該報告同時還披露了一組令人憂慮的數字:獨居留守兒童(無長輩照看,跟兄弟姐妹一起或獨自生活)已多達205.7萬,佔留守兒童比例的3.37%。由於父母的缺位、家庭關系的殘缺,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情感缺失、心理失衡、性格抑郁、道德失范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課題組近期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發放問卷調查了1000余名留守兒童,並對一些典型留守兒童進行深度訪談。調研發現:

第一,電視、網絡成為留守兒童的“精神保姆”。由於缺乏親情溝通,相當多的留守兒童性格自閉、孤僻。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為迷戀電視、網絡等媒介交流,電視與網絡媒介替代性地佔據了留守兒童生活的核心,成為他們的“精神保姆”。

第二,獲取心靈慰藉成為留守兒童接觸媒介的主要動機。由於生活中缺少溫情與關愛,與監護人在心靈溝通上存在困難,轉移注意力、追求“愉悅”成為留守兒童看電視、上網的最主要動機。電視、網絡媒介在留守兒童生活中並非信息獲取的渠道,而成為他們獲取精神慰藉和力圖逃避現實的工具。

第三,對留守兒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培養留守兒童利用媒介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以及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進而提升他們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應成為面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留守兒童身心快速發展、道德觀念和知識結構尚未成熟,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引導他們合理地利用媒介,學會通過媒介獲取學習和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及理性地解讀媒介信息,成為一項現實而迫切的議題。為此,課題組建議:

首先,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除了家庭和父母外,學校是他們成長的第二課堂,教師是他們的第二位導師。但目前鄉村中小學教師多為中等師范畢業﹔在一些偏遠山區,甚至由一些高中畢業生擔任臨時代課教師。調研發現,鄉村教師自身對媒介知識和媒介使用的技能掌握不多,其中僅有極少數人能夠熟練地使用互聯網查找專業資料。教師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不高,更談不上對學生的媒介接觸和使用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干預。由政府牽頭,相關教育部門組織協調,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媒介素養培訓,是一項現實而迫切的任務。

其次,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相關課程之中。鑒於當前農村中小學課程設置相當繁多、單獨開設媒介素養課程不太現實的情況,課題組建議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融入相關課程之中,如融入語文、科學、品德與社會等課程。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應包括:①有關媒介的基本知識、基本操作﹔②如何正確解讀媒介信息和抵制不良媒介信息的影響﹔③如何通過媒介(特別是新媒體)理性表達觀點、積極與他人互動等。在相關課程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一是培養留守兒童操作媒介技術的能力﹔二是教會留守兒童正確理解媒介內容和自覺抵制媒介不良信息的影響﹔三是培養留守兒童作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和質疑、批判精神。

最后,通過宣傳和動員,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在西方國家,公益性民間組織已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推動力量。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的公益事業,除了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外,還應發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志願者、民間公益組織等參與其中: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和教育學專業的教師可編寫面向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普及讀物,由政府教育部門補貼一定的經費,免費發放給農村中小學生﹔大學生志願者和民間公益人士亦可組成志願者隊伍或社會實踐團體,利用周末課余時間或寒暑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農村中小學生中普及媒介知識。隻有全社會公眾都開始關注留守兒童,並積極參與到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中去,留守兒童的未來才有希望。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主持人、鄭州大學副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