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爭奪日趨激烈。借助學術期刊,西方話語大量涌入我國,甚至在某些方面作為世界“學術前沿”引導著我國的學術研究。
西方學術研究借助期刊壟斷國際學術話語權
在學術“與世界接軌”的進程中,西方學術期刊以大型數據庫的形式進入我國,對我國學術研究呈現壟斷態勢。在我國高校圖書館,我們購買和使用的具有國際影響的期刊數據庫如Web of Science、SCOPUS、EBSCO、Elsevier、Gale Cengage Learning、JSTOR等,幾乎全部由西方國家研制與出版。2010年9月,我國33家圖書館被迫共同發表致國際出版商的公開信,反對西方出版商利用壟斷地位在對學術期刊已經大幅提價的基礎上再次提價42%。顯然,西方學術期刊壟斷已影響到我國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由於缺少自己的學術話語,我國學術界在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中長期居於被迫認同西方話語的地位。例如, “經濟全球化”、“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人權高於主權”、“核心利益”、“權力及軟權力”、“地緣政治”等主題話語,無一不是由美國及歐洲拋出的國際社會主導性話語。中國學者論文討論的話題以及對學術文獻的引用,大都有意無意地涂上了西方話語的色彩,這既反映了西方學術影響中國學術的客觀狀況,更說明了中國學術界面對西方學術話語的失場。
目前,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競爭,主要受制於“權威期刊引文數據庫”的評價機制,即各類國際引文索引的編制權。誰擁有這種編制權,誰就有權力界定何為權威期刊和決定哪些期刊為權威期刊。這代表著最高層的國際學術話語權。盡管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不同的評價機制和相應的權威期刊數據庫,但是總體而言,這一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被美國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及“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掌控。由於西方國家長期控制權威期刊索引,掌握了絕大多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期刊,不僅借助這些期刊維護和強化其學術壟斷地位,還借助這些期刊無償獲得學術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引導學術熱點和輸送意識形態。
中國缺失國際期刊引文索引編制權,會導致中國學術研究的兩大隱患。一是中國學術研究主體性逐步喪失。由於大部分權威期刊均為美歐西方發達國家擁有,這就容易導致中國學者迎合西方主流學術期刊的學術旨趣和意識形態,以獲取論文發表和國際學術界的承認,從而降低對中國本土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問題的關注,導致“中國問題”、“中國立場”、“中國價值”在國際學術界的“失語”。二是中國學術成果的首發權不僅流向歐美,而且成果的版權也向歐美學術期刊轉移。如果發表后有成果要在中國出版,必須向歐美的出版機構購買版權。這既不利於學術原創能力的培養,還嚴重打擊了國內學者的學術原創自信力。
中國需要建設一批有國際話語權的學術期刊
辦出一批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期刊,是當今中國的文化安全戰略需求,也是提升中國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途徑。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國家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建設一批能夠代表國際水准的中國名刊,為中國學術期刊參與國際話語權競爭創造條件。
打造國際名刊,用於示范。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嚴重缺少國際性學術期刊。以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權威數據庫科學文獻庫(Web of Science)為例,社會科學(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A&HCI)兩個數據庫共收錄4851份期刊,其中收錄日本期刊10份、印度期刊10份、韓國期刊18份、中國香港4份,但收錄的中國大陸期刊僅為2份。建議國家社科基金啟動國際名刊建設計劃,用最短時間打造一批我國自己的國際名刊。
打造10—20家英文名刊,形成中英文期刊優勢互補。在當前國際文化與學術交流日趨頻繁的大背景下,英語仍然是一種通用語言,在傳播中國學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想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和交鋒中爭取話語權並掌握主動,有必要建設10—20家有影響的英文學術期刊,為中國學術走出去開路。
以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為基礎,建設中國學術期刊方陣。在學術“與世界接軌”的進程中,我們面臨著西方學術期刊方陣的巨大壓力。我國高校圖書館目前購買和使用的國際期刊數據庫如Web of Science、SCOPUS、EBSCO等,都是以方陣的形式出現的。建議將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期刊仿效西方學術方陣的模式,組合、建設我國自己的國際期刊方陣。
開展期刊評價機制前期研究,為創建我們自己的國際期刊索引做准備。研制具有中國風格和國際視野的期刊索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建立中國自己評價和遴選核心期刊的標准﹔二是培育一批符合國際規范的中國核心期刊﹔三是提高中國期刊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四是引導國際學術界關注中國立場和觀點,進而獲取國際學術話語權。我國需要加強從國際層面對人文期刊的評價機制、學術影響力、國際話語權、期刊規范及傳播等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為有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提供咨詢建議。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