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巫白慧先生學問人生雜談

成建華2014年03月26日09:0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巫白慧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他以自身的學術成就,為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他的學術特點不僅限於精通印度古典語言文字,更體現在以梵文為武器,對印度哲學和佛教文化進行的科學研究。《〈梨俱吠陀〉神曲選》是他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著作。作品從探究吠陀經創世神話入手,通過對梵文神曲的譯解和重要概念的分析,清晰梳理出吠陀經哲學的思想內涵和發展脈絡,在方法論上可謂獨樹一幟,別開生面。

深入經藏 開拓創新

巫先生秉持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治學作風,根據恩格斯關於印歐宗教神話研究應追溯其源於吠陀經的論述,將自己的研究重點聚焦於四個方面:吠陀經(《梨俱吠陀》)哲學、印度古代辯証思維學、奧義書哲學和因明正理邏輯。其中,巫先生在吠陀經與奧義書領域取得的成果尤為突出。

已過耄耋之年的巫先生筆耕不輟,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又相繼出版了《聖教論》、《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與佛學》(英文)、《〈梨俱吠陀〉神曲選》等學術著作。他系統總結並勾勒出印度傳統哲學發展的兩條理論基線,即“常存觀”與“斷滅觀”,並以此來透視印度傳統哲學發展的全過程。他發現並認定,印度傳統哲學可劃分為正統派哲學和非正統派哲學。在二派中,不管哪一派,不是沿著“常存觀”的思想路線發展,就是沿著“斷滅觀”的思想理路發展。巫先生總結並指出,吠陀哲學涵括了兩方面的學說,即“世界先有說”與“摩耶規律說”。

巫先生沉浸於天竺梵學的研究之中,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特別顧問以來,潛心躬耕,不斷鑽研,還獨立承擔了梵本《因明入正理論疏》的翻譯和研究工作。本著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精神,巫先生從正理因明的沿革出發,認真探究了新因明的核心理論因三相。通過對《因明入正理論疏》梵本與漢譯的對比研究,巫先生發現並証明,玄奘所翻譯的因三相,完全符合原著意旨,契合因明原理,既准確又具有科學的創造性,從而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在因明理論上和文義上對玄奘譯文的懷疑和誤解。玄奘按梵文原著構筑的一套因明學漢語術語,展現了非凡的智慧和因明學天賦,為因明學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睿智博學 虛懷若谷

巫先生雖然年事已高,但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堅持自己所鐘愛的學術研究事業,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他對梵文《因明入正理論疏》所作開創性的翻譯與研究,無疑將進一步填補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為我國的因明學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思想活力。

巫先生在印度哲學、佛學和因明學研究上的造詣精湛而深邃。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梵文學者,他利用梵文從事哲學研究,掌握了一把開啟印度哲學智慧寶庫的金鑰匙,為傳承中印文化交流,構筑思想溝通的橋梁作出了重大貢獻。學問必須摒棄功名利祿,潛下身心才能踏實學問。巫先生之所以能在學術上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這與他做人的態度密不可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對他高貴品格最准確的概括﹔謙虛而不虛偽,客觀絕不夸張,滿腹經綸而又平易近人,是對他學問人生的生動寫照。

巫先生為人低調,對於自己的學識,一向謙虛謹慎。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博學,還有睿智﹔不僅是睿智,還有謙恭和禮節。他是一位具備知識分子高尚情操的長者,一生不為名利所動。他的成功並非簡單的歲月積澱,而是一生勤奮好學和愛國主義情懷激發的結果。巫白慧先生的學問人生,濃縮的是百年歷史,再現的是大家風范。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論宗哲學研究”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