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工程”深化中國夢研究成果選登

加強社會建設: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沈躍春2014年03月03日11:0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強社會建設: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緊密連結在一起, 向全黨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實現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通過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來推進和加強社會建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大力改善民生

  實現中國夢,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中國夢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緊密相連的。習近平同志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對民生建設的中國夢的生動詮釋。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共同貧窮已經成為歷史,初級民生問題已經解決,現階段我國的民生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同步變化,其內涵也在不斷升級,既有物質保障層面,更關注發展和生存質量層面。從保障民生,到改善民生,再到提升民生,民生表現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國現階段事實上已經進入了民生升級版時代,而且是全方面升級版的民生新時代,其重要標志就是人民對生活有了更全面的、更高層次的新追求,並集中表現在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合理分享財富、穩定安全預期、提升生活質量等方面。在解決溫飽問題后,良好的教育、較充分的就業、公正的收入分配、完全的社會保障網、發達的公共服務、健康的生活環境日益成為城鄉人民的普遍追求,成為國家發展進程中必須考慮的重大民生問題。

  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追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舉措就在於制度建設。通過制度安排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實踐路徑。隻有通過制度安排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隻有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整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穩定和充滿活力,全體人民才能進一步同心協力地共同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

  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建設也取得了一系列進步,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所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社會建設領域存在的問題打下了重要物質基礎。但另一方面,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在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的新形勢下,我國社會建設滯后於經濟建設的問題比較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倒逼改革。實現中國夢,必須解決當前社會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通過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來切實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努力實現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是我國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解決社會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關鍵在於深化社會體制改革。隻有通過社會體制改革創新,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隻有解放和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制自我完善和發展,從而為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那麼,如何在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中解放和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一要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社會事業改革是一項影響深遠的社會變革,事關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安定有序,事關人民安居樂業。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牢牢把握加強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的核心問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二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是加強社會建設的重大現實課題。治理不同於管理,其主體是多元的,管理的主體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體還包括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推進社會治理方式變革,必然要求在政府、社會、市場、公民個人之間的合作與良性互動,形成新型的伙伴關系。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變化,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的與時俱進。三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切實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社會事務管理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沈躍春,本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中國夢與社會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張湘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