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27日14:1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①進展情況

由於主持人從03年起即進行舊海關出版物的搜集和整理、研究的工作,而參加者由於較長時間利用舊海關資料進行近代經濟研究的原因對此也有相當的了解,故本項目自2011年10月立項以后進展較好,相關工作按預定目標有序推進。

第一,收集工作。在本項目立項以前,首席專家已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發現並翻閱了大量的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探明了全部舊海關內部出版物約為1100余卷(期),如果裝訂好可達600余冊。其中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有430余冊,如果不計我國國內已出版的《中國舊海關史料》的170冊,仍有260余冊具有出版價值。除了這四百余冊之外,還有一百七八十冊的出版物藏於何地,有待查清。在本項目2011年立項之后,主持人即前往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和美國密西根大學圖書館等地查尚未找到的舊海關出版物。這些圖書館,除了美國密西根大學圖書館並無多少收藏之外,其他兩個圖書館都有一定的收藏,但總量比哈佛少得多,其中少量是我以前未查到。項目的其他參加者對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南京二檔案館、天津檔案館等單位也展開調查,但收獲有限。后通過中國海關學會的幫忙,由海關總署下文件到上海海關檔案館,才有了較大的收獲。目前,原有待查清的一百七八十冊的舊海關內部出版物,已有130冊左右查到,隻有50冊左右有待查清。

第二、整理工作。按照幾年前首席專家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簽訂的出版協議,《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將於今年開始出版,明年出全。此套書經過首席專家對各本出版物名稱的考証、分類后編排,但並非原書的簡單復印,還加入22萬字的本項目整理研究的成果:

1、前言: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的學術價值及其整理和出版,2.8萬字;

2、中文和英文目錄,3萬字

3、書目提要,16萬字。其中第一系列(統計系列)的書目提要8萬字,建立在首席專家已經正式發表的兩篇長篇學術考証文章之上。《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証:統計叢書之日報、月報和季報》、《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証:統計叢書之年刊系統》,著重論述各類專刊的體例、內容、表述方式的形成和變遷過程,涉及舊海關統計制度的出現與變遷、以及與進出口貿易有關的多方面業務在各專刊中的記載等方面內容。由於第二至第七系列以及系列外之書絕大部分是以專題調查報告或研究著作的形式出現,還有一些雖然也是專刊但內容相對單純,因此它們的書目提要(8萬字)均採用逐本介紹其形成背景和蘊含內容的形式,以使學者能夠充分利用綜合性高的舊海關出版物的歷史信息。

目前,對《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以外的其他舊海關出版物,即已經出版的170冊《中國舊海關史料》、在國內外圖書館、檔案館新查到的130余冊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也都要撰寫“書目提要”。一旦尚未找到的50余冊圖書找到並完成整理和研究包括撰寫“書目提要”,即將三個部分的內容和《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的相關內容合在一起,形成一本包羅全部600余冊舊海關出版物的目錄、導讀和書目提要的著作“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使用指南”,以便於學者了解、查閱和充分利用全部的中國舊海關出版物。此是本項目的子課題,已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協議。

第三、研究工作。

本項目共分成七個子課題,第一子課題“舊海關內部出版物的搜集”、第二子課題“整理”中的撰寫“書目提要”,已見上述。第三子課題“舊海關內部出版物中的地圖”,第四子課題“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數據庫”,自2012年來逐步推進,相關的地圖目錄、數據庫框架已經建立。第五子課題“文本研究”,已經在第二子課題的基礎上,完成《近代海關貿易數據摘編本及其可靠性分析——以全國年進出口額和各關直接對外貿易額為例》(吳鬆弟等)、《義理與辭章:中國舊海關統計叢書之年刊的編撰原則》(方書生,待刊),現正在逐步推進到:1、梳理舊海關出版物七大系列的內在譜系,以及相互關系:2、繼續撰寫各類出版物編撰方法上的演進,尤其是專項、雜項、督察系列。第六子課題“舊海關內部出版物中的專有詞匯研究”也已經進展過半。

圍繞第七子課題“舊海關內部出版物與近代中國研究的推進”,運用舊海關資料,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論著:代表性作品如下,在數據採集與運用方面的研究:《源-匯數據在近代經濟史中的使用初探——以19世紀末長江中下游諸港的子口稅貿易數據為例》(王哲)﹔在經濟史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驗証》(方書生)﹔在經濟地理方面的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叢書,第一輯,全國卷、華北卷、東北卷、華南卷)(吳鬆弟、樊如森、姚永超、方書生)﹔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試論中國近代海關的制度創新—西方制度文化在華傳播環境分析》(詹慶華)。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因本項目建立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的基礎上,故有關調查研究的情況,在“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中,已說明了對舊海關出版物的調研和整理情況,本節著重匯報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 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情況。

第一,學術會議。

“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2012年1月8日舉行。廈門大學中國海關研究中心前任主任戴一峰教授,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教授,上海市社科院經濟所樊衛國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戴鞍鋼教授,課題組特邀成員、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濱下武志教授等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楊志剛處長、葛洪波副處長,以及課題組成員在內的2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課題首席專家吳鬆弟匯報了項目的簡明工作方案,包括課題的總體框架、預期目標、基本內容、子課題的設置以及最終成果的名稱、形式及使用去向。專家們再次肯定了本項目的重大意義,表達了相信項目能夠按時優質完成的信心,並就如何順利完成提了很好的建議。

考慮到舊海關內部出版物對近代經濟史的研究價值以及對其應用價值進行總結的需要,也為了促進近代北方經濟地理的研究,首席專家吳鬆弟和主要成員樊如森,還在 2011年12月中旬在復旦大學召開了“近代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學術研討會”,來自我國和日本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30余位學者,圍繞近代中國北方的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今年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項目組多名成員參加了會議,通過會議進一步加深了舊海關內部出版物的數據,如何與其他文獻和地方調查的資料結合使用的理解。時正逢本項目立項不久,與會學者還就如何完成本項目提了一些好建議。

第二,學術交流。本項目進行過多次:

1、2012年1月9日,請前來參加開題報告會的專家、海關史和海關資料的著名研究者濱下武志教授和戴一峰教授各做了一場學術報告,題目分別是“19世紀末的中國舊海關與世界市場:圍繞海關報告的‘書簡集’、‘回憶錄’和‘市場調查’、“文本闡釋與歷史建構:晚清海關檔案資料的解讀與利用”。

2、2012年2月首席專家吳鬆弟應日本東洋文庫邀請前往訪問和查書,並於2月15日做了題為: “中國加入早期世博會的歷史研究:以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為中心,兼論對其整理與研究的必要性”。報告由東洋文庫文庫長斯波義信主持,中國近代史專家、上智大學前校長顧琳教授等日本學者出席了報告會,並在會上就舊海關出版物的整理與研究與吳鬆弟進行了交流。

3、2012年9月11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與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在上海合辦“空間分析研究暨長三角數據庫合作研討會”,項目主持人吳鬆弟出席會議,並做了題為“近代長三角各港口進出口貿易和旅客數量數據庫”報告,報告后就如何利用舊海關報告中的海量數據制作數據庫的問題向與會專家請教。

4、2012年11月29日,中國海關總署和歐盟委員會在上海聯合主辦“以史為鑒,促進中國海關改革與現代化”的專題報告會,請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Robert Bickers教授、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連心豪教授和本項目首席專家吳鬆弟分別報告。吳鬆弟的報告題目是“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及其學術價值”,報告后吳鬆弟與Robert Bickers、連心豪以及中國海關的研究人員就舊海關出版物和海關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5、2013年2月21日至27日首席專家吳鬆弟應英國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 學院蔡維屏博士、劍橋大學Hans Van De Ven教授和布裡斯托爾大學Robert Bickers教授的聯合邀請,前往英國參加紀念晚清中國海關總稅司、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的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會。在學術研討會上做了題為“A Brief Review of Research in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的報告,並就中國海關史研究的若干問題與參會學者交流。

6、由吳鬆弟、濱下武志共同發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韓國仁荷大學韓國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海洋•海港城市•腹地:19世紀以來東亞的交通與社會變遷”,將於今年10月19、20日在復旦舉行,運用舊海關出版物研究海洋、海港城市、腹地和相關的交通問題,將是許多論文的共同特點。

第三,國內外合作。

1、國際合作。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 學院的蔡維屏博士以及現任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的日本著名學者濱下武志教授,都是本項目組的重要成員,他們除了參與在海外尋找舊海關出版物、參加項目組的學術會議之外,並幫助聯系英、日相關研究人員。目前,劍橋大學Hans Van De Ven教授和布裡斯托爾大學Robert Bickers教授都表達了對本項目的關注和合作願望。哈佛燕京學社曾四次出資邀請首席專家吳鬆弟擔任哈佛燕京學者,哈佛燕京圖書館全力支持吳鬆弟尋找舊海關出版物並將未刊部分引入中國出版,都同意在明年《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出版之后,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合作,在上海召開題為“舊海關內部出版物與近代中國”的學術研討會。

2、如上所述,哈佛收藏以外的一百七八十本未刊舊海關出版物的尋找,得到了中國海關學會以及其上屬單位中國海關總署的幫助。目前中國海關學會已與首席專家吳鬆弟商談,擬出資和利用海關研究力量,與吳鬆弟參加的復旦大學中國海關研究中心合作,全面進行舊海關資料和海關史的研究工作。另外,本項目得到廈門大學中國海關中心、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上海海關學院等單位研究人員的支持。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2年1月8日本項目組舉行的“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的簡報,以及2012年的年度成果匯報,都已通過學校文科處上報。

2、2012年10月10日,復旦校報《復旦》第7版,以“開啟塵封的近代史寶庫——訪史地所主任吳鬆弟教授”為題,對本項目進行了詳細的報導。

3、如上所述,首席專家吳鬆弟近兩年在日本、英國以及美國大學合開的國際會議上都做過關於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學術報告,這些報告均具有宣傳本項目的作用。另外,自2006年以來,首席專家在美國、日本和我國的台灣、香港以及大陸一些大學和學術會議,都做過關於舊海關出版物的學術報告。 

代表性成果簡介

第一為文獻整理。此類代表性成果有吳鬆弟、方書生撰寫,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使用指南》,其部分成果已用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

“使用指南”基本內容包括(1)導讀: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的結構和學術價值﹔(2)完整准確的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目錄,《中國舊海關史料》、《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以及新找到和目前待找的其他舊海關出版物都將收入其中,並將注明各專刊和各報告、著作的上述各系列中的位置以及目前的收藏單位﹔(3)上述各系列所收各專刊、報告和著作的“書目提要”。

主要觀點、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 近代史家已多次強調中國舊海關出版物是研究近代史各方面的資料寶庫,但以前因國內深藏於檔案館的原因學者難以利用,知之者甚少。近年來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漸為人所用,但因數量過大、內容五花八門、內含極其豐富、系統復雜的原因,要充分利用仍有較多的困難。“使用指南”將為學界系統地解讀、利用這一文獻寶庫,採掘寶藏略盡綿力,是以數人之力為學界中人鑄造打開寶庫鑰匙之努力。顯著的影響還需要等待數年,雖不敢自言為“鑿空”之旅,但隨著該文獻庫的逐漸開發,將會引領新一輪學術成果的井噴。

第二類為文本整理研究。此類代表性成果有吳鬆弟的《中國舊海關出版物評述:以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為中心》(出處詳見下表,以下均同)、《近代海關貿易數據摘編本及其可靠性分析——以全國年進出口額和各關直接對外貿易額為例》。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在170冊的《中國舊海關史料》(京華出版社2001年)之外,再度發現一座寶庫,也即是上述已完成整理、即將出版的270冊左右《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該文對舊海關出版物的各系列,尤其是對學界知之不多的第二至第七系列及系列外之書的介紹,並以全國年進出口額和各關直接對外貿易額為例,就各類來源的近代海關貿易數據進行比對,以為修正。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這是一項基礎文獻整理與研究,是為相關學術研究的基礎,其意義不言自明,其社會影響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伴隨著270冊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的陸續出版,必將獲得廣泛的關注。我們在每次學術會議上與學界朋友相遇,總是被詢問該套文獻的出版進展,表明大家正在翹首以盼。

第三類為文獻應用研究。此類代表性成果,有王哲《源-匯數據在近代經濟史中的使用初探——以19世紀末長江中下游諸港的子口稅貿易數據為例》、詹慶華《試論中國近代海關的制度創新—西方制度文化在華傳播環境分析》,以及九卷本《近代中國經濟地理》中項目組成員吳鬆弟、樊如森、姚永超、方書生撰寫的緒論和全國卷、華北蒙古卷,東北卷,華南卷。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王哲的論文是利用近代海關稅收統計的源-匯類數據,對近代港口-腹地的范圍重新進行研究,修正了以往描述性文獻與國內統計數據上的偏差,重新界定了這一議題﹔詹慶華從西方制度文化在華傳播的角度,對近代海關的制度創新進行了新的探索,兩文相得益彰,分別代表運用近代海關文獻,從經濟與制度文化方面進行的新探索。吳鬆弟主持多人分別撰著的《近代中國經濟地理》,則重點利用了全國各海關具有空間屬性的統計與文獻,首次完成了近代中國分區域與全國層面經濟地理的研究。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此類研究最大的學術貢獻,是為發掘利用近代中國的海關統計與報告,採用新材料重新解讀經典的舊問題,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新進展,相關的論文發表后,轉載率、引用率均較高,《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正獲得學界廣泛地關注。

階段性成果清單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中國舊海關出版物評述:以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為中心

吳鬆弟

論文

史學月刊,2011年第12期

 

18000

 

2

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証:統計叢書之日報、月報和季報

吳鬆弟

論文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20000

 

3

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証:統計叢書之年刊系統

吳鬆弟等

論文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26000

 

4

近代海關貿易數據摘編本及其可靠性分析

——以全國年進出口額和各關直接對外貿易額為例

吳鬆弟等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4期(即出)

16000

 

5

試論中國近代海關的制度創新—西方制度文化在華傳播環境分析

詹慶華

論文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年第五期

18000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網13年4月16日全文轉載

6

中國近代海關醫員與西醫在華傳播初探(一)——以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為視角

詹慶華

論文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18000

 

7

中國近代海關醫員與西醫在華傳播初探(二)——以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為視角

詹慶華

論文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17000

 

8

海關文化遺產研究初探

姚永超

論文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10000

 

9

海關研究的地理學視角初探

姚永超

論文

海關研究,2011年第6期

14000

 

10

源-匯數據在近代經濟史中的使用初探——以19世紀末長江中下游諸港的子口稅貿易數據為例

王哲

論文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6000

 

11

從口岸貿易到經濟地理:怎樣理解近代中國經濟

方書生

論文

安徽史學2013年第4期

12000

 

12

中國歷史經濟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

樊如森

論文

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14000

 

13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pening port cities of China and East Asia during 1843-1949,

吳鬆弟等

論文

The 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 No.26, Feb 2012,第119-142頁,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Inha University, Korea

25000

 

14

近代中國開埠通商的時空考察

吳鬆弟等

論文

史林,2013年第3期

15000

 

15

雙中心:滬港兩地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及形成原因分析

王列輝

論文

江漢論壇,2012年第10期

12000

人大復印資料《地理》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16

近代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驗証

方書生

論文

上海經濟研究2012年第9期

18000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

17

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緒論和全國卷

吳鬆弟等

著作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即出

420000

 

18

近代中國經濟地理,華北蒙古卷

樊如森

著作

同上

380000

 

19

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東北卷

姚永超

著作

同上

320000

 

20

近代中國經濟地理,華南卷

方書生

著作

同上

280000

 

21

中國加入早期世博會的歷史研究:以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為中心,兼論對其整理與研究的必要性

吳鬆弟

報告

2012年2月15日,日本東京,東洋文庫特邀報告,文庫長斯波義信主持

 

 

22

近代長三角各港口進出口貿易和旅客數量數據庫

吳鬆弟

報告

2012年9月11日,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合辦“空間分析研究暨長三角數據庫合作研討會”

 

 

23

中國舊海關內部出版物及其學術價值

吳鬆弟

報告

2012年11月29日,

上海海關,中國海關總署和歐盟委員會聯合主辦“以史為鑒,促進中國海關改革與現代化”專題報告會,中國海關學會副會長李延主持

 

 

24

A Brief Review of Research in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吳鬆弟

報告

2013年2月23日,英國倫敦,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劍橋大學、布裡斯托爾大學“中國海關”研究組報告會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