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漢字發展通史”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26日19:0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字發展通史》自2012年4月4日開題報告會后,項目首席專家黃德寬教授及課題組成員在充分吸收各位專家意見與建議的基礎上,對項目的工作方案進行了必要的調整:改進了工作思路,細化了工作任務,明確了各個子課題目標,將新的《工作方案》及時發給子課題各位負責專家。在《工作方案》的指導下,各子課題負責人有效組織課題參與人員就項目所涉材料、理論問題展開研討,最后形成了寫作大綱。各子項目做了明確的分工后,都陸續開展項目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各子項目開展了資料收集、漢字發展研究文獻的調查和相關資料等相關的准備工作。在統一的理論構架下,2012年12月完成分卷寫作大綱,形成各分卷的寫作計劃和詳盡綱目。目前首席專家和主要負責人已完成全書《總綱》草案和寫作《凡例》草案,經商定,將於2013年8月初召開項目年度會議審定寫作大綱、全面推進各子項目第二階段研究工作。

2012年以來,首席專家和主要負責人參加各種高層次學術會議近20次,不僅與國內外學者交流學術成果、研討學術熱點,同時利用機會與同行學者交流“漢字發展通史”基本理論、方法問題以及項目的重點、難點等,同時注意吸收學術界新的研究動向和學術新人加入課題以充實研究內涵。密切關注港台地區和國際漢學的新成果,把漢字在中國域內的傳播使用與域外的傳播使用結合起來考察漢字傳播使用問題。在“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台中市,2012)、“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19屆年會”(上海復旦大學,2012)、“出土文獻與漢語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北京社科院,2012)、“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三輯發布會”(清華,2013)、 “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討論會”( 香港,2013)、“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清華,2013)、“語言接觸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寧,2013)等重要學術會議上,項目組成員積極撰寫學術論文,圍繞課題與學者做廣泛交流,聽取對課題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交流,一方面可以收集到各地特藏的漢字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學術思想和觀點得到廣泛交流,也使得課題研究逐步深入和拓展。此外,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擴大和夯實漢字發展通史的研究基礎。

繼2011年完成的《開啟中華文明的管鑰:漢字的釋讀與探索》、《張涌泉敦煌文獻論叢》等專著后, 2012年以來項目組成員共完成專著12部,論文92篇。代表性的著作成果有黃德寬教授主編的“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何琳儀卷》、《李家浩卷》、《陳秉新卷》、《徐在國卷》、《高島謙一卷》等,這些學術著作主要集中於戰國文字領域研究,新釋出一系列戰國文字材料中的疑難字,對於文字材料的釋讀與文字演變規律的探究起到關鍵性作用。

徐在國教授任副主編的《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饒宗頤教授任主編),是一部專門匯集《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七)》全部文字字形的著作,為戰國文字研究打下很好的資料基礎。毛遠明教授《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一書,對漢魏六朝的碑刻異體字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研究,分析

了碑刻異體字的成因、類別及基本特征,闡釋了碑刻異體字龐大而繁雜的原因﹔歸納了碑刻異體字中的類化字、同形字、新生會意字、簡體字、訛混字、記號字等。在對漢魏六朝漢字的整理研究方面,這項前期成果已取得重要突破。劉信芳教授的《楚簡帛通假匯釋》、《楚系簡帛釋例》,對戰國楚系文字字用研究做了全面系統的工作。

2013年初,課題組部分成員在合肥召開了先秦時期漢字理論與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研討審定會議,對已經完成的《古漢字發展論》(40萬字)和五部綜合性字形表(《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戰國文字字形表》、《秦文字字形表》)進行了研討和審定。這批前期成果不僅是《通史》撰寫的基礎性資料工作的階段總結,而且在漢字發展理論研究方面有較大突破,已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計劃。

課題組還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論文,有的成果被全文轉載和同行引用。

課題組已完成兩期簡報的報送。在第一期簡報中對項目的開題情況做了詳盡的報道: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目前開展“漢字發展通史”研究意義重大,並充分肯定了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基本內容、研究基本理論與方法、課題組的研究基礎及已開展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曾憲通先生指出在三大分期的基礎上,要更好地搭建漢字發展通史的大框架,要注意全書的風格統一問題。朱歧祥教授說“通史”還應注意橫面上的通,要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吳振武先生指出,在研究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大綱,要集中力量攻關重大問題和關鍵問題等。在第二期簡報中,對項目的工作方案做了具體報道。此外,項目專家組和成員多次在《光明日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或是接受採訪,發表學術研究和介紹項目新成果。如《中國社會科學報》在2013年6月26日報道了安徽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的揭牌儀式。

項目組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不僅取得一批階段性重要成果,目前還完成了分卷寫作大綱並形成各分卷的寫作計劃和詳盡綱目。首席專家和主要負責人已完成全書《總綱》草案和寫作《凡例》草案。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黃德寬《開啟中華文明的管鑰——漢字的釋讀與探索》

該書由三部分組成,上篇“構形•演進”、中篇“考辨•闡釋”、下篇“規范•研究”,共計38篇文章。

有微觀的細密研究,比如對琉璃河太保二器中“ ”字的考釋、對古文字中的“ ” 字、從“ ”的字、“也”字、“榠”字、“虎”字、“教”字、“匿”字、“格”字、“鈞”字、“學”字、“鬼”字、“庸”字、“弁”字、“務”字等,嚴格從古文字的形體分析出發,恰當的運用古音韻學的知識,從形、音、義入手,得出了合理地、科學地結論,令人信服。這些字的考釋已經成為學界定論。

又有宏觀的理論闡釋,比如對漢字構形方式的動態分析、對形聲結構的詳盡闡釋、對古文字考釋方法的科學總結、對古代漢字字際關系的確定、對漢字進行科學的文化闡釋等等,均是對古文字學理論的總結和揭示,極大豐富了古文字學的理論,拓寬了古文字學的研究領域。

最后是關注文字的應用和國家的語文政策,比如對現代漢字的規范問題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意見,為國家的語文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建言獻策,體現了一個文字學家應有的責任。

總之,該書真正是一把“開啟中華文明的管鑰”,對文字學、古文字學、現代漢字規范、中華文明的闡釋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黃德寬等《古漢字發展論》及五部字形表

《古漢字發展論》以形體為基本依據,結合漢字結構的發展和使用功能的實際變化,將漢字的形成和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史前文字階段(新石器晚期—夏代)、(2)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3)近代漢字階段(漢代─清代)、(4)現代漢字階段(20世紀初葉以來)。

確立了漢字發展研究的主要理論構架,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漢字的發展:(1)描寫不同階段漢字形體發展,具體分析各時期字形省減、增繁、變異、訛變等現象,力爭揭示出漢字形體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2)考察分析不同結構類型漢字的分布及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情況,進而探討了漢字構造方式的深層發展變化,揭示出漢字構造方式是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3)著重考察不同歷史時期漢字總體用字、傳承字、新增字、淘汰字等情況以及有關字的使用功能、字詞關系和字際關系的調整變化﹔觀察分析不同時代文本層面展現的書寫特征以及書寫原因造成的訛誤、類化、重文、合文乃至美飾等現象,在此基礎上,考察和分析了各個時期漢字發展的實際。(4)綜合探討歷史文化背景與漢字形成、發展和轉變的深層關系。

我們在研究漢字發展的同時,編纂了五部古漢字字形表:《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戰國文字字形表》和《秦文字字形表》。主要選取古漢字階段各個時期代表性的典型形體樣本,尤其重視形體結構的時代標記和區域分布標示,以全面展現古漢字各個時期形體結構的特點和實際面貌,是對理論論述部分的重要補充和驗証。

這一系列成果將有利於更好地認識漢字發展的歷史規律、促進文字學理論建設,同時也將推動漢語發展史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和完備。

3.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

該書對漢魏六朝的碑刻異體字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研究,分析了碑刻異體字的成因、類別及基本特征,闡釋了碑刻異體字龐大而繁雜的原因﹔歸納了碑刻異體字中的類化字、同形字、新生會意字、簡體字、訛混字、記號字等。在對漢魏六朝漢字的整理研究方面,這項前期成果已取得重要突破。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開啟中華文明的管鑰:漢字的釋讀與探索

黃德寬

論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300,000

 

2

蚌埠雙墩遺址幾何類刻劃符號試釋

黃德寬

論文

東南文化2012年 第3

8,000

 

3

漢字規范的現實回歸——從《規范漢字表》到《通用規范漢字表》

黃德寬

論文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

9,000

 

4

回歸傳統與學術創新——“漢字闡釋學”論略

黃德寬

論文

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2期

10,000

 

5

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實施十周年

黃德寬

論文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1期

1,000

 

6

張涌泉敦煌文獻論叢

張涌泉

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08-01

500,000

 

7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張涌泉卷

張涌泉

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2-21

250,000

 

8

敦煌文獻俗語詞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張涌泉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

15,000

 

9

敦煌寫本省代號研究

張涌泉

論文

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8,000

 

10

古代寫本鉤乙號研究

張涌泉; 陳瑞峰

論文

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10,000

 

11

敦煌文獻習見詞句省書例釋

張涌泉

論文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1期

9,000

 

12

《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

李家浩

論著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320,000

 

13

葛陵村楚簡中的“句

李家浩

論文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年

9,000

 

14

先秦古文字與漢魏以來俗字

李家浩

論文

《中國語言學》第六輯,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8,000

 

15

《甲骨文北方神明“勹”與戰國文字從“勹”之字》

李家浩

論文

《文史》2012年3期

10,000

 

16

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夷”及其它──兼談包山楚簡的“人”等

李家浩

論文

《出土文獻》第二輯,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12,000

 

17

關於郭店竹書《六德》“仁類䠢而速” 一段文字的釋讀

李家浩

論文

《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7,000

 

18

談“斤”說“錛”

李家浩

論文

《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11年。

7,000

 

19

《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徐在國卷》

徐在國

論著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

310,000

 

20

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

徐在國副主編

論著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

1,352,000

 

21

談齊陶文中的“陳賀”

徐在國

論文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

6,000

 

22

燕國文字中的“奐”及從“奐”之字

徐在國

論文

中國文字研究》17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03-31

5,000

 

23

《吳愙齋尺牘》所錄古璽研究

徐在國

論文

《漢字研究》第6輯,韓國慶星大學校2012年

6,000

 

24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文字考釋二則

徐在國

論文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八輯,岳麓書社2012年

6,000

 

25

《古籀篇》所錄古陶文研究

徐在國

論文

《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12年

6,000

 

26

古陶文字考釋六則

徐在國

論文

《印學研究》(2012),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

6,000

 

27

上博五“禝(稷)”字補說

徐在國

論文

《清華簡研究》第一輯,中西書局2012年

5,000

 

28

古陶文字考釋四則

徐在國

論文

《出土文獻》第三輯,中西書局2012年

6,000

 

29

出土陶文補釋二則

徐在國

論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

6,000

 

30

楚簡帛通假匯釋

劉信芳

著作

中國高教出版社,2011年

1,210,000

 

31

楚系簡帛釋例

劉信芳

著作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

592,000

 

32

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圖式

劉信芳

論文

《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

8,000

 

33

《招魂》“像設君室”與楚帛書之“象”

劉信芳

論文

《雲夢學刊》2011年第1期

4,500

 

34

戰國簡牘帛書標點符號釋例

劉信芳;王箐

論文

《文獻》2012年第2期

18,000

 

35

曾侯乙墓竹簡札記六則,

劉信芳

論文

《中國文字學報》2012年第四輯

8,000

 

36

竹書《楚居》“問期”、“ 脅出”、“ 熊達”的釋讀與史事

劉信芳

論文

《江漢考古》2013年第1期

6,000

 

37

張家山漢簡(247號墓)中的異構字

黃文杰

論文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10,000

 

38

“甩”、“踩”的歷時來源

曾良

論文

《漢語史學報》第十二輯(2012年)

10,000

 

39

”、“揌”俗寫來歷考

曾良

論文

《語言研究》2013年第1期

7,000

 

40

佛經異文與詞語考索

曾良;江可心

論文

《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2期

8,000

 

41

明清小說俗寫釋讀

曾良;陳敏

論文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8,000

 

42

明清小說口語詞俗寫考

曾良

論文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7,000

 

43

《恪法師第一抄》性質考証

曾良; 李洪才

論文

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10,000

 

44

明清小說俗寫解讀舉例

曾良; 陳敏

論文

漢語史學報》第十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8,000

 

45

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的幾個問題

吳繼剛; 毛遠明

論文

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2期

8,000

 

46

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

毛遠明

論著

商務印書館2012年

400,000

 

47

漢字類化研究與碑刻文獻整理

董憲臣; 毛遠明

論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2期

6,000

 

48

魏晉南北朝漢字的特征及規律

毛遠明

論文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6期

15,000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2(195頁)

49

典故破解與石刻文字考証

毛遠明

論文

《古漢語研究》2013年4期

8,000

 

50

《洛陽新獲墓志》唐代墓志釋文商榷

劉秀梅; 毛遠明

論文

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7,000

 

51

唐代墓志五篇誤讀考証

姜同絢; 毛遠明

論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013年第3期

6,000

 

52

論中國古代的帝王崇拜——以長江上游石刻為例

魏萍; 毛遠明

論文

求索》2013年第4期

4,500

 

53

漢魏六朝碑刻中古文字的遺存

毛遠明

論文

蘭州學刊》2011年第11期

8,000

 

54

碑刻文獻研究的歷程

毛遠明

論文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6,000

 

55

墓志異名考釋

劉秀梅; 毛遠明

論文

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

6,000

 

56

“段”“叚”探析

江學旺

論文

《語言研究》第33卷第2期,2013年4月

3,000

 

57

徐王義楚“永保身”及安徽雙墩一號鐘離墓的年代推定

胡長春﹔闞緒杭

論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

11,000

 

58

近十年來(2001-2010)的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綜述

胡長春; 吳勁鬆

論文

學術界》2011年第3期

12,000

 

59

“跪”、“坐”同源考

程燕

論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

4,000

 

60

“苑璽”考

程燕

論文

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2期

4,000

 

61

釋何

程燕

論文

《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12年。

5,000

 

62

春秋時期漢字新造字的測查分析

吳國升

論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第4期

7,000

 

63

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不同於一般銘文的特點

雒有倉

論文

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2期

8,000

 

64

青銅器“復合族徽”新探

雒有倉

論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

11,000

 

65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族徽銅器與所見族氏結構

雒有倉

論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年第4期

12,000

 

66

論商周時期的族氏聯合與聯盟

雒有倉

論文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8,000

 

67

關於青銅器族徽文字分期斷代方法的探討

雒有倉

論文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8,000

 

68

漢熹平石經《尚書》異文研究

趙立偉

論文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5期

10,000

 

69

陳矦因咨戈考釋兩則

張振謙

論文

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2期

2,500

 

70

齊戈重錄考証兩則

張振謙

論文

華夏考古》2012年第4期

3,000

 

71

《燕璽復姓“夷吾”考》

張振謙

論文

《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12年

4,000

 

 

72

《燕、齊文字考釋兩則》

張振謙

論文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年

7,000

 

73

《開母闕銘》"木連理於干條"新証

陳世慶; 朱靈群

論文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3期

7,000

 

74

《平山神祠碑》舊釋建丞屬國應為遼丞屬國考

陳世慶

論文

學術界》2013年第3期

8,000

 

75

跨湖橋遺址所出刻劃符號補釋

牛清波

論文

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4,000

 

76

說“□”——兼論雙聲符字

夏大兆

論文

學行堂語言文字論叢》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

4,000

 

77

說楚大鼎銘文中的“安邦”

孫合肥

論文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000

 

78

日本“國字”的漢讀研究

何華珍

論文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2年第4期

9,000

 

79

喜讀《戰后日本的漢字政策研究》

何華珍

書評

漢字文化》2012年第1期

3,000

 

80

俗字在日本的傳播研究

何華珍

論文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6期

8,000

 

81

個人自創本民族文字及對文字起源研究的重新認識

鄧章應

論文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3期

6,000

 

82

文字學的學科地位和學科體系再思考

鄧章應

論文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2期

8,000

 

83

《現代常用獨體字表》應與《現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范·常用成字部件表》統一

鄧章應

論文

蘭州學刊》2013年第1期

3,000

 

84

現代漢字獨體字的判定

鄧章應; 王粲

論文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

5,000

 

85

對象形文字和圖畫文字的認識歷

鄧章應; 李俊娜

論文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1期

6,000

 

86

水族文字起源神話研究

鄧章應

論文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1期

7,000

 

87

東巴文起源神話研究

鄧章應

論文

龍岩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8,000

 

88

東巴文字符形態個性化風格探析

鄧章應

論文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5期

9,000

 

89

李霖燦收藏劉家駒所獲東巴經略考

鄧章應

論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10期

8,000

 

90

從東巴經正文所述地名判斷經書所屬地域

鄧章應

論文

淄博師專學報》2012年第1期

8,000

 

91

從東巴經跋語看東巴教經典的傳承

鄧章應

論文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6期

8,000

 

92

台灣《手寫行書范本》中的簡體字研究——兼與大陸簡化字比較

鄧章應; 黃艷萍

論文

台灣研究》2012年第4期

6,000

 

93

東巴文從音補到注音式形聲字的演變

鄧章應

論文

西南學刊》第二輯,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000

 

94

東巴文研究的新趨勢

鄧章應

論文

蘭州學刊》2011年第12期

7,000

 

95

清華簡《系年》“徒林”考

袁金平

論文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

6,000

 

96

清華簡《金縢》校讀一例

袁金平

論文

古代文明》2012年第3期

6,000

 

97

《左傳》“夕室”考辨——讀清華簡《楚居》小札

袁金平

論文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2期

2,000

 

98

《荀子·不苟》“吟口”考釋

袁金平

論文

長江學術》2012年第2期

6,000

 

99

齊金文考釋二則

袁金平

論文

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5期

6,000

 

100

利用清華簡考証古文字二例

袁金平

論文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3,000

 

101

利用清華簡《系年》校正《國語》韋注一例

袁金平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2期

3,000

 

102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袁金平

論文

文物》2011年第11期

3,000

 

103

利用西周金文校正《逸周書》一則

袁金平

論文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4,500

 

104

新蔡葛陵楚簡研究綜述

袁金平

論文

中國史研究動態》2011年第5期

6,000

 

105

《漢語大字典》引古文字形體辨誤十則

朱晨; 吳紅鬆

論文

漢字文化》2011年第1期

4,500

 

106

20世紀出土吉語璽釋文補正

王保成

論文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6期

4,000

 

107

《石倉契約》字詞考校八則

儲小旵

論文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2期

9,000

 

108

契約文書札記五則

儲小旵; 張麗

論文

中國農史》2012年第4期

8,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