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26日18:3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

立項以來一年半時間為前期工作期,項目組主要開展中國宗教藝術遺產的實地調查。2012年至2013年6月,項目組開始項目設計的田野考察,主要涉及范圍有:

道教:

鄧啟耀(首席專家):雲南巍山(巍寶山長春洞道教建筑、雕刻、繪畫)、廣州純陽道觀調查。

周凱模(子課題負責人):畬族民間信仰調查(民間道教)、瑤族道教儀式音樂、廣東羅浮山道觀。

肖海明(子課題負責人):北京故宮欽安殿考察。

陳大衛:武夷山道觀宮觀空間調查並完成同選題碩士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房舒(瑤族):廣東連南瑤族祭祀儀式及其音樂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楊雲鬯、冷雪卉、楊洋:廣州純陽道觀調查並分別完成關於石雕、宮觀和雕像研究的學年論文(鄧啟耀指導)。

佛教:

周凱模(子課題負責人)等:洛陽相國寺、白馬寺、太原五台山、羅浮山佛教寺廟群、廣州荔灣區仁威廟、華林寺、梅州靈光寺、新興國恩寺、廣州光孝寺、六榕寺。

付常青(子課題負責人):甘肅甘肅炳靈寺壁畫數字化採集。

詹晶晶:廣東新興縣國恩寺水陸法會儀式音聲方面調查並完成同選題碩士學位論文(周凱模指導)。

楊雲鬯:廣東韶關南華寺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章易:成都文殊院清代建筑構件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羅余方:廬山東林寺調查。

陳達理:廣州光孝寺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歐丁、李雯鈺:廣州六榕寺調查並完成同選題課程論文和學年論文(鄧啟耀指導)。。

朱柔熹:昆明筇竹寺泥塑羅漢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年論文(鄧啟耀指導)。

唐仲山(藏族):青海藏傳佛教藝術(進行中)。

陳達理、劉燁:西藏林芝地區藏傳佛教藝術(進行中)。

伊斯蘭教:

王建新(子課題負責人)及團隊:新疆伊斯蘭教歷調查。

秦志敏:寧夏伊斯蘭教清真寺建筑空間調查並完成同選題碩士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基督教:

魏樂平:雲南茨宗天主教堂調查,博士學位論文涉及相關內容。

劉哲: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論文(鄧啟耀指導)。

馮飛:澳門天主教“聖像出游”儀式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論文(鄧啟耀指導)。

黃小燕:澳門宗教藝術的網絡傳播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論文(鄧啟耀指導)。

張文龍:大連基督教教堂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論文(鄧啟耀指導)。

民間信仰:

鄧啟耀、赫振偉:雲南巍山巍寶山鄉洗澡堂村葬禮、東山彝族、西山彝族祭祀調查、沙灣古鎮宗祠調查。

康保成(子課題負責人)及團隊:民間戲劇中的儺戲、例戲調查(進行中)。

王建新(子課題負責人):新疆薩滿教調查(進行中)。

周凱模(子課題負責人)及團隊:廣東潮州“拜老爺”儀式、潮汕畬族儀式樂舞調查。

鄧啟耀、周凱模等:東莞石排鎮塘尾村宗祠及“康王誕”調查。

徐義強:雲南紅河哈尼族民間信仰調查,博士學位論文涉及相關內容(鄧啟耀指導)。

牛加明:貴州屯堡儺戲調查並完成同選題博士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王曉青:廣州南海神廟調查(進行中)。

拉馬文才(彝族):彝族畢摩調查(進行中)。

杜新燕(白族):雲南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及阿吒力教調查(進行中)。

羅遠玲:廣東茂名民間信仰調查(進行中)。

周亞輝:湘西儺戲(進行中)。

梁雅怡:香港粵劇例戲的宗教元素調查(進行中)。

歐丁:廣州沙灣古鎮“飄色”調查並完成同選題碩士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溫盈春:廣東走大王習俗與民間信仰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覃明予:廣東高州木偶戲藝人個人生活史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李秀婷:廣東開平祭祖習俗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羅璇:完成民間儀式及其音聲考察,共計十個儀式(周凱模指導)。

房舒(瑤族):廣東瑤族祭祀儀式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胡素儀:佛山祖廟石雕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張劍:廣東南海疊南村的門口神靈崇拜調查並完成同選題本科學位論文(鄧啟耀指導)。

二、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信息平台架構進展

按照項目設計要求,“中國宗教藝術遺產數字化信息平台”應直觀呈現幾個互可通聯的界面:

1. 地理分布

2. 宗教類型

3. 藝術類型

4. 時代分期

這個平台是開放的。但未經授權者僅可看到相關內容的提要,經授權可看到全文進入平台,可下載、添加或修改文字、圖像、視頻和音像內容﹔添加時需輸入內容所在地域、宗教類型、藝術類型和大致時代幾個關鍵詞,並注明作者、來源及發表情況﹔添加后可自動生成在各個界面或互可鏈接﹔如果屬於綜合性內容(兼有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內容),則可通過不同索引抵達同一目標。

到目前為止,項目組負責數字化平台建設的團隊,已經基本完成了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的網站架構、網頁的設計和研究信息架構的工作。其中包括:

1. 網站的整體架構和動態管理模式的設計。

網站是各種調研信息的匯集中心和展示平台。本網站的架構基於中國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電子地圖,通過地圖的調用和熱點的設置,來完成與各地宗教藝術信息和文本的整合,同時方便查閱和尋找。在信息定位方式上可以通過多重路徑:地圖上得直觀查詢路徑、文本和關鍵詞的查詢路徑、宗教藝術類型和宗教物品的交叉查詢、這三種方式保証了信息定位的直觀和准確。

2. 地圖的調用和地理信息的整合。

網站的主頁即基於地理區域信息、宗教藝術類型和宗教物品類型的查詢系統。地圖的調用和標注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們已經完成地圖的實時調用和標注功能開發,在后台上載相關信息后及可與標注后的地圖關聯。

3. 中國宗教藝術類型的分類體系。

在網站建設中,我們按照宗教文化類型、區域和宗教藝術遺產(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國宗教藝術進行了分類架構,並可隨著調查的深入對架構進行動態管理。

4. 多種文本方式和文件格式的網頁管理平台。

由於本項目設計交叉學科和多個子項目的調查信息整合。為了使網站成為信息收集平台,我們再網站的設計上使后台管理成為動態的結構。獲得授權的管理者在所屬單元的部分可以實時上載文本、視頻、圖片和音頻文件,最后匯集到多檢索路徑的數據庫。

近期我們即將完成服務器的購置和網站的上傳工作,在平台搭建完成后,該網站就成為一個不斷匯集信息和數據的中國宗教藝術數字化平台。並隨著項目的深入持續“生長”,成為一個動態呈現的虛擬空間。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首席專家團隊完成數十小時DV磁帶視頻資料的數字化採集和場記整理,剪輯視頻作品有:道教宗教藝術《氣的舞蹈》、《長春洞早課》、《空山簫笛》、《金蘭結拜》,民間信仰藝術《古橋老廟打歌》、《葬禮洞經》、《彝族祭城隍》、《過關儀式》等影視民族志作品。子課題負責人周凱模團隊拍攝廣東梅州地區《西河鎮上北塘村張府“老屋轉火”儀式》、《鎮葵坑村李府“老屋轉火”儀式》、《光德鎮九社村李氏祠堂“祠堂落成慶典”儀式》、《楓郎鎮和村鄭氏祠堂“接新燈、婚燈”儀式》、《大東鎮花萼樓“迎神(花萼樓觀音娘娘)祈福”儀式》、《西河鎮大靖村“迎白馬祈福”儀式》、《西河鎮東塘村“化白馬”儀式》、《三河匯東村“迎財神”儀式》、《三河老街“迎財神”儀式》、《劉氏祠堂“祭祖”儀式》以及廣東潮汕地區民間節祭活動“英歌舞”、“拜老爺”、“燃燈會”等素材(數字化音像採集約4000多分鐘,數字化攝影6000余幅)。

項目組其他成員也分別對自己調查對象進行靜態影像拍攝和錄音,有條件的拍攝了錄像。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完成近千幅民間儀式用木刻靈像“紙馬”的裝裱,接下來將進行掃描和數字化歸檔工作﹔完成數萬幅民族服飾圖片的整理,篩選出其中具有宗教象征意味的圖片幾百幅,擬用於大型圖文套書“中國民族服飾全集”中的“象征卷”。

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

1.2012年1月,項目組首席專家召集開題論証會議,研討實施計劃和進行相關技術培訓。

2.項目合作單位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信仰”學術研討會(2013年5月,廣州,子課題負責人康保成主持)。

3.項目合作單位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數字化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會議”(2013年6月,廣州,康保成、鄧啟耀等參加)。

4.鄧啟耀應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新疆伊犁特克斯縣邀請,以本項目名義提交論文《視覺空間與靈覺空間——雲南巍山古城堪輿和道教建筑調查》參加“特克斯世界周易高端論壇”(2012年9月21日—25日)。

5.鄧啟耀應澳門大學邀請參加“中國漁民信仰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以本項目名義提交論文《高原湖漁民的靈湖崇拜》參會(2013,1,21-22)。

6.肖海明應香港道教學院與廣州道教協會邀請參加“道教星斗信仰學術研討會”,以本項目名義提交論文《皇帝的星斗崇拜之所——北京故宮欽安殿的初步考察》(2012,12)。

7.邀請北京、雲南等地紀錄片制作專家和宗教界人士與項目組成員及學生交流,增強大家對項目涉及相關宗教問題的理解和現場記錄的能力。

國際合作

因項目涉及我國宗教問題,目前暫未正式開展國際合作。但為了配合項目協調工作,使這一跨學科(人類學和傳播學)的項目可持續地開展下去,中山大學特別批准成立了以本項目首席專家為主任的校級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並聘請麻省理工大學新媒體研究學者擔任中心副主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項目相關的某些方面可能有所合作。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成果宣傳推廣分兩個方面:

1.項目組不定期召開項目成員和研究生會議,安排落實任務分工,指導調查研究,通報成果發布情況﹔同時在參加學術會議和進行相關交流合作項目時,多方向外界宣傳國家項目,發放紙質版或電子版的項目《工作簡報》。

2.向國家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3期,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一篇(《隱性博物館數字化保存和呈現》),採用於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第38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3日頭版頭條)。

3.廣東省博物館子課題小組根據館藏文物和廣東省幾次文物普查情況,正在籌劃大型展覽《廣東宗教藝術文物精品大展》,並准備出版研究文集或展覽圖錄。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鄧啟耀《隱性博物館數字化保存和呈現》,發表於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第38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3日頭版頭條)

基本內容:有一類隱性的活態博物館不應該被忽略。它們遍布山野,擁有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各類雕刻、繪畫、書法、工藝和文物珍品藏量豐富,伴以原汁原味、永不終場的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還有不離不棄、數量龐大的“觀眾”﹔在一些宗教信仰佔人口較大比例的族群中,它們更是傳統文化的傳習學校,民族精神的凝聚聖地,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互動融合的交流平台。它們堪稱中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寶之地,傳承多元文化的聚氣聚人之地,當然同時也可能是社會神經的敏感部位。這就是宗教寺廟和民俗信仰。它們由於匯集了形態多樣的觀念意識、社會組織、禮儀規范、文學藝術等復合性社會文化因子,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一直是結構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的基本成分。

主要觀點:在這類隱性“博物館”的社會化呈現中,多媒體數字採集技術應用在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有用可行的方法。關於宗教藝術影像精確測量數據等技術措施,如寺廟建筑全景影像掃描、壁畫高精度影像數據採集等,科儀、樂舞等動態行為的記錄,對田野考察與古建筑數據測量尤為有用。

學術價值:應用數字化多媒體形式,對於已有研究成果的更廣范圍傳播和不可接觸文物式藝術珍品的面向社會,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希望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應用多媒體技術,對中國不同類型的代表性宗教藝術遺產進行系統的數字化保存整理,嘗試採集可在較真程度還原的“文化DNA”,建立中國宗教藝術遺產數據庫開放式模板。

社會影響:作者收到一些網絡反響。

2.鄧啟耀:《族群與信仰邊界的漂移——20世紀20原70年代藏漢攝影家的藏區攝影》,刊於《文藝研究》,2012年第10期﹔《人大書報資料》J7“造型藝術”2013年01期全文轉載。

摘要:本文通過對一位藏族僧侶和一位漢族軍人在藏區攝影的再觀看,從文化和政治地標布達拉宮“之下”和“之外”的空間區隔,以及權力、利益和意識形態對神聖空間和政治空間的界定,具體分析具有不同族群身份和信仰狀態的人,在觀看同一對象時視覺表達的異同,從而理解所謂族群和信仰的邊界,是如何隨著時代的交替、社會的轉型、文化的變遷,處於一種不斷游移、彼此穿越的臨界狀態的。族群和信仰,在表述上似有較明顯的邊界。但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關於“我們”與“他們”的界定,卻可能在若干層面展開:種族的,國家的,族群的,階級的,宗派的,家族的……並且可能因為意識形態及利益訴求等方面的原因發生漂移和錯位。本文將影像學分析納入宗教、政治等意識形態框架,指出處理西藏問題的處理不僅僅是族群、宗教文化的問題,更不能忽略國家政治和社會分層的問題。

3.王建新:《南方民族薩滿教研究再議——從宗教學之功過談起》,《思想戰線》,2012年第3期。

摘要:南方民族中有無薩滿,薩滿教研究是否可行,是宗教學、民族學和人類學長期關注的重大課題。宗教學有把南方民族薩滿教類信仰民俗放在原始宗教范疇內研究的傳統,但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証實這種界定存在重大問題。我們有必要對宗教學原始宗教研究潮流進行反思,通過彝族、苗族和客家等南方民族群體的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實例的整理分析,証明南方民族薩滿教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肖海明:《皇帝的星斗崇拜之所——北京故宮欽安殿的初步考察》一文,入選香港道教學院與廣州道教協會編輯的《道教星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13年出版。

摘要:北京故宮紫禁城內中軸線上有一座明清皇帝祭拜真武大帝的欽安殿,因其內部還未對外開放。欽安殿內主神區域中央正龕的玄天上帝銅像鑄造於明代,真武戰神的特征十分明顯,與同時代的武當山金殿真武大帝像相比有明顯的差別,真武的武神特性已明顯退居次要地位,而古聖賢模樣的文神特性則居於主導地位。這表明明代真武政治宗教地位提升之后,適應其玄天上帝身份的需要,有意弱化真武武神特性,努力塑造帝王形象的趨勢。

5.魏樂平、陳海峰:《文化交融與歷史建構——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與裝飾藝術》,《裝飾》,2012年第5期。

摘要:教堂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也是教友寄托精神與維護歷史的聖殿。茨中天主教堂建筑與裝飾藝術融合了外來法國天主教與本土藏傳佛教文化,反映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歷史過程。中西方宗教、思想、美學觀念的結合,給天主教堂的形式、空間、功能帶來嶄新面貌,為現代教堂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翔實案例。本文通過研究表明,歷史建構與文化交融是雲南天主教建筑主要特征。

6.徐義強:《儀式,象征與宗教藝術遺產——紅河哈尼族叫魂儀式的人類學考察》,《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傳統的宗教儀式治療在哈尼族生活中仍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對雲南紅河哈尼族“所拉枯”叫魂儀式的調查描述和分析,可以發現哈尼族傳統靈魂觀疾病觀宗教儀式療法以及社會關系網絡之間緊密相關從醫學人類學的視角結合具體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關系網絡來詮釋治療儀式,可以幫助理解哈尼族傳統儀式治療在當代社會中如何發生作用的機理。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說,哈尼族的巫師是地方社會知識體系的講敘者見証者和無形口述遺產的活態傳承人巫師的叫魂儀式也是一種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和民族宗教藝術,值得學術界研究和重視。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隱性博物館數字化保存和呈現

鄧啟耀

論文

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第38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3日頭版頭條)

3000

 

2

族群與信仰邊界的漂移——20世紀20原70年代藏漢攝影家的藏區攝影

鄧啟耀

論文

《文藝研究》,2012年第10期

8000

《人大書報資料》J7“造型藝術”2013年01期全文轉載

3

南方民族薩滿教研究再議——從宗教學之功過談起

王建新

論文

《思想戰線》,2012年第3期。

12000

 

4

皇帝的星斗崇拜之所——北京故宮欽安殿的初步考察

肖海明

論文

入選香港道教學院與廣州道教協會編輯的《道教星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13年出版

6000

 

5

文化交融與歷史建構——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與裝飾藝術

魏樂平

陳海峰

論文

《裝飾》,2012年第5期

10000

 

6

儀式,象征與宗教藝術遺產——紅河哈尼族叫魂儀式的人類學考察

徐義強

論文

《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第5期

10000

 

7

民間權威與鄉村社會秩序——以周村糾紛解決為例

牛加明

牛奔玉

論文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7000

 

8

哈尼族治療儀式的醫學人類學解讀

徐義強

論文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總第207期)

9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