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環境-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26日18:0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擬通過基礎性理論探索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研究,獲取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中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基礎數據,從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環境-經濟-社會變化的現狀與評價、環境-經濟-社會巨系統耦合理論與實証研究、復合生態系統管理體制與一體化政策體系設計三個層面深入了解並分析獨特地理單元的發展變化,為三峽工程的可持續發揮效益以及三峽庫區后續移民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咨詢,最終推進解決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問題等提供智力支撐。

(一)課題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自2011年12月份立項以來,經過一年半的實施和研究,總體執行情況較為順利,基本按照項目預期的時間計劃和任務計劃有序推進,課題總體推進執行情況匯報如下:

1、宏觀數據資料的系統收集與整理

目前,總課題組已經完成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中涉及湖北的四個區縣、重慶主城及15個區縣自1992年以來的的所有宏觀數據收集,包括《重慶統計年鑒(1990-2012)》、《四川統計年鑒(1990-1998)》、《湖北統計年鑒(1992-2012)》、《中國環境統計年鑒(1995-2012)》、《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重慶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重慶市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重慶市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1997-2012)》,三峽庫區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LANDSAT TM遙感影像,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行政區矢量數據等基礎數據,以及庫區19個區縣歷年來的統計公報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在資料的收集工作基礎上進行了分類、整理和歸納,為各子課題開展各階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性數據保障。

2、實地調研與微觀數據獲取

課題組完成了《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綜合調查問卷》,由於調查的數量較為巨大,且計劃每年進行跟蹤調研和專項調研,調查經費嚴重不足,本項目的調查問卷部分費用已經協調落實,即通過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的中央財政支持地方共建項目經費支持,進行聯合調查。在2013年7-8月期間,一共有106位受過專業調研培訓的有關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師和部分高職高專學生深入三峽庫區典型區縣,對庫區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調研,已發問卷數為3000余份,另有2000份左右的生態文明意識問卷調查,課題組將在2013年9-12月期間,對這3000余份問卷進行系統整理、消化、統計、分析。

3、跟蹤調研基地及特色數據庫建設

項目組目前已經建立了包括奉節、萬州、開縣、雲陽等多個典型庫區移民和非移民的長期跟蹤調研基地。調研基地除了選擇移民和非移民社區外,項目組正積極開展在庫區建立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和典型企業中建立長期跟蹤調研基地。特色數據庫作為本項目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課題組高度重視這一領域的建設和研究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經基本建成“三峽庫區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三峽庫區區縣宏觀經濟數據庫”、“三峽庫區LANDSAT TM遙感影像”(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三峽庫區行政區矢量數據庫”、“三峽庫區區縣產業發展數據庫”等。這些特色數據庫將在后續的研究中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也同時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重要幫助。

4、階段性成果

項目總體執行情況如上述匯報外,在一年半的研究過程中也產出了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成果,部分成果也將陸續出爐。這些成果大致可以歸納為:

(1)1個博士點:本項目及其團隊成員作為核心支撐助推重慶工商大學申報成功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博士點人才培養項目,實現博士點零的突破,並於2013年實現博士生的招生﹔

(2)1份重要提案:本項目部分成果及成員作為《重慶市水污染防治對策研究》決策建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報送重慶市環保局、政協重慶市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九三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調閱,並得到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中共重慶市市委常委范照兵等領導的肯定和批示,並建議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

(3)出版2部專著:一年多來,課題組部分成員文傳浩、程莉、馬文斌等在本項目支持下於2013年7月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流域生態產業理論與實踐——以烏江為例》,文傳浩、馬文斌等於2013年7月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研究》。尤其是前者作為本項目研究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之一,對於后續的項目深入有較好的指導。

(4)出版1本全國通用教材:結合本項目的支持,項目負責人文傳浩教授與雲南大學王煥校教授、常學秀教授合作完成了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和經濟的交叉學科的全國本科生教材《環境與發展》第二版的修訂工作,並將於本年底由高教出版社重新修訂出版。

(5)基本建成系列(特色)數據庫: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經基本建成“三峽庫區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三峽庫區區縣宏觀經濟數據庫”、“三峽庫區LANDSAT TM遙感影像”(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三峽庫區行政區矢量數據庫”、“三峽庫區區縣產業發展數據庫”等。

(6)基本建成系列調研基地:目前已經建立了包括奉節、萬州、開縣、雲陽等多個典型庫區移民和非移民的長期跟蹤調研基地。

(7)《新華文摘》全文轉摘: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后項目組在《中國環境報》發表的署名文章《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需不斷深化》於2013年2月被《新華文摘》全文轉摘,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影響。

(8)10多篇學術論文:一年多來,各課題組通過總結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先后在《經濟問題探索》、《新華文摘》、《光明日報》等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達到預期階段性目標。

(9)人才培養:培養1名人文社科(交叉學科)的二級教授﹔培養1名重慶市產業經濟學“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團隊成員中培養晉升教授(研究員)1名﹔副教授4名﹔培養博士1名,碩士8名,新招收博士2名,碩士14名。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1: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演變及未來趨勢研究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的時間演變、空間分布演變的階段、特征和動力機制,根據庫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等發展變化及趨勢,全面分析把握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現狀的形成過程和人口綜合承載力分析及趨勢預測評判,並結合“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對人口容量的影響,進行人口時空分布的優化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針對研究內容,已完成了如下工作:

1、完成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完成重慶庫區“四普”、“五普”、“六普”和湖北庫區“六普”等人口普查數據資料的整理工作,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

3、完成了三峽庫區人口發展變化的問卷設計及預調研工作,2013年7-9月間在三峽庫區的萬州、長壽、涪陵、雲陽、奉節、開縣、忠縣、巫山、武隆等區縣進行問卷調查﹔

4、已根據三次人口普查數據庫,完成了《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時空演變特征及趨勢的研究報告》初稿的研究工作﹔

5、完成論文《三峽庫區人口時空演變的特征、誘因及趨勢》,尚在修改過程中。

子課題2: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土地利用格局與土地承載力研究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土地利用格局時空演變及規律分析、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土地利用強度測定及土地承載力研究、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土地利用格局演變對土地承載力的影響機制分析、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調控與優化策略研究等方面。

針對研究內容,已經開展了以下三方面研究工作:

1、基礎數據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收集或購買三峽庫區涉及到的26個區縣(含重慶主城的庫區)遙感數據、基礎地理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包括: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LANDSAT TM遙感影像﹔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行政區矢量數據等基礎地理數據﹔三峽庫區2000-2012年社會經濟數據。

對收集到的所有數據都要進行一系列的預處理。包括對各期遙感影像進行輻射校正、多波段融合、幾何精糾正、圖形鑲嵌等預處理,使其滿足人工解譯的需要﹔對DEM數據、行政區矢量數據進行空間匹配,坐標轉換等處理﹔對社會經濟數據進行矢量化、標准化等處理。

2、遙感影像解譯

在遙感影像預處理的基礎上,採用人工目視判讀與計算機自動解譯相結合的方式對各期遙感影像進行解譯,獲取各期的土地利用數據。具體分為重慶段與湖北段,其中重慶段22個區縣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已完成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湖北段4個區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已完成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

3、數據分析研究

(1)三峽庫區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利用三峽庫區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對庫區土地利用的數量、結構以及特征情況進行分析。在具體的特征分析中,主要對土地利用的多樣性、集中度、組合類型、區位指數以及利用程度進行了分析,以反映庫區土地利用的現狀。

(2)三峽庫區重點區縣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研究

選取萬州、雲陽、奉節和巫山四個區縣作為三峽庫區研究的重點區縣,並對其土地利用格局的現狀及時空演變規律進行分析。主要從土地利用的分布特點、數量變化、結構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3) 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生態風險評價研究

採用三峽庫區重慶段2010年TM遙感數據、社會經濟數據以及環境監測數據,採用PSR模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評價模型,對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生態風險進行評價。

(4) 三峽庫區重慶主城段土地利用格局研究

三峽庫區重慶主城段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特征研究,對土地利用動態度、土地利用程度等變化特征進行系統地分析﹔三峽庫區重慶主城段土地利用變化地形特征分異研究,對各土地利用類型在高程、坡度以及地形位不同地形因子中的分布變化進行分析﹔三峽庫區重慶主城段土地利用重心遷移研究,對各類土地利用垂直重心、坡度重心、平面空間重心及其遷移速率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全面闡述了土地利用重心的遷移過程。

(5) 三峽庫區重慶段耕地承載力時空特征研究

採用三峽庫區2007年與2010年遙感數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為基礎數據源。採用全覆蓋的20Km×20Km網格劃分空間樣地,運用地統計學方法對三峽庫區重慶段耕地承載力空間分布特征進行模擬與分析。

子課題3: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生態環境變遷與環境容量研究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基於3S技術分析對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生態環境時空演變進行基本過程及規律的總體分析,再根據制約影響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的關鍵生態環境制約因子(廢水、廢渣、SO2、面源污染等)深入分析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時空演變趨勢,結合庫區城鎮化動態趨勢及庫區主要產業現狀、產業發展趨勢評價分析庫區生態環境風險、環境承載力及其驅動機制,進而構建相關生態風險數據模型。

針對研究內容,本子課題組與子課題二聯合並協同展開相關研究工作,通過收集、購買三峽庫區涉及的湖北重慶區縣遙感數據、基礎地理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主要包括: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LANDSAT TM遙感影像﹔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行政區矢量數據等基礎地理數據﹔三峽庫區2000-2012年社會經濟數據。在遙感影像預處理的基礎上,獲取各期的生態環境演化數據,並結合基礎數據完成如下四方面工作。

1、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時空演變基本過程及規律的總體分析,並對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生態類型進行了初步分類。

2、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居(移)民生態文明意識調研研究。本項調查工作目前已經完全鋪開,問卷對象約2000份,並根據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形成的歷史過程,結合庫區人口年齡分段進行問卷調查。

3、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水污染成因及對策研究﹔本項工作主要結合“公共產品理論”,結合庫區點源和非點源水污染成因,分析了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對策措施。相關成果作為重慶市環保局、政協重慶市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員會和九三中央的重要提案建議提交,並得到有關領導肯定和批示。

4、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非點源污染及對策初步分析。

5、與子課題6聯合完成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初步分析報告。

子課題4: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產業時空演變以及生態產業鏈模型構建與實踐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一是從宏觀視角整體分析三峽庫區經濟(產業)發展歷程與趨勢﹔二是從工業園區產業發展中觀視角分析庫區產業發展變化﹔三是通過入戶問卷的微觀經濟角度分析移民與非移民家庭經濟演變過程、現狀及發展趨勢。

針對研究內容,已經完成如下工作:

(1) 收集整理了三峽庫區1992-2011年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初步建立三峽庫區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庫。

(2) 從經濟總量、收入水平、財政收入、投資、就業等維度對庫區總體經濟發展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形成文稿約3萬字。

(3) 完成了三峽庫區居民(含移民和非移民)經濟發展調查問卷,涵蓋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生產經營狀況等方面。

(4) 已經調研完成萬州、奉節、忠縣、石柱、豐都五個特色工業園區工業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目前正進行數據資料整理和分析。

(5) 已經完成對三峽庫區增殖漁業發展狀況調研,形成了三峽庫區增殖漁業發展分析報告,約1.5萬字。

(6)已經完成奉節移民生態工業園區調研分析報告與對策建議,約4萬字。

(7)與子課題6、7聯合完成三峽庫區一級支流烏江流域的生態產業調研報告和流域生態產業理論研究的專著一部(約30萬字)。

子課題5: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社會發展變化研究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梳理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歷程與現狀,以及對庫區社會和諧度進行評價,然后分析三峽庫區社會變遷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機制,探討發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三峽庫區的啟示和借鑒,進而探討三峽庫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提升社會和諧度的制度安排與政策選擇。

針對研究內容,已經完成如下工作:

(1) 完成了子課題部分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於2012年12月初完成了對三峽庫區的首次調研,完成了相關調研筆記。

(2) 在以往資料的基礎上,編制了《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環境發展概況綜合調查問卷》的社會調查問卷部分,並已與其他子課題一起在2013年7月開始進行問卷調研。

(3) 完成了3萬余字的《三峽庫區社會協調發展機制研究》子報告,對三峽庫區社會發展協調度進行了測評。

(4) 完成了一篇題為《三峽庫區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度研究——以重慶萬州為例》的學術論文,現正在修改中,將於2013年8月份投稿到相關期刊。

子課題6: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耦合機制研究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對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復合生態系統空間格局進行研究,分析復合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與動態演替,進而分析復合生態系統對社會生態服務功能、不同產業發展模式、資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其歷史變遷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健康度的影響與評價,最后分析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之間復雜多變的要素之間的交互、耦合機制。

本子課題的重點研究工作將集中在前面子課題1-5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大規模展開研究,就目前為止,本子課題主要開展了一些基礎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尤其是在理論研究和方法探索上。就目前為止,本子課題依然產出了一定質量的前期階段性成果。

1、完成了從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意識、生態環境五個子系統(或者也可稱為五位一體)的維度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的研究和分析,為下一步提出在三峽庫區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示范區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並與子課題5合作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完成了有關生態文明研究的專著1部。

2、本子課題牽頭,並與子課題4聯合完成《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耦合影響的初步研究》報告,5.5萬字。該報告在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方面的理論方法探索為本子課題目前正在開展的三峽庫區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耦合分析研究報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該項研究進展順利。

3、本子課題牽頭,並與子課題2聯合完成《三峽庫區縣域土地利用格局與經濟發展耦合機制研究——以奉節縣為例》調研報告,約5.5萬字。該報告為目前正在開展的庫區典型區縣和全覆蓋的土地利用格局與經濟發展耦合機制分析具有良好的探索價值。

4、基於ESDA與GIS的三峽庫區(重慶段)縣域經濟差異時空演變的耦合關聯分析研究報告,約1.5萬字。該成果主要利用ESDA與GIS技術,對重慶市區域內三峽庫區1998-2011年縣域人均GDP數據與三峽庫區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及其時空演變進行了分析。這一成果主要目的在於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以及3S技術等自然科學最新方法技術如何交叉融入區域經濟、區域社會、區域環境、區域人口等分析,為本項目在研究方法上做一定的創新性探索和實踐,也為本子課題下一步在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耦合機制研究方面提供了在方法上的有益探索。

子課題7: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復合生態系統管理體制及對策

該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利用流域生態、流域經濟、生態管理、環境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多學科理論、方法的交叉、融合,對復合生態系統管理基礎理論、方法進行研究。結合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管理體制的歷史沿革、現狀分析,探索復合生態系統管理體制架構與實現路徑,最后進行三峽庫區復合生態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軟件開發與實踐。

由於子課題的內容設置和階段性進展而言,本子課題不屬於項目中前期的重點研究內容,目前本子課題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

1、與子課題4、7聯合完成三峽庫區一級支流烏江流域的生態產業調研報告和流域生態產業理論研究的專著一部(約30萬字)。

2、課題組成員鐵燕博士等牽頭完成《流域環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報告一份,約8萬字。

3、作為主研人員完成了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對策建議。建議文本最后提交重慶市、九三中央和國務院,相關成果作為重慶市環保局、政協重慶市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員會和九三中央的重要提案建議得到包括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重慶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肯定和批示。

4、完成了三峽庫區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以及三峽庫區腹地萬州區建設戰略性環保新興產業的政府和政協提案和政策建議2份,並得到重慶市政府及重慶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萬州區政府的重視。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查研究情況

調查研究方面,本項目在前期研究過程中尤其注重三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一是注重在三峽庫區典型區縣、典型區域、典型社區和典型園區設立有代表性的長期跟蹤調研基地,為項目后期乃至結項后作為我國類似水電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研究的典型調研基地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二是比較注重通過調查過程中獲取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建立若干個專項或專業特色數據庫﹔三是比較注重通過大量典型的、系統的、綜合性和專項性結合的居民(移民與非移民)入戶調查工作,這項工作預計將一直延續到本項目結束,通過海量的、連續性的入戶調查,從微觀視角跟蹤分析庫區居民安穩致富的全過程。目前,調查研究方面獲得了如下三方面成果:

1、宏觀數據資料的系統收集與整理。1992年三峽工程確立上馬以來,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在行政和自然地理單元的歷史演變過程較為復雜,尤其是行政單元上從湖北省、四川省、重慶市演變為目前獨特的三峽庫區地理單元,這其中由於行政單元的調整和重新劃分,也為本項目研究在宏觀數據資料的收集增加了難度,諸多宏觀數據散落在原有的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的一些區縣資料中,而直轄市的扁平行政管理模式又與之前的省、地(市)、縣的管理模式差異,導致部分宏觀數據的收集又增加了難度。因此,項目啟動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項目組各子課題動員了大量的研究生和團隊成員,投入到各子課題的宏觀數據收集、歸類和整理工作中。目前,總課題組已經完成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中涉及湖北的四個區縣、重慶的15個區縣自1992年以來的的所有宏觀數據收集,包括《重慶統計年鑒(1990-2012)》、《四川統計年鑒(1990-1998)》、《湖北統計年鑒(1992-2012)》、《中國環境統計年鑒(1995-2012)》、《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1997-2012)》,三峽庫區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LANDSAT TM遙感影像,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行政區矢量數據等基礎數據,以及庫區19個區縣歷年來的統計公報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在資料的收集工作基礎上進行了分類、整理和歸納,為各子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性數據保障。

2、實地調研與微觀數據獲取。項目立項至今,總課題與各子課題組成員先后組織10余批次深入庫區的區縣政府、移民管理部門、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農業園區、企業等實地調研,實地調研的目的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課題組主要成員進一步熟悉、了解和認識三峽庫區地理單元的獨特性,獲取第一手的信息資料﹔二是有利於各子課題篩選和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調研對象、調研基地﹔三是通過實地入戶調研的方式,獲取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移民和非移民的微觀數據,並通過本項目將我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決策咨詢、學科建設、學位點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在2012年的實地調研、問卷設計、問卷的預調查基礎上,課題組於2013年完成《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綜合調查問卷》,問卷涉及五個領域,主要針對庫區移民和非移民兩大類的對比調查,包括庫區人口的入戶調查,庫區資源狀況調查,庫區環境變化尤其是庫區居民生態文明問卷調查,庫區移民與非移民的經濟變遷調查,庫區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調查等方面,共計50個大問題,每一個問題又涵蓋若干子問題。由於調查的數量較為巨大,且計劃每年進行跟蹤調研和專項調研,調查經費嚴重不足,本項目的調查問卷部分費用已經協調落實,即通過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的中央財政支持地方共建項目經費支持,進行聯合調查。在2013年7-8月期間,一共有106位受過專業調研培訓的有關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師和部分高職高專學生深入三峽庫區典型區縣,對庫區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調研,已發問卷數為3000余份,另外還設計了有關庫區居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的問卷調查,課題組將在2013年9-12月期間,對這3000余份問卷進行系統整理、消化、統計、分析。

3、跟蹤調研基地及特色數據庫建設。項目組經過實地調研和對三峽庫區移民社區的入戶調查,目前已經建立了包括奉節、萬州、開縣、雲陽等多個典型庫區移民和非移民的長期跟蹤調研基地。這些跟蹤調研基地既為項目開展系統和深入研究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也為我校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博士點建設提供幫助,同時也為解決我國其他水電庫區安穩致富問題提供借鑒參考。調研基地除了選擇移民和非移民社區外,項目組正積極開展在庫區建立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和典型企業中建立長期跟蹤調研基地。特色數據庫作為本項目研究成果形式之一,課題組高度重視這一領域的建設和研究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經基本建成“三峽庫區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三峽庫區區縣宏觀經濟數據庫”、“三峽庫區LANDSAT TM遙感影像”(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三峽庫區行政區矢量數據庫”、“三峽庫區區縣產業發展數據庫”等。這些特色數據庫將在后續的研究中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也同時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重要幫助。

(二)學術交流情況

項目旨在通過學術交流方式結合項目研究內容來提升團隊成員的學科、學術能力。由於經費所限,項目組在開展學術交流過程中比較注重“以我為主”的方式、以厲行節約的要求來展開學術交流。由於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中涉及部分敏感或保密數據資料,因此總課題組嚴格控制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包括與一些NGO組織的合作都較為謹慎。

一年半來,項目組在開展項目研究過程中,比較注重學術交流工作。學術交流方面本項目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和形式。一是高度重視項目組內部的學術交流。項目組形成了制度性管理模式,基本上按照每個月組織1次項目內部的學術交流,交流內容主要包括子課題的進展匯報、子課題負責人或主要成員定期做相關專題的學術沙龍、學術講座,課題組成員做與學術有關的方法、進展等報告,比如子課題中的彭國川博士多次為課題組成員和校內外有興趣的青年博士教師做有關決策建議撰寫的注意事項等等。二是比較注重課題組與三峽庫區有關主管部門政府公務員和專家型領導之間的學術交流。項目組負責人及部分成員多次拜訪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各級領導和專家,也多次與重慶市移民局的局領導、各處室領導之間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交流移民安穩致富諸多問題,也多次深入庫區區縣移民管理部門進行學術性與實踐性的交流,同時也定期和不定期邀請這些部門的專家型領導為課題組做相關報告,或與課題組一道為我校“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穩致富”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點的博士生等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三是積極組織項目組成員參加與本項目緊密相關的高水平學術會議。四是由項目組發起組織召開水電庫區安穩致富的高端論壇。

參加的部分學術會議、學術研討、學術交流的情況如下:

2011年11月26日,文傳浩教授參加首屆中國水利旅游發展論壇暨第八屆中國生態旅游發展論壇,論壇由九三中央、廣西德保縣人民政府、中國生態旅游專委會主辦,會議在廣西德保舉行,本屆論壇以“發展水利生態旅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圍繞中國全面推動生態旅游戰略、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水利與生態旅游、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濕地水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五個方面的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和學術交流。會議提交論文1篇。

2011年12月9日,文傳浩教授、彭國川博士、吳華安博士、楊文舉教授等8人,參加由重慶市社科聯、重慶三峽學院主辦,三峽學院學院科協、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經濟與管理學院承辦“2011構建和諧三峽論壇”在重慶三峽學院舉辦,做大會主題發言報告,並提交論文2篇。

2011年12月10日,文傳浩教授、周啟剛副教授、駱東奇教授等8人參加重慶市生態學學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承辦,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協辦的“綠色三峽、生態重慶學術研討會暨2011重慶生態學會學術年會”,會議主題:綠色三峽 生態重慶,項目組提交論文3篇。

2012年5月24-25日,文傳浩教授、張桂君博士、楊文舉教授等參加教育部社科司、西南財經大學主辦,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承辦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金融發展論壇暨2012年度教育部(經濟類)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聯誼會”。本次會議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辦,邀請了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在內的24個教育部(經濟類)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主要負責人及相關學者,共計100多位嘉賓出席。課題組提交會議論文1篇。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文傳浩教授、吳華安博士等,參加由教育部主辦、西北大學、貴州大學承辦的 中國西部發展論壇 暨《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12》新聞發布會,提交會議論文2篇。

2012年8月11-12日,吳華安博士、楊繼瑞教授、黃瀟博士、陳新力教授等參加中國區域經濟學會、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省委政研室主辦的“后發趕超與轉型發展”全國區域經濟學年會學術研討會,會議提交論文1篇。

2012年11月19日,文傳浩教授參加重慶市市委宣傳部組織的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座談會,來自重慶市委黨校、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單位的20位專家學者踴躍發言,文傳浩教授作為重點專家做關於“深入學習十八大報告精神,推進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生態文明戰略示范區”的主題發言。

2012年12月1日,文傳浩教授參加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第二屆(珠海)年會的第四分會“生態文明與生態旅游”,分會場將由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中央原常務副主席陳抗甫同志和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原副部長翟浩輝同志主持,就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的關系以及理論、實踐等相關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提交論文一篇。

2012年12月7日,文傳浩教授等參加重慶三峽學院主辦的“和諧三峽”論壇,來自中國科學院、重慶社科院等單位圍繞三峽移民研究、三峽庫區經濟發展研究和三峽庫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研究三個方面作了學術交流。

2012年12月14日,文傳浩教授、吳華安博士等3人參加由國家發改委資環司、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環境保護部科技司、科技部社發司、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農業部科技司特別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主辦的全國“中國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論壇2012”。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作為特邀頒獎嘉賓參加重慶市 “穩中求進•創新金融” 2012第四屆“金鑰匙獎”電視盛典暨重慶金融高峰論壇。

2012年12月23日,文傳浩教授特邀參加由重慶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重慶工商大學主辦的重慶市人口學會2012年年會,並做大會主旨發言,提交論文一篇。

2013年5月13日∼15日,文傳浩教授、廖元和研究員、李穎慧博士參加全國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第四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長江委主任劉雅鳴等領導分別代表有關方面在開幕式上致辭。國務院三建委辦公室原主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委員郭樹言,國務院三建委辦公室原主任、全國人大環資委原副主任委員蒲海清,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羅清泉,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原總經理陸佑楣院士,等出席開幕式。項目組文傳浩教授首次當選為該學會理事,廖元和研究員再次當選為該學會理事。

2013年8月1日,文傳浩教授、鐵燕博士、吳華安博士等參加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在雲南省昆明市雲安會都酒店舉辦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分會場(1)環境管理戰略轉型與科技創新暨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

項目組擬於2013年度主辦的學術會議:

項目組依托重大招標項目,自去年年底以來一直積極籌備發起召開首屆中國•重慶“水電庫區安穩致富與可持續發展高端論壇”,該論壇旨在推進我國乃至世界水電庫區的安穩致富的高端學術平台,為大型水電庫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會議通知見http://ctbu-app.ctbu.edu.cn/ctbuoa/info/infoShowAction.do?method=getInformation&id=53d34ec13d3f61a1013dcec7aa2d1511)。

會議目的:為了深入研究流域生態與流域經濟的重點、難點和前沿問題,促進流域管理者、經營者與學術界之間的直接對話和交流,結合三峽庫區后續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新體制,由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和重慶工商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建設基地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攜手承辦的首屆中國•重慶“水電庫區安穩致富與可持續高端論壇”,初步定於2013年12月在重慶舉行.

會議背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 “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和美麗中國的建設構想,使流域經濟發展與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熱點議題。國務院出台的《三峽工程后續規劃》中強調以保護三峽水庫水質、維護庫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展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以實現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確保三峽工程長期穩定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的全面持續發揮。

在水電庫區堅持走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著力構建長效機制,提升庫區環境承載、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勞動就業和減災防災保障能力,使庫區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流域經濟、流域生態和地方政府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有鑒於此,由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和重慶工商大學聯合發起,將從2013年起,圍繞我國乃至世界大型水電庫區安穩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或國際性大型水電庫區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端論壇。會議每年還將邀請國家水利部、環保部、科技部、教育部、長江委、三峽辦等有關部委領導參會。

2013年度論壇將以“水電庫區安穩致富:流域生態、流域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著力搭建流域管理者、經營者與學術研究之間的橋梁,為流域經濟與流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的交流平台。

會議主題包含如下主題:

議題一:流域生態、流域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重要理論研究

議題二:流域管理與生態建設機制體制研究

議題三:水電庫區流域經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研究

議題四:水電庫區生態環境約束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該會議通知已於2013年3月發出,目前正在征集論文當中,會議規模擬控制在50人左右,約10萬元的會議經費主要由重慶工商大學學科建設經費和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博士點項目支持,項目組適當補貼。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以本項目及部分成果為重要支撐,幫助重慶工商大學獲得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博士點授權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是2011年到2012年期間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的決定部署開展的,即安排少數確屬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但尚無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碩士學位授權高等學校,在一定時期(5年)和限定的學科范圍內招收培養博士生,並按項目主要支撐學科授予學位。這是我國學位授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標志著從按單位授權改為按項目授權,從可以不斷增列學科點的全面授權改為隻按指定項目、指定學科授權,從長期授權改為有限時間內授權。

重慶工商大學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結合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穩致富這一國家特殊需求,以本項目“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環境-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研究”及其團隊力量為核心支撐,在國務院三峽辦和重慶市政府的直接指導下,本項目組首席專家和70%以上的團隊成員全力以赴科學論証和積極申報,最后於2012年12月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功審批(學位2012【40】號)。本次共接受了59個部門和機構論証推薦的人才培養項目,申請項目總數188個,涉及高校141所,最后獲得審批的共30所高校,為川渝地區唯一一個項目,也是重慶地區上報的7個項目、四個高校中唯一一個成功獲批項目。

特殊需求博士點項目的獲批看似不像代表性或學術性的直接成果,但對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成果形式上看也是具有較好意義的創新和實踐。一是,以本項目為重要支撐,推動作為地方高校的重慶工商大學獲得了博士點的重大突破。這是幾代工商人的“夢想”,通過一個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一個地方高校的“轉型升位”和跨越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尤其是三峽庫區安穩致富的服務能力。該人才培養項目已於2013年5月實現首批博士生的招生。二是,本項目與學校的學科建設、學位點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結合,這本身已經超出了項目本身的專著、論文等一般性學術成果產出的意義和邊界,對於今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三是,本項目通過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有效的推進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對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實踐的貢獻。我們也將在今后的研究中盡可能與上述方面深度融合和結合,推進項目與高校的發展,項目與人才培養,項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2、《流域生態產業理論與實踐———以烏江為例》,文傳浩、程莉、馬文斌等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7月

本書以國內第一部從流域的視角,以生態學、產業生態學、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理論為基礎,系統運用生態產業相關理論和方法,利用流域經濟學和流域生態學等新興學科的交叉優勢,以三峽庫區一級支流烏江流域為實証研究對象,首先對烏江流域自然生態系統與產業發展歷程、產業體系構建與發展模式選擇進行了深入研究,而后在對比分析烏江流域三個典型產業集聚區生態產業體系構建、發展模式選擇、政策保障與措施選擇的基礎上,對烏江流域的生態產業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與展望。本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系統闡述與重點探討相結合,可供應用經濟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等學科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科研人員參考。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陳棟生先生認為:“該書兼顧前沿性和應用性,對國際國內的前沿理論進行了全新的梳理和反思,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理論上有深度,對解決現實流域經濟問題有借鑒作用。該書所體現的新的分析框架與學科交叉研究亮點是其最大的特色,下述幾點尤其值得肯定。一是,突出流域生態產業研究的系統性,重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使用,科學吸收了生態學、產業生態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二是,該書把生態理論、資源開發與以烏江流域為例証的流域經濟發展融入為一個研究整體,這在學術界還很鮮見。三是,以構建生態產業的流域治理研究把握了時代前沿。”

3、《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研究》,文傳浩、馬文斌等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7月

內容簡介:西部民族地區既是我國經濟落后的地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該地區自然資源富集,蘊藏著豐富的煤、鋁、磷、錳等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特色鮮明,但是多年來的開發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現狀,西部民族地區依然是我國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之一。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既能使地區經濟快速地發展,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書借鑒生態系統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產業生態學理論和生態產業相關理論,對西部民族地區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展開分析。通過對西部民族地區的生態自然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在准確把握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背景、獨特自然生態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框架,闡釋了西部民族地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性,並且對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的構建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措施與建議。

本書是本項目研究中的部分階段性成果之一。部分內容曾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項目首席專家還就本書的主要思想為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中心組全體干部學習中做專題講座。理論研究成果被《中國環境報》作為重要專家進行專訪。

4、作為本項目的部分成果之一,項目首席專家文傳浩教授等學者代表九三重慶市委主筆完成《重慶市水污染防治對策研究》成果得到重慶市環保局、政協重慶市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員會、九三中央的肯定,成果摘要報送國務院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

主要內容:近年來,國家和重慶市投入大量資金加強了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方面,水污染防治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經濟社會變革迅速,生態環境的新壓力不斷出現,防治的形勢變化快,潛在的威脅增多、增大﹔另一方面,在治理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涉及體制、機制障礙的深層次問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尋求解決的有效途徑和辦法,不僅對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十分迫切,而且對整個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也十分迫切。

在九三市委的領導和組織下,項目組制定了詳細的研究工作方案,先后考察了三峽庫區奉節、萬州、長壽等區縣水污染防治情況,走訪了環保、發展改革、農業、科技等市級部門,召開多次座談會、論証會,完成了課題研究任務,形成了“1+4”(即一項總報告加四項專題研究報告)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轉化為市政協四屆一次全委會議集體提案、大會發言及有關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促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協大會發言得到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統戰部長范照兵部長批示。同時,本課題還納入了九三學社中央《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對策研究》,在九三學社中央的指導下,協同社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級組織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共同開展研究,有關成果轉化為九三學社中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的《關於盡快啟動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重大工程》“直通車”建議中,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總理的批示。

溫家寶同志對九三學社中央《關於實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重大工程的建議》的批示:“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關系整個長江上游流域的經濟發展、生態安全和人民生活,關系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和管理。九三的建議請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並提出意見。

時任重慶市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范照兵同志對九三學社重慶市委《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發言的批示:“重慶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應予重視並切實治理。請環保局、市農委研究。”

5、《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需不斷深化》,文傳浩、鐵燕,中國環境報,2012-11-14。《新華文摘》,2013年2月第3期全文轉摘。

主要內容:本文作為探索三峽庫區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區的理論研究成果,經過近年來的研究,提出了自十七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諸多理論問題和實踐領域誤區,試圖厘清生態文明與歷史上的諸多文明之間內涵外延的差異,厘清生態文明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厘清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中諸多不協調因素。

研究成果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辯証關系和生態哲學理論的新突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創新,是我黨深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的更高要求。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至今,一些地方生態文明從理論研究到建設實踐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探討。首先是如何正確理解生態文明內涵?其次,論文指出,在理論和實踐領域,對生態文明內涵的認識還存在兩個誤區: 一種誤區是將生態文明內涵僅僅停留在生態層面上。另一種誤區是將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作為對立矛盾的文明來理解。第三,論文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內容還存在四個方向上的誤區,並需要調整和深化:一是把生態建設等同於生態文明建設。二是把生態創建等同於生態文明建設。三是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的問題。四是過於注重生態產業文明建設而忽略生態管理文明。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更優於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在於中國各級政府管理的高效性、政策執行的堅決性等管理體制的特色優勢。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涵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基本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等。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不同於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建設內容,也不同於黨以往提出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更具有系統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出民族、國家、階級的一種人類高度文明形態。

該成果發表以來,被國內同行學者多次引用,並被新華文摘全文轉摘,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6、《三峽庫區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報告》,周啟剛等,約3.5萬字

主要內容:應用2010年遙感影像數據,開展了三峽庫區全區26個區縣遙感數據的幾何精糾正、影像拼接、鑲嵌、人工解譯以及數據分析工作等。報告主要針對2010的土地利用數據,分別從庫區土地利用總體現狀、數量結構以及空間格局特征,並選取土地利用多樣化、組合類型、區位指數、利用程度、斑塊數、斑塊密度、景觀形狀指數以及聚集度指數等指標對庫區土地利用進行分析。

通過對庫區2010年土地利用情況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的特點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利用結構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從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結果可以表明,該地區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情況較為合理,但是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耕地和林地的用地面積所佔的比重比較大,這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是分不開的。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建設用地結構分布不盡合理,經濟效益較較低,閑置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2)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問題日益突出。三峽庫區涉及一個特大城市,人口分布密集,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600人。耕地面積22554.3 km2,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低於全國人均佔有量。加之三峽庫區屬於生態脆弱區,許多沿江地區的耕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人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銳。(3)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優良耕地逐漸減少。盡管現在人地矛盾突出,但是由於庫區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政府實行無償無期限的用地制度,土地利用效率比較低,征地而不用地或者是不批准就使用等違法、違規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就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7、《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影響研究》調研報告,文傳浩、周婕,約5.5萬字。

三峽庫區水環境能否可持續發展,與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緊密相關,但同時也和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質量等緊密相關。項目組在關注三峽庫區的同時,抽出部分研究力量和時間對長江上游四省區市的重慶、四川、貴州、雲南1990-2011期間的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進行了耦合分析,這對於“跳出三峽治三峽”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較好的創新。

主要內容:近年來,長江上游地區在河流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惡化加劇,給自然環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隨著今后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該地區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生態與環境形勢。因此,充分揭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深入探討合理保護生態環境,對未來環境保護提供合理的建議,具有重要的意。首先,調研報告對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現有研究進行回顧,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外部性理論為理論基礎,分析探討經濟增長影響環境質量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並研究對外開放對環境質量的正負效應影響。其次,以長江上游地區為研究對象,對經濟增長現狀和環境質量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結合這些理論知識和收集到的數據,運用各種統計分析方法和計量分析方法檢驗了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效應可以分解為三種效應,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第二,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長江上游地區而言,在1990-2011樣本期間內,工業廢水與人均GDP呈現微弱的正U型曲線,工業廢氣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與人均GDP呈現微弱的倒U型曲線,且都是處於左半部分。第三,面板數據研究表明,長江上游地區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關系呈現出正U型曲線關系。長江上游地區工業廢氣,廢固排放量與人均GDP關系呈現出正U型曲線關系。對外開放對環境質量存在一定負向的影響效應。針對長江上游地區特點,得出長江上游地區在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的過程中,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2)加強水環境監測,健全流域水污染改善機制。(3)降低能耗,嚴格控制廢氣污染物的排放。(4)改善貿易結構。(5)構建長江上游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機制。

8、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3S特色空間信息數據庫集成

通過各種途徑與方法收集三峽庫區的遙感影像數據、DEM數據,並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根據國家及相關行業技術規程、規范,制定三峽庫區各類數據庫標准,對三峽庫區數據庫進行建設,其中各類數據庫坐標體系與高程體系統一,便於多種數據的綜合查詢與疊加分析。數據庫成果主要包括:(1)遙感影像數據庫。對收集到的遙感影像數據進行數據、坐標配准,採用ARCGIS軟件,生成遙感影像數據庫。數據庫內容包括: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的三峽庫區LandSAT TM遙感影像圖,數據庫坐標採用西安80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准。(2)三峽庫區DEM數據庫。對獲取的三峽庫區1:10萬DEM數據進行入庫,數據庫坐標與高程體系和遙感數據庫統一,三峽庫區DEM數據庫的建設,將其與遙感影像疊加分析,可直觀得到三峽庫區的地形特征,有利於對土地利用現狀的分析。(3)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對解譯的土地利用矢量數據,通過交互檢查、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驗証,使得矢量數據准確度達到95%以上。根據國家及相關行業技術規程,參考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標准,建立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數據庫內容主要為: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的三峽庫區(重慶段和湖北段)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9、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

通過購買和查閱重慶市和湖北省歷年的人口普查年鑒、人口抽樣調查年鑒、三峽庫區各區縣統計年鑒等數據資料,結合課題組自行開展的問卷調查等工作,獲得三峽庫區人口信息的時間序列基礎數據。在此基礎上,將人口時間序列數據空間化,使其與三峽庫區行政區適量數據相匹配,使得與遙感庫、DEM數據庫以及土地利用數據庫統一,參考相關規程和技術規范建立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該特色數據庫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

(1)查詢與模擬演示三峽庫區總量人口的變遷歷程。該模塊主要解決了三峽庫區人口數量、年齡、性別、婚姻、本地與外地、居住等信息在不同時點的狀態,通過該數據庫實現了對三峽庫區各階段人口數據的適時查詢、動態分析與模擬演示等。

(2)查詢和模擬演示三峽庫區總量人口分布的空間變化。該模塊主要解決了三峽庫區人口在庫首-庫腹-庫尾的分布狀態、在城鄉之間的分布狀態、在各區縣的分布狀態,通過該數據庫實現了對三峽庫區人口空間分布的適時查詢、狀態分析與模擬演示等。

(3)跟蹤查詢與量化分析三峽庫區個體人口的時空變化。該模塊通過跟蹤三峽庫區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點的(普查信息或抽樣調查信息)狀態來反映三峽工程建設的影響,為跟蹤查詢和深度量化分析三峽庫區中的一些特殊(個體)群體提供原始數據源。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時空演變特色數據庫

吳華安、楊雲彥等

數據庫

——

——

——

2.          

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3S特色空間信息數據庫

周啟剛等

數據庫

——

——

——

3.          

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長期跟蹤調研基地(點)

文傳浩、王崇舉、廖元和等

研究基地

——

已建6個,在建10余個

——

4.          

“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

重慶工商大學

博士點

2012.12

——

2013年已實現博士招生2名

5.          

國家社科基金:社科理論界“走轉改”的助推器

文傳浩等

記者採訪

光明日報,2012年08月29日

1500字

國內多家網站轉摘

6.          

流域生態產業理論與實踐——以烏江為例

文傳浩、程莉、馬文斌等

專著

科學出版社,2013.07

30萬字

部分內容被引用7人次

7.          

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研究

文傳浩、馬文斌、左金隆等

專著

科學出版社,2013.07

32萬字

部分內容被引用10人次,被國內部分網站轉摘

8.          

.環境與發展(第二版),

王煥校、常學秀、文傳浩主編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預計)

30萬字

第一版被國內多家高校採用

9.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

部分參與

提案報告

政協重慶市委員會2013年全體會議

2000字

市政協採用

10.      

關於支持推進建設(三峽庫區)萬州打造國家級“戰略性環保新興產業”城市的建議

文傳浩

提案

政協重慶市委員會2013年全體會議

2000字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採用

11.      

關於加快推進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建議

文傳浩

提案

政協重慶市委員會2013年全體會議

2000字

重慶市環保局擬採用

12.      

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調研報告

主要執筆人之一

調研報告

九三中央,2012.12

2萬字

溫家寶批示

13.      

重慶市水污染防治對策研究

第一主筆人

調研報告

中共重慶市委統戰部,2013.4

5.7萬字

中共重慶市委採用,市委常委批示

14.     1

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人口時空演變特征及趨勢的研究報告

楊雲彥,吳華安等

文本報告

課題組2013.6

25000字

——

15.     2

三峽庫區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報告

周啟剛等

文本報告

課題組2013.6

30000字

——

16.     3

三峽庫區社會協調發展機制研究

馬文斌,曹軍輝

文本報告

課題組2013.6

30000字

——

17.      

三峽庫區奉節段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耦合研究報告

文傳浩,楊朝娟

研究報告

課題組2013.5

5.5萬字

——

18.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影響研究報告

文傳浩,周婕

研究報告

課題組2013.5

5.5萬字

——

19.      

重慶區域物流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分析

文傳浩,瞿鵬飛

研究報告

課題組2013.6

4.5萬字

——

20.      

三峽庫區奉節移民生態工業園規劃建設研究

文傳浩,李聲平

研究報告

課題組2013.6

5.0萬字

部分觀點奉節縣經信委採納

21.     4

三峽庫區增殖漁業發展狀況

彭國川等

文本報告

課題組2013.6

15000字

重慶市發展研究中心,2013.2

22.     5

三峽庫區經濟發展歷史變遷

彭國川等

文本報告

課題組2013.6

20000字

——

23.     6

三峽庫區2000-2010年土地利用解譯數據庫

周啟剛

矢量數據

課題組2013.6

——

——

24.     7

三峽庫區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度研究——以重慶萬州為例

馬文斌,譚靜

期刊論文

在投

6000字

——

25.     8

三峽庫區人口時空演變的特征、誘因及趨勢

吳華安

期刊論文

在投

7000字

——

26.      

基於PSR模型的三峽庫區土地利用生態風險評價(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張曉媛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2013.10

8000字

——

27.      

基於綜合模糊評價的三峽庫區屏障帶土地利用生態風險評價(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張曉媛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2013.12

7200字

——

28.      

基於RS與GIS三峽庫區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王福海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

2013.10

5000字

——

29.      

重慶山地都市區1985-2010年土地利用重心遷移研究(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陳丹、陳倩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2013.10

6688字

——

30.      

重慶山地都市區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異研究(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陳丹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2013.12

8000字

——

31.      

重慶山地都市區1985-2010年土地利用變化地形特征分異研究(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陳丹,何昌華,

劉琳琳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2013.10

8000字

——

32.      

重慶山地城市區1985-2010年土地利用變化特征研究(已錄用待發)

周啟剛,陳倩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研究2013.10

6000字

——

33.      

基於地統計學的三峽庫區重慶段耕地承載力時空特征研究(已投稿)

周啟剛,張曉媛

期刊論文

中國土地科學

7400字

——

34.      

基於Landsat TM的重慶都市區地表熱環境時空變化研究(已投稿)

周啟剛,王福海

期刊論文

國土資源遙感

8600字

——

35.     18

基於ESDA-GIS的獨特地理單元經濟空間分異研究——以重慶三峽庫區為例

楊霏,文傳浩

期刊論文

在投

6500字

——

36.     19

移民分類研究

張毅,文傳浩,孫興華

期刊論文

在投

8000字

——

37.      

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需不斷深化

文傳浩,鐵燕

論文

中國環境報2012.11.14

4000字

新華文摘,2013年2月全文轉摘﹔獲得全國首屆生態文明理論優勝獎

38.      

基於誤差修正模型的金融支持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來自重慶1993-2010年的証據

周婕,文傳浩

期刊論文

經濟問題探索(CSSCI),2013.4

10000字

——

39.      

也談社科研究的“走轉改”

文傳浩;夏宇

期刊論文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6

3500字

——

40.      

產業結構轉變與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基於重慶市的實証研究

程莉;劉志文

期刊論文

管理現代化

2013.7

6000字

——

41.      

重慶市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馬文斌;李建強;譚靜

期刊論文

安徽農業科學,2013,5

6000字

——

42.      

三峽庫區水污染問題的再認識

李穎慧,文傳浩,吳華安

會議論文

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第四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2013.5

11000字

——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