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26日12:0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研究的總體進展情況順利。自2011年12月舉辦項目開題答辯會后,本課題在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的帶領下,召開多次課題小組討論會,依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完善課題研究計劃,調整課題研究框架和研究隊伍的構成和分工,擬定了研究工作的基本步驟和研究計劃時間表。子課題小組也根據各自的研究領域制定了研究計劃,進行資料搜集。

至今為止,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工作內容為:搜集、整理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舉辦課題討論會、啟動田野考察,進行研究方法和案例成果交流﹔制訂個案調查研究計劃﹔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

1. 搜集、整理和研讀相關文獻資料

根據課題的總體研究框架,課題研究人員從理論、史料、作品、現有研究成果幾個方面進行了資料搜集,並在課題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的組織下,進行了資料的整理和研讀。目前課題組搜集的文獻資料包括:中國歷代民族政策、中國現當代民族文學研究作品、中國多民族口頭傳統、國外后殖民文學理論、世界多民族國家的文學比較研究等。

從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課題組共組織了三階段的22次重要資料研讀討論會。分為九個專題:民族政策、民族識別、民族表述理論、“民族”和“國家”、“民族”和“天下”等。通過一系列的研讀討論,本課題組成員在總體上基本把握了中國多民族共存的歷史與現狀,進一步明確了本課題研究的當代語境、基本目標和理論關懷,有效地提升了團隊的學術研究能力。

2. 開展課題討論會,進行課題研究方法和案例成果交流

自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一共組織了六次專題討論會和成果交流會,討論了課題的研究方法,交流了部分研究成員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具體如下:

2012年4月6日,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與子課題負責人鐘進文教授、湯曉青研究員及課題組成員楊柳副教授等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主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生活”討論會。

2012年10月18日至21日,在於新疆喀什師院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上,課題組徐新建、湯曉青、姑麗娜爾、梁昭、羅安平、付海鴻、王立杰、朱麗曉等進行了課題階段性成果的交流。

2012年11月17日,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與子課題負責人姑麗娜爾教授、羅慶春教授和梁昭副教授等在成都主辦第二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生活”專題討論會。

2013年2月,本課題組主辦成都地區“多民族文學家新春聯誼會”,邀請成都地區的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苗族、漢族的作家、評論家展開座談和對話,討論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議題。

2013年5月17-18日,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在地的阿壩師專組織《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的課題工作會,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湯曉青研究員主持會議,子課題負責人梁昭以及課題組成員付海鴻、馬衛華等進行了專題發言和調研總結。

此外,課題組先后組織國內外著名學者及課題成員就“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話題做學術演講和交流,其中的講者包括張炯、關紀新、湯曉青、葉舒憲、彭兆榮、(新西蘭)王一燕、(捷克)高力克、(法)賀霆、(日)楊小平、(香港)王苑媛等。

3. 擬定個案調研計劃

2013年3月-6月,在前期資料閱讀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根據分工情況,擬定了各自的調研計劃,並經修改后形成定稿。這些調研計劃包括如:子課題負責人梁昭的《英美多族群文學研究調研計劃》、課題組成員郭明軍的《中國多民族文學史重建調研計劃》、吳正彪的《苗族“亞魯王”調研計劃》、李國太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理論調研計劃》、史芸芸的《中國多民族文學政策調研計劃》等。

4. 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

至今為止,本課題已推出《中外文化與文論》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專輯1部,發表階段性研究論文數十篇。(后詳)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項目開題啟動以來,各子課題開展順利。其中的突出進展如下:

子課題《多民族國家的文學教育》

課題組成員付海鴻、張穎、朱麗曉等廣泛搜集與消化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成果,赴北京、新疆、貴州等地實地調研,搜集了大量檔案資料,完成了系列專家訪談與大量問卷調查等。採訪單位包括國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西南民族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喀什師院、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學院及凱裡學院等﹔訪談對象包括梁庭望、關紀新、麥麥提吐爾遜•吐爾迪、付安輝等。目前已完成訪談資料的部分整理並對寫作框架作了調整,發表相關文章三篇。

子課題《英美多族群文學的考察》

子課題負責人梁昭,2012-2013年先后赴美國杜克大學等機構搜集和研究歐美國家有關多族群文學的成果和資料,初步形成研究和寫作提綱,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1篇。

子課題《重建多民族國家的文學歷史》

本課題組成員針對國內外學術界對多民族國家文學史的書寫及討論廣泛收集資料,梳理學術問題,並舉行了多次專題研討活動,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調研大綱和寫作計劃。

子課題《開掘多民族文論的話語體系》

課題組成員楊柳副教授從古代的分期案例入手,以多民族交匯時期的北朝文論為例,已完成了相關的資料搜集和梳理工作。新加入的博士生李國太就當代多民族文論話語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並在學術會議上發表相關論文1篇,形成了進一步的調研報告。

子課題《展望多民族文學對國家認同的價值和意義》

本子課題開始以“國旗”、“國歌”等為例,啟動對實踐中的文學認同進行分析和調研,目前已制定出多點式的調研計劃,擬近期實施。

子課題《描述多元共生的文學世界》

課題組成員羅慶春、卓瑪教授等已分別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同時與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母語作家及非母語少數民族族作家進行聯系,得到作家們積極的支持和配合。

2013年7月24日,卓瑪教授受邀參加由青海民族出版社《章恰爾》編輯部在青海西寧舉辦的“首屆藏族女性文學研討會”,提交了相關論文,並在會議上作重點發言,題目是《敘述的能指和所指——試論當代藏族母語小說的隱在意義世界》。《章恰爾》編輯部擬將此次論文翻成藏文給予發表。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自項目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分別到北京、內蒙、新疆、湖南和貴州、四川、等地的學術機構和民族村寨調研,收集相關資料、訪問民族文學研究者和基層民眾。課題組成員通過單獨或成隊的方式,對多個田野點進行了不同時間、期限的的調研考察。

同時,基於具體的子課題內容,課題組成員先后在貴州、四川、雲南等多民族聚居省份開辟了田野點。主要調研人員20人次,共建立主要田野點8處,計劃調研的時間半年、1年、2年不等,並同時獲得了照片、錄音、錄像等多種原始資料,有的已經建立起田野資料數據庫。

調研1——中國的多民族文學教育:

基於本項目提出的“整體文學觀”,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包括“學校教育”和“鄉土教育”兩個部分,分別以民族文學教育與研究專家學者訪談和“中國高校多民族文學教育現狀”問卷調查兩種方法為主要的調研方法。

現已完成的有六位學者的訪談,即中央民族大學梁庭望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主編湯曉青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教授、暨南大學姚新勇教授、喀什師范學院教師麥麥提吐爾遜•吐爾迪、凱裡學院傅安輝教授,訪談錄音時長473分鐘,整理文字資料六萬余字。完成的問卷調查主要發放區域涉及北京、東北的吉林、西南的貴州與四川、西北的新疆與西藏。涉及的高校主要為: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師范院校喀什師范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綜合院校凱裡學院、西藏大學﹔其他院校吉林財經大學。發放問卷共計750份,回收有效問卷計678份。並在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區的從江縣與榕江縣為田野點進行侗族大歌傳承情況調查。

調研2——中國多民族文學的認知與表述:

本調研從多民族文化的身體表述角度出發,以中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多次的田野調查工作,輔之以訪談專家學者、歷屆運動會的主辦單位活動參辦人、競賽和表演項目參加人,歷時兩年多,收集文獻資料數千萬字,錄音錄像數百小時。跨學科、跨文化、長時段的視野進入研究是本課題的特色,除了全程參與“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籌辦、舉辦和后續工作,訪談國內外眾多的專家學者、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以及四川/內蒙古/貴州地方政府歷屆運動會的主辦單位活動參辦人、競賽和表演項目參加人。

本研究已完成的田野考察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1)“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九運會”)參與式觀察(2011年08月—10月)

(2)北京中央政府主管部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家學者訪談(2012年10月)

(3)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貴州省雷山縣南猛村鼓藏節苗族蘆笙考察(2012年10月—12月)

調研3——苗族古歌調查:

自2011年8月共進行了10次田野調查(東部方言6次,中部方言3次、西部方言1次),范圍涉及苗族婚禮、祀雷、還儺願、吃鼓藏、祭尤節等參與觀察﹔採訪了以王鳳剛、楊正江、麻勇斌為代表的近30名古歌搜集者與歌師,撰寫了4萬多字的田野調查報告,論文中大量引文如還儺願、婚禮與鼓藏節三個民族志皆來源於作者的第一手田野資料。

調研4——貴州黔東南苗族刺繡的表述意義考察:

本考察從以下幾個角度並行推進:

(1)對兩百位黔東南苗族女性進行以刺繡為主題的深度訪談及日常生活的參與式觀察。從年齡層次來看,包括15—25、25—40、40—60、60以上四個年齡段﹔從職業來看,主要包括留守在村的務農婦女、外出打工(或曾有過兩年以上打工經歷)的打工婦女、當地初、高中女學生、大學畢業后回當地工作的畢業生等多種身份﹔從傳統刺繡和商業刺繡的區別進入,又涉及刺繡自用的婦女、刺繡用於內部流通的婦女和刺繡用於外部流通的婦女。在這些分類中又擇出典型進行深度採訪與調研。

(2)按照傳統的人類學村落調查方法,筆者按照不同的刺繡技藝重點選擇了:台江縣老屯鄉稿仰村上寨(平繡)、台江縣施洞鎮偏寨村偏寨(破線繡)、劍河縣觀麼鄉巫包村大寨(紅繡)、劍河縣南寨鄉展留村(錫繡)作為田野村落研究對象。

調研5——新疆多民族文學發展:

2012年10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到新疆烏魯木齊和喀什地區進行調研,考察當地多民族文學的交流和發展狀況。

調研6——美國多民族文學考察:

2012年—2013年8月,子課題負責人梁昭副教授赴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對美國多民族文學狀況進行調研。充分利用杜克大學圖書館,查閱美國文學史和美國族群文學的相關資料,對美國多民族文學書寫進行了初步研究。並赴美國華盛頓印第安博物館和弗吉尼亞州首府裡士滿進行了考察,實地了解美國的族群歷史記憶書寫。

二)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為深入研究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自立項以來,課題組以“民族”、“國家”和“文學”為關鍵詞,利用相關圖書和數字網絡資源,廣泛搜集資料,已陸續整理相關基本文獻、方志、報刊、檔案以及外文文獻等研究資料百余萬字以上。

圍繞上述宗旨,文獻資料的累積階段分兩個部分進研讀:理論梳理與具體文本分析,目前正在進行相關分類和撰寫成果綜述。

三)學術會議與交流

為洞悉與借鑒國內外中國民族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態,課題組成員利用各類學術會議、學術訪問等機會,廣泛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多次進行參與了深入的學術座談,以課程、講座、講讀會與研討會的形式進行了多次學術交流。

1. 2011年12月1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開題論証會召開。

2011年12月11日,項目開題論証會在四川大學舉行。出席會議的特邀評委有陳躍紅(北京大學教授)、關紀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憲光(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四川大學教授)和徐其超(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此外,課題組成員湯曉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鐘進文(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彭兆榮(廈門大學教授)、羅慶春(西南民族大學彝學院院長)、姑麗娜爾(新疆喀什師院教授)、卓瑪(青海民族大學教授)、李光一(延邊大學教授)等也參加了會議。接下來並於2月22日到3月21日召開了四次研討會。

2月22日 課題組第一次工作會議正式舉行,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和大家一起回顧了“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與文學”這一課題的研究背景、總體框架、基本內容、研究方法,接著對課題啟動后的研討內容做了布置分工,強調課題研討的理論前提:一是全面地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完整地理解中國多民族社會的歷史進程﹔二是知曉我們的坐標和關懷,明白項目的責任和目標。

2月29日 本次會議落實到具體的研究方法,第一階段系統的理論提升為目標,要求集中閱讀一批相關文獻﹔二是按照分工進行專題討論。第二階段的任務是在理論提升的基礎上開展中國多民族文學的現實考察。近期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民族問題的政策研討﹔2)民族識別的實踐回顧﹔3)民族表述的理論對話。

3月7日 本次會議的研討和講評的內容有:課題子項目負責人梁昭:《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與“民權運動”》、鄒明:《聯合國“人權公約”的內容和背景》。徐新建教授提出要關注海外漢學群體對中國多民族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動向,形成課題必要的比較視野,同時要注意傳媒對現代全球化社會多元性、多民族性、多國家性等的傳播和影響。課題組對具體的操作計劃做了細致的工作安排。

3月21日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文件,邀請到項目合作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的師生參加。本次研討分為兩個部分:(1)朱麗曉博士后進行1949年前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和文件的梳理﹔(2)葉蔭茵對1949年至今進行梳理。

2. 2012年2月22日-7月4日,“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課題組在四川大學進行了10次研討會。

具體研討的主題分為三部分:一、民族問題研究﹔二、中國多民族文學的現代創建﹔三、“民族-文學”及其相關理論。在首席專家徐新建的主持下,成都地區的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了研討,他們是:阿庫烏霧、梁昭、王璐、羅安平、楊驪、張穎、付海鴻、劉壯、葉蔭茵以及余如波和趙靚等,其他高校的教師及新進入川大博士后流動站的楊柳、鄒明、朱麗曉等也參加了相關討論。研討採取讀書、做讀書報告和集體討論的方式交叉進行。

3. 2012年4月6日,“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課題組部分成員在北京召開了碰頭會。

與會者有課題負責人、會議召集者四川大學徐新建教授、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湯曉青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鐘進文教授和北京聯合大學楊柳副教授。本次會議就項目的具體定位、實施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4. 2012年6月8日至10日,借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六屆學術年會在重慶永川召開之際,項目課題成員從籌備策劃、組織會議、專題發言等方面全方位地參與了此次學術年會,並將“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的研究議題帶入了文學人類學研究的領域之中。

5. 2012年8月11日,由課題組成員發起主辦的“文化表述”跨學科對話在重慶文理學院舉行。

本次對話參加者有(按音序排列):牟延林(重慶文理學院教授)、彭兆榮(廈門大學教授)、王明珂(台灣中興大學教授)、徐新建(四川大學教授)、葉舒憲(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趙毅衡(倫敦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對話由徐新建、葉舒憲主持。學者們從文學、人類學及史學、符號學角度對“文化表述”議題發表看法,並圍繞多民族國家的族群表述展開了熱烈討論。出席對話的還有課題組成員譚宏教授及楊驪、王璐、劉壯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青年教師也應邀參加了此項活動。

6. 2012年10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到新疆喀什調研,考察當地民族文學的發展狀況。

2012年10月18日-21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的部分成員參加了在新疆喀什師范學院召開的第九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和喀什師范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北京、四川、山西、內蒙古、大連、上海、廣州、雲南、新疆等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余位代表參加論壇並宣讀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論文。

本次論壇由子課題負責人湯曉青主持,集中探討的三個主要議題是:民族政策與民族文學、民族書寫、新疆多民族文學的研究及評論。

7. 2012年11月10日,“中國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課題組的成員在南寧參加了題為“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多民族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專題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新近成立的“文學人類學與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會等協辦。

8. 2012年11月17日,課題組在成都舉辦“多民族文學生活”專題會。參加者有徐新建(四川大學)、姑麗娜爾(新疆喀什師范學院)、阿庫烏霧(西南民族大學)、梁昭(四川大學)以及羅安平(西南民大)、朱麗曉(四川大學)和付海鴻等。

9. 2012年12月28日晚,作為“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課題組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西南民族大學彝學院共同主辦的“詩•母語•我們的時代——首屆文學人類學詩會”在成都母語酒吧舉行。

10. 2013年1月24日,首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生活”高層論壇暨項目論証會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召開。此次會議旨在推進少數民族文學生活調查與研究,促進國內各高校互相聯合與交流,為民族文學生活的理論提升與規劃提出設想。

11. 2013年1月19日,由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四川省作協、西南民大彝學院主辦,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課題組等聯合主辦,題為“文學•民族•生活”的“成都地區多民族文學家迎新聯誼會”在四川大學舉行。阿庫烏霧、蔣藍、栗原小荻、白朗、嚴歌等詩人、作家和學者出席了本次聯誼會,討論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議題。

12. 2013年1月25日,《民族文學研究》在北京舉行新一屆編委會,商議期刊今后的發展定位及相關工作。會議由湯曉青主編主持。課題組成員、《民族文學研究》新一屆編委徐新建、鐘進文出席會議並做了發言。

13. 2013年2月28日至5月16日,“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課題組在四川大學舉行了12次研討會。

依托博士生課程,研討會以課題與課程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了“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與文學”。在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的主持下,課題組部分成員、四川大學文學人類學專業博士、碩士生參與了討論。

14. 2013年5月16-20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在四川成都和阿壩舉行專題調研會。

項目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主持會議,子課題負責人湯曉青(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彭兆榮(廈門大學)、梁昭(四川大學)、課題成員楊柳(北京聯合大學)、馬衛華(廣西民族大學)、王菊(西南民族大學)等以及四川大學文學人類學的博士生團隊出席研討。

15. 系列學術講座

2012年11月16日,子課題負責人姑麗娜爾教授在四川大學作了題為“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以新疆文學為例”的講座,以新疆各民族文學為例來研究中國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

2013年5月16日,子課題負責人湯曉青教授主講《現代學術格局中的民族文學研究》,梁昭副教授主持。

2013年5月28日,子課題負責人彭兆榮教授主講《多民族文化中的遺產體系》,李菲主持。

四)國際交流與合作

課題組積極展開與國內外學者專家的交流,以吸收最前沿的學術資源。

1. 2012年4月25日,邀請法國高等社會學學院(EHESS)人類學博士賀霆進行交流,以“中醫在法國”為題,討論人類學的西方社會研究問題。

2. 2012年5月25日,邀請課題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王媛苑女士做專題演講“影像、時間、現代性”。

3. 2012年5月底—6月初,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對設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的“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和“非洲人博物館”進行了短期的專項考察﹔與此前后還選擇費城“黑人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作了對比,目的在於考察西方國家以博物館為例的多民族表述案例。

4. 2012年6月—7月20日,阿庫烏霧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參加合作舉辦“第二屆中美大學生彝英雙語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有關本人詩歌作品的翻譯和評論分別在美國與日本的刊物上發表﹔近期還將應邀赴挪威奧斯陸大學出席“第五屆國際彝學研討會”。

5. 2013年1月3日,邀請新西蘭惠靈頓大學的王一燕教授與課題組交流,討論話題為“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從莫言、阿來談起”。

6. 2013年3月21日,邀請廣島大學楊小平博士與課題組交流,主講“博物館與異文化”。

7. 2013年4月17日通過四川大學國家精品課“比較文學”組織的國際交流平台,參與由國際著名漢學家、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高利克教授(Marián Gálik)主講的系列講座“作為跨文學共同體的漢語新文學”、“關於蘇聯的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學理論”以及“‘世界文學觀念’述評”等,組織課題組師生參加。

8. 2013年6月20-23日,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在昆明中醫學院參加“中醫西傳國際研討會”,發表《醫心治命:中醫人觀與道統》。

9. 2013年6月27-7月4日,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及課題組成員譚宏教授、劉壯副教授等應邀赴中國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和暨南大學參加主題為“全球化、文化多樣性與地方社會”的兩岸人類學論壇,並考察了邵族、賽德克族等山區原住民文化。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自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以專題研討、會議交流、撰寫論文等形式,圍繞著課題的主旨及各自的研究計劃,開展了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取得豐碩成果。

2013年第2期項目組與CSSCI來源期刊《中外文化與文論》合作組織了“多民族文學”專號,課題組成員與相關學者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較好的反響。其中文章包括首席專家徐新建教授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意義和前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子課題負責人鐘進文教授的《<格薩爾>在甘青特有民族中的流傳形式及區域特征》、彭兆榮教授的《文化傳承與傳承文化》、姑麗娜爾•吾甫力教授的《點鐵成金與眾不同——維吾爾族作家亞森江•斯迪克及其<諸王傳>簡評》、梁昭副教授的《族群單位與文學建構——“美國文學”的“族群化”趨勢及特點》、付海鴻副教授的《中國多民族文學教學現狀考察——以西南民族大學為個案》等。

除此之外,課題組成員在《世界民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貴州社會科學》、《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百色學院學報》等刊物上,均有項目成果發表。其中眾多論文被轉載,或在高水平學術平台上發表:

如羅安平發表於2013年第2期《世界民族》的《復興之路:美國<國家地理>中印第安的傳統與現代》,《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398期,觀點摘引750字。

又如2013年5月22日,《文藝報》全文刊登了子課題負責人姑麗娜爾•吾甫力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民族志”書寫方式講述“國家故事”——王蒙長篇小說<這邊風景>讀后》。姑麗娜爾認為,《這邊風景》是以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與國家為中心,構造了一個蘊含著象征意義的小說結構,揭示了我們面臨的嚴肅而重要的社會問題。

現對幾篇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簡介如下:

《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意義和前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

結合學術與現實的歷史背景, 闡釋了該項目的價值和意義, 提出:(1) 應立足於人類學的整體文學觀, 通過文學、 民族學與史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整合, 既把中國多民族文學與多民族國家的社會文化視為統一整體,也把當下的各族文學多樣性與長時段的多源與多元歷史並置考察﹔(2) 要同步關注書面的文學寫作與口頭的民間傳統, 也就是盡可能地把中國多民族文學納入與之相關和匹配的“多元一體”格局內去研究﹔(3) 在此基礎上,從“共同發展” 的角度對中國多民族文學展開更加深入的研討。

《多民族文學研究的“第三條道路”——“文化夾居者”的自我探尋》:

以姚新勇的新著《中國多民族文學史觀與共同精神家園建設》為例,分析了批評者自身的身份選擇。其中結合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社會現實,提出了“第三條道路”,亦即“漢”與“非漢”之間的“文化夾居者”問題。論文的觀點是:對一個由多民族構成的大國而言,族群之間及其多元的文壇內部,需要的是相互寬容﹔而寬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進一步說,尊重的對象包括自我也包括他人﹔了解則意味著做到公正客觀的知己知彼。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一門現代學科的中國選擇》:

分析了現代中國人類學領域的幾種代表性觀點,如“華夏邊緣論”和“漢夷三圈說”,闡述了有關多民族國家人類學的社會背景和學理創建問題,目的在於闡明多民族國家如何獲得人類學的分析和解釋﹔與此同時,人類學又如何可望經由多民族國家得以延伸與拓展。論文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人類學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是要通過普遍的法則解釋人類的多民族性,另一則是經由多民族性完善對普遍人性的理解。

《英國不是“不列顛”——兼論多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比較研究》:

從漢語世界的“英國”名稱出發,圍繞“大不列顛”的認同演變,討論了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身份問題,以為“中華民族”的跨族群認同提供可資參照的案例和國際語境,並從現實和學理上使相關的研討有所提升。

《表述中國:帝國和民國的歷史敘事》:

討論了中國歷史的敘事演變,集中闡述近代“西學東漸”后“民族-國家”模式對表述中國的影響和局限。論文以西南表述的古今演變為例,提出需要關注年代更為久遠的“帝國-王朝”敘事類型,並與“民族-國家”模式進行對照和比較。《文學人類學的中國歷程》則從“文學問題”和“人類學問題”等層面展開,強調了文學的人類學轉向及人類學與文學的互動,並由此論述了該學科在當代中國的大致發展歷程。

《多民族文學的高校教育》:

從四川大學國家精品課程“比較文學” 和公選課程“文化人類學” 的實踐案例入手, 考察分析了國家綜合性重點大學在文學教育課程中積極展現多民族文化共存互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一)《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項目開展至今,課題組人員成立《工作簡報》編輯小組,專門負責課題工作進展、學術交流、成果整理收集等工作。目前編輯完成《課題簡報》共計5期,均按相關規定按時報送四川大學社科處、四川省社科聯及全國社科規劃辦等主管機構。

二)其他宣傳方式

1. 自2013年起,在《廣西百色學院學報》開設“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專欄,已刊發相關文章十余篇。

2.《文藝報》2013年6月3日整版刊發了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姑麗娜爾教授的專文《以“民族志”書寫方式講述“國家故事”》。

3.在四川大學國家985創新平台“文化遺產與文化互動”基地主辦的《文化遺產研究》2012年總第2期上開辟“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專欄,組織發表相關論文4篇。

4. 2013年4月,策劃出版了《中文文化與文論》(輯刊)之“中國多民族研究專號”,集中推出了近20篇高水准的研究論文。

5. 2012年以來,課題組與《成都日報》合作,分別刊發了課題成員在中國多民族文學和文化領域的相關研究和成果,其中包括採訪收悉專家徐新建教授的《國家地理與》(2012年2月18日)、採訪子課題負責人阿庫烏霧(羅慶春)的《用母語跟世界對話》(2012年4月15日)和採訪課題成員羅安平副教授的《美國<國家地理>與中國西南》(2013年7月15日)。

6.與(北京)民族出版社合作,組織出版文學人類學博士文叢“多民族文學研究系列”,2013年已出版課題成員王菊副教授的《比較文學視野下的彝族文學研究》。還有其他三部將陸續推出。

課題組採用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進行項目進展及成果宣傳推介,均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果。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

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多民族文學研究的“第三條道路”——“文化夾居者”的自我探尋﹡

徐新建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7200

 

2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一門現代學科的中國選擇﹡

徐新建

論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10800

 

3

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意義和前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

徐新建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2期

18600

 

4

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歷史意義﹡

徐新建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6100

 

5

文學人類學的中國歷程﹡

徐新建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12期

11000

 

6

民族文化與現代旅游﹡

徐新建

論文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年理論版)》2012年06期

6900

 

7

“多元一體”還是“華夏中心”---關於中國高校推進多民族文學教學的思考﹡

曹順慶﹔羅安平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11期

7700

 

8

《格薩爾》在甘青特有民族中的流傳形式及區域特征﹡

鐘進文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年02期

16700

 

9

文化傳承與傳承文化﹡

彭兆榮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年02期

9300

 

10

點鐵成金與眾不同——維吾爾族作家亞森江·斯迪克及其《諸王傳》簡評﹡

姑麗娜爾·吾甫力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年02期

6400

 

11

族群單位與文學建構——“美國文學”的“族群化”趨勢及特點﹡

梁昭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2期

11300

 

12

多民族文學的高校教育——以四川大學團隊教學為個案的實証考察﹡

徐新建梁昭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2期

16200

 

13

歷史使命與文化尊嚴——中國當代多民族母語文學發展論﹡

羅慶春

論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3期

8200

 

14

復興之路:美國《國家地理》中印第安的傳統與現代﹡

羅安平

論文

《世界民族》

2013年第2期

13000

 

15

多元聲音 共創未來---中國多民族文學的跨學科對話﹡

樂黛雲﹔張炯﹔羅安平﹔徐新建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

2013年第1期

 

22500

 

16

中國多民族文學教學現狀考察——以西南民族大學為個案﹡

付海鴻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年02期

8200

 

17

多民族文學教育的融合與發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躍紅教授訪談﹡

付海鴻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8300

 

18

苗族蘆笙的族群敘事與身體表述——以南猛鼓藏節考察為例﹡

張穎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5期

10000

 

19

文化即表述

徐新建

論文

《社會科學家》 2013年02期

1300

 

20

承前啟后 創建未來——第九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的總結

徐新建

論文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年理論版)》 2013年01期

7500

 

21

“不同而和”與共同發展

徐新建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2期

3500

 

22

英國不是“不列顛”——兼論多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比較研究

徐新建

論文

《世界民族》2012年01期

10000

 

23

民間儀式與作家書寫的雙重並軌——從“普洱誓盟”看現代中國的“民族表述”

徐新建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

2012年04期

11600

 

24

“表述”問題:文學人類學的理論核心——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徐新建教授訪談

徐新建﹔唐啟翠

訪談

《社會科學家》

2012年02期

9800

 

25

表述中國:帝國和民國的歷史敘事

徐新建

論文

《社會科學家》

2012年02期

6400

 

26

美國與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和文學

Evelyn Hu-DeHart﹔徐新建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11期

8500

 

27

警醒、感恩和展望——寫在中國文學人類學獲國家立項之際

徐新建

論文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500

 

28

以史為鑒 溫故知新——簡評《中國民族政策簡史》

徐新建

論文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2年01期

3900

 

29

回歸多元重寫歷史(代序)——“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開題報告會感言

曹順慶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2期

1700

 

30

他國化與中國文論研究

曹順慶

論文

《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年01期

12800

 

31

藏族《格薩爾》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傳與變遷

鐘進文

論文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03期

5300

 

32

“寫出民族骨子裡的性格”

——土族當代作家訪談

楊春﹔鐘進文﹔阿榮等

訪談

《文藝報》

2013年7月5日

3200

 

33

中國少數民族母語文學現狀與發展論析

鐘進文

論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200

 

34

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互為表現———評裕固族作家瑪爾簡的詩文

鐘進文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2012年03期

5200

 

35

“人文”、“生態”、“生生”的跨文化闡釋

彭兆榮

論文

《社會科學家》

2013年02期

8400

 

36

藝術抑或吉則,這是一個問題——以青海熱貢唐卡為例

彭兆榮

論文

《西北民族研究》 2013年02期

8400

 

37

“文化表述”的四個反思面向

彭兆榮

論文

《社會科學家》

2013年02期

2000

 

38

文化傳播:從草原文化到華夏文明

葉舒憲

論文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01期

13100

 

39

《亞魯王·砍馬經》與馬祭儀式的比較神話學研究

葉舒憲

論文

《民族藝術》

2013年02期

11600

 

40

文化文本的N級編碼論——從“大傳統”到“小傳統”的整體解讀方略

葉舒憲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

2013年01期

11800

 

41

寫文化與表述權

葉舒憲

論文

《社會科學家》

2013年02期

1700

 

42

人類學時代的文明反思:再談當代思想史的人類學轉向

葉舒憲

論文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01期

8000

 

43

神話學:從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跨越

葉舒憲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5900

 

44

《涼山彝族民間敘事中稻作文化的文學人類學解析》

羅慶春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1年第6期

5600

 

45

《雄鷹與太陽的歌者——吉狄馬加詩歌的精神世界》

羅慶春

論文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八輯(新詩卷

7800

 

46

以“民族志”書寫方式講述“國家故事”——王蒙長篇小說《這邊風景》讀后

姑麗娜爾·吾甫力

論文

《文藝報》

2013年5月22日

10000

 

47

維吾爾族詩人納瓦依思想及創作中的蘇非神秘主義

姑麗娜爾·吾甫力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

2011年06期

10000

 

 

 

48

維吾爾達斯坦的敘事學研究

姑麗娜爾·吾甫力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03期

6000

2012年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九屆哲學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9

另一種聲音——藏詩漢譯的翻譯原則與倫理

卓瑪

論文

《青海日報》

2012年7月20日

2300

 

50

茶馬互市經濟視域下的湟源新學詩

卓瑪

論文

《青海社會科學》

2012年03期

6300

 

51

中國多民族文學的跨界研究

梁昭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

2012年04期

15800

 

52

理解遭遇:現實生存語境中的“巫唱”:彝族詩人羅慶春新作品的文學人類學解讀

王菊

論文

《中華文化論壇》

2012年05期

6600

 

53

同中存異與異中求同:中西傳媒對“多民族國家”的表述比較

羅安平

論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3年02期

5600

 

54

反思“拯救民族志”:以《國家地理》中約瑟夫•洛克的中國報道為例

羅安平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11期

12000

《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398期

觀點摘引750字

55

中國朝鮮族與蘇聯朝鮮人文學發展的歷時性比較研究

李光一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01期

9900

 

56

《青史演義·回批》中尹湛納希對儒學的蒙古化闡釋

胡格吉樂圖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 2012年02期

7600

 

57

論民族文學的跨語際寫作

馬衛華

論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01期

9700

 

58

民族詩學新論

馬衛華

論文

《學術論壇》

2012年03期

6300

 

59

中國智慧作為他者:弗朗索瓦·於連的迂回策略

楊柳

論文

《中國比較文學》

2013年01期

12800

 

60

評墨磊寧的《立國之道:現代中國的民族識別》

安琪

論文

《民族研究》

2012年03期

4600

 

61

人類學“人觀”命題的追索與反思

王立杰

論文

《湖北社會科學》

2013年04期

6500

 

62

人類學轉向與文學人類學——第十屆中國比較文學年會文學人類學專場會議綜述

楊驪

綜述

《百色學院學報》

2012年01期

6100

 

63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少數民族形象表述

王璐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

2012年04期

13000

 

64

文化轉向與認同表達——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史詩性探討

王璐

論文

《中華文化論壇》

2012年04期

8200

 

65

文學、歷史與人類學的跨界表述——潘英海教授訪談錄

羅安平﹔付海鴻

訪談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01期

6300

 

66

文學、民族與教育——梁庭望教授訪談錄

梁庭望﹔付海鴻

訪談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3年02期

15000

 

67

在文學與人類學之間——簡論《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

付海鴻

論文

《世界民族》

2012年02期

7000

 

68

多族群·多學科·多文本——“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討會綜述

付海鴻

綜述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年理論版)》

2012年05期

7400

 

69

誰是沈從文的理想讀者?——以湘西作品的接受為例

龍仙艷

論文

《民族文學研究》

2012年01期

8200

 

70

苗族古歌搜集整理與研究三十年述論

龍仙艷

論文

《三峽論壇》2012年03期

6100

 

71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與知識生產

劉壯

論文

《民族藝術》

2012年01期

8400

 

72

“文藝的”與“學術的”——中國現代民間文學話語范式轉換新論

劉波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年07期

9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