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
一切都靜下來了。不再有交頭接耳,嘁嘁喳喳,會下動作。他發言了。他聲音小,調低,很短,幾句就完了。但你得聽,伸著耳朵聽。因為有用,重要。
他講的是科研課題申報。清晰,清楚,懇切,還有一點兒幽默。
他說:“希望大家——特別是年輕教師大膽申報,雖然有了耕耘不一定就有收獲,但沒有耕耘卻肯定沒有收獲。老話怎麼說了?‘庄稼不收年年種’麼!”
同事們很懷念那時的光景。那時張忠義是燕山大學文法學院的副院長,主管科研。如今,隻能偶爾看見他在校園斑駁的樹蔭下,坐著輪椅,在一兩個學生的扶推下瞇眼,微笑,頜首……
十年來,高血壓、糖尿病、腦梗、肺栓塞……輪番或聯合向還不到50歲的張忠義發起進攻,也的確不止一次把他撂倒在講台上﹔但這個倔強的赫哲族漢子硬是不服輸,一次又一次從病床上睜眼,爬起,開始工作,因為他有未竟的事業——因明研究!
絕學
據說,真正懂得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全世界不會超過20人。那麼,來自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因明學在中國呢?會有幾人深知堂奧?然而在這搶救“絕學”的有數專家中,就有張忠義的身影。他是燕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所長、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主任。20多年來,他孜孜不倦,嘔心瀝血,創建了因明文獻中心、世界邏輯史研究中心,籌辦了梵文培訓班,協辦了因明后備人才培訓班,組織了因明學術會議,創辦了《因明》不定期刊……
張忠義獨自撰寫、主編或參編著作18部,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獲省部級獎勵10余項。他又承擔了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的子項目“百年中國漢傳因明研究”。
筆記
這是張忠義努力記下的“筆記”。
這顯然是他思索的結晶。
透過這奇異的“天書”,我們可以想見這位赫哲族學者的頑強與堅忍。可誰又認得它呢?梵文?藏文?……都不是,就是漢文。這對我們身體健康的人是一種考驗、一種鞭策。如果努力的話,還是可以看出個一二三四來。但有一個人可以把它翻譯給我們,那就是張忠義的發妻張亮。她是張忠義身體的拐杖與精神的二傳手。別人不認得的字她認得,別人聽不清的話她明白。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本筆記——字跡清楚,條理分明。那是張亮記的,張忠義“說”的。通過這兩類筆記,張亮把張忠義的思索傳播開來,落實下去。
“百年中國因明研究”項目的首席專家劉培育說,在燕大召開子課題開題會議時,坐在輪椅上的張忠義還要事無巨細地關心,對會議安排與議題提出意見,並做了很好的書面發言。
思索
張忠義的思索是24小時全覆蓋。
學生說,張老師有個習慣,衣袋裡常掏出一些帶字的小紙條。原來那是隨時想到隨時記下的“成果”。有時,這紙就是順手拈來的半頁筆記紙或報紙的邊邊角角。
張亮說,跟他睡不了個囫圇覺!半夜三更——常常是凌晨兩三點鐘,他忽然把我推醒:“快快,起來,記下!”記下了,念給他聽,遇到沒記准的地方他還要發脾氣:“不要你這個秘書了!”可他的記性還真是好,讓我寫的一些引文出處,稍有不慎,他便打住:“不對,肯定不對——年代,日期,查!”我一查,果然他說得對!
就是這種“全覆蓋”式的思索,竟令死神對張忠義望而卻步,令病魔對他一籌莫展。在病重的近3年,他還接連完成了3個課題——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傳因明史論”、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佛教邏輯研究”的子課題“因明與墨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因明三支、明辯三物與証成”。
隊伍
關鍵時,張忠義竟能拋開他的筆記和二傳手,直接發號施令。
開題會前一個月,他就親自挨個打電話給承擔課題的4個學生——在外地工作的、讀博的,用他那獨特的“語言”督查准備情況,如期完成的,大受褒獎﹔尚未動手的,狗血噴頭。奇怪的是,學生們竟都能心領神會,畢恭畢敬,誠惶誠恐。開題那天,他主持了一下午會議,提出了七點意見,落實了團隊每個成員的任務。開題會后,他又隔三差五地電話催逼,鬧得他們現在就已經全部交上了初稿……
這些都是張忠義的“親兵”。十幾年來,他耳提面命、煞費苦心地拉起了一支隊伍。每一堂專業課,他都講得實實在在﹔每一篇碩士論文,都經過他逐句推敲﹔每一次學術活動,他都排除萬難,盡可能多地帶弟子們去參加……2006年,中國首屆國際因明學術研討會上,有他指導帶領的27名師生的論文發表﹔2007年,首次在中國清華大學召開的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有他的6名學生參加——他放棄了會議安排的賓館,自掏腰包帶領學生住進了地下室……
如果說,前些年他在燕山大學插下的是一茬茬希望的幼苗,那麼今天,在他因明研究的春天裡,已然可以看到綠蔭叢叢,山花點點!
(作者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