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錢毅:填補漢語歷史方言研究空白之作

—— 讀《宋代四川語音研究》

錢毅2014年02月26日10:3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江浙吳音研究”負責人、湖南邵陽學院教授

清代以來,漢語語音史研究不斷走向深入,主要表現有二:一是由通史向斷代史發展﹔二是由通語向歷史方言拓展。目前,漢語方音史的研究是漢語歷史方言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就宋代而言,學術界已對大北京地區、山東、河南、江浙、閩、贛、湘等七大地區的方音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而地處西南的四川語音尚未見全面系統的研究。復旦大學劉曉南教授完成的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著作《宋代四川語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以下簡稱《宋代四川》),則恰好填補了這項空白。該著作憑借扎實的語言材料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表達出獨到的學術觀點並顯現出求實的學術風格。

扎實的語言材料。歷史文獻和現代方言共同構成了《宋代四川》扎實的語言材料。該書選取宋代巴蜀文獻或與巴蜀相關的文獻數百種,這些歷史文獻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四川文士的詩、詞、文用韻材料,這是研究宋代四川語音的主體材料。其中詞韻部分採用上世紀80年代著名音韻學家魯國堯先生《宋代蘇軾等四川詞人用韻研究》的成果,因為此成果完全可代表宋代詞韻的概貌﹔劉曉南教授則窮盡考察了四川詩、文用韻,他從《全宋詩》、《全宋文》這兩部收集宋代詩、文作品最全面的總集中窮盡搜集出宋代四川文士465家、詩作22249首、有韻之文1997篇,共計32437個韻段。第二類是宋代及先宋文士筆記小說、詩話詞話、經傳注疏、史傳譜志等材料,這是研究宋代四川語音的重要旁証材料。這兩種材料構成了考明宋代四川方音的歷史語言材料。除此之外,語言材料還包括現代方言尤其是四川方言的研究成果,它們是研究宋代四川方音的現代語言材料,這是運用歷史比較法考証古代語音的基礎材料。

科學的研究方法。該書充分地發掘、佔有文獻,進而窮盡文獻語料,同時根據語言學與方言學的知識來判斷文獻中的古代方言信息。該書始終貫穿“新二重証據法”,在具體研究中還運用了一些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原則,如詩、詞、文用韻往往涉及3個以上韻部的通押,這一類押韻組合的處理較為棘手,將其視為其中任何2個韻部的通押都不合適,為此,該書特設“復雜的跨部通押”這一押韻條目,專門討論此類通押,並且其將大致分為“顯性復雜通押”和“隱性復雜通押”兩種情況。

獨到的學術觀點。創新是學術的生命。《宋代四川》全書洋溢著創新的氛圍,誠如魯國堯先生所言:“這是一本原始創新的書。”該書首次全面地描寫了宋代四川地區語音概貌,並進行了與當時其他地區方音的橫向比較與先宋以及現代四川語音的縱向發展的探討。更重要的是,該書揭示並論証了“閩蜀相近”和“四川方言的歷史斷層現象”兩個西部方言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這成為了該書最大的創新點和最出彩之筆。“閩蜀相近”即宋代四川、福建二地的方音相近,這一觀點是通過與已有宋代大北京地區、山東、河南等七大地區的方音研究成果作“存否”、“同異”的比較而得出的結論。同時,將宋代四川方音與現代四川方音作比較,卻有驚人發現:兩者相似度非常低,究其原因,應該是宋末的戰亂使原來的四川方言逐漸消失,因此,四川方言在這一階段出現歷史斷層。這些發現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求實的學術風格。《宋代四川》秉承清代朴學的優良作風,注重語言材料的窮盡搜集和整理,堅持“幾分証據,說幾分話”、“例不十,法不立”等重要學術原則。如潼川府釋亮詩作陽聲韻“關”押入陰聲韻“沙花遮”,這與現代四川方音前鼻尾弱化的方言特征相對應,但是由於此例為僧詩,僧詩用韻不太嚴謹,再加上此為孤例,因此,該書認為“據此一例就確定此種用韻為現代四川方言前鼻尾弱化的源頭為時尚早”。

(責編:趙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