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社會認同視角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建設”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20日15:0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總體執行情況良好。本課題在開題聽証會基礎上,經過課題組反復討論,已經形成了寫作的總體思路和寫作提綱,擬定了各子課題的寫作提綱,進行了具體的分工。現已進行了調研和資料收集工作,發表了一批階段性成果。

② 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進行了調研工作,收集了調研數據和資料,並對學界已有的調研報告進行了收集整理。

其中,召開的學術會議包括:

2012年8月11日舉行開題論証會,會議在南開大學舉行。與會的評議專家充分肯定了課題的總體思路和研究方法,認為課題從社會認同視角進行研究,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建設的人民主體性,這為保障預期研究成果的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奠定了基礎。專家們對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此外,課題組還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研討會,對課題的思路、框架以及寫作大綱進行了反復討論,從而提高了對課題的理解,統一了思想認識。

結合十八大的召開、人大、政協會議的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的論述等,課題組亦進行了學術交流,深化了對課題的理解。

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學術交流活動主要包括:

課題首席專家李淑梅和課題組主要成員楊謙、閻孟偉等2013年7月參加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的年會,提交了“中國夢的人民主體性的精神實質”等論文,並作了大會專題發言。

李淑梅將於2013年7月28日參加中國人學研討會:“生存方式與精神世界”,提交了會議論文“社會共同理想與人的認同”。

李國山教授等參加了美國聖地亞哥大學佩弗教授的講座:“對當代經濟、資本主義與市場的‘主流’說法的一個批判”與“正義戰爭理論、伊拉克戰爭與新保守主義”等。

閻孟偉教授等將於2013年8月初出席在希臘雅典召開的世界哲學大會,並提交了會議論文。

在學界相關成果的整理方面,課題組收集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論文100余篇,並收集了國外學者的相關論文多篇,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

中文文獻

“共同理想信念教育與中國文化軟實力”,陳華,《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3期﹔

“共同理想,儒家倫理,傳統話語”,陳澤懷,《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等﹔

外文文獻

Cuba's New Socialism Different Visions Shaping Current Changes

(古巴新式社會主義的不同形式所塑造的當下變革)

作者: Harnecker, CP (Pineiro Harnecker, Camila)

來源出版物: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卷: 40 起止頁: 107-125

DOI: 10.1177/0094582X13476006 出版年: MAY 2013 ﹔

Inequality and equality under chinese socialism: The Hukou system and intergenerational occupational mobility

(中國社會主義下的平等與不平等:戶籍制度與國際職業流動)

作者: Wu, XG (Wu, Xiaogang); Treiman, DJ (Treiman, Donald J.)

來源出版物: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卷: 113 起止頁: 415-445

DOI: 10.1086/518905 出版年: SEP 2007 ﹔

Labor standards and human rights: The case of Chinese workers under market socialism (勞動標准與人權:以中國工人在市場社會主義下的狀況為例)

作者: Chan, A (Chan, A)

來源出版物: HUMAN RIGHTS QUARTERLY 卷: 20 起止頁: 886-904

DOI: 10.1353/hrq.1998.0036 出版年: NOV 1998

入藏號: WOS:000076698900004 ISSN: 0275-0392 ﹔

The Western human being's "loss of meaning"

(西方人的存在的“意義喪失”)

作者: Vorster, N (Vorster, Nico)

來源出版物: TYDSKRIF VIR GEESTESWETENSKAPPE 卷: 53 起止頁: 30-44

出版年: MAR 2013 ﹔

Democracy in reforming collapsed communist economies: Blessing or curse?

(共產主義經濟崩塌后的不斷變動的民主:祝福還是詛咒?)

作者: Intriligator, MD (Intriligator, MD)

來源出版物: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卷: 16 起止頁: 241-246

出版年: APR 1998 ﹔

Upheaval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激變,個體和中國社會的轉變)

作者: Gerlach, A (Gerlach, Alf)

來源出版物: PSYCHE-ZEITSCHRIFT FUR PSYCHOANALYSE UND IHRE ANWENDUNGEN

卷: 65 起止頁: 508-533 出版年: JUN 2011

③ 代表性成果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李淑梅,《光明日報》2013年4月24日第11版。

簡介: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標示行動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承載著中國人民曲折的探索和奮斗過程,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洋溢著改革創新活力,深深打上了人民的烙印。

“馬克思對施蒂納‘獨自性’觀點的批判,李淑梅,《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簡介:本文探討了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自由觀。施蒂納認為自由和獨自性有本質的不同:自由是對異己力量的單純的否定、擺脫,是毫無實際內容的幻想,是抽象的"人"的自由,而"獨自性"則是無限的、積極肯定的,是個人權力和力量的表現。在馬克思看來,沒有單純否定的、消極的自由,自由具有肯定的、積極的內容。

“馬克思批判形而上學抽象同一性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李淑梅,《求是學刊》2013年第1期。

簡介:批判形而上學的抽象同一性,構成馬克思文化觀的一個獨特視角。馬克思立足於感性實踐說明思想觀念,批判近代形而上學對一和多、理論和實踐、理想和現實關系的顛倒,對階級利益對立的遮蔽。在當代,西方文化從絕對主義的形而上學走向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但它們與形而上學仍有一定的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建設應該堅持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價值指向,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和西方"普世價值"。

“社會文化的實踐哲學闡釋及其意義”,閻孟偉,《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

簡介:馬克思關於"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論斷內在地包含著對社會生活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屬性的確認。社會文化具有多種存在形態,但其實質則是內含於人類實踐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並通過社會交往而被社會化和客觀化了的普遍精神。社會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而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則是人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會文化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它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文化機制,社會歷史的進步趨勢也必然包含歷史主體的價值選擇。

“黑格爾市民社會論的三重內涵”,閻孟偉,《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

簡介:黑格爾以自由意志的現實化為核心線索對市民社會及其與國家的關系做了系統的、深入的理論探討和論証,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推論嚴整的邏輯體系,其中不僅包攝了有關市民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問題,而且還獨創性地將表述這些問題的基本概念設定為構成邏輯體系內在結構的各種規定性或環節。可以從市民社會發生學、市民社會現象學和市民社會目的論三個方面理解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在當代的意義。

“儒家生態哲學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維度”,喬清舉,《哲學研究》,2013年第6期。

簡介:生態哲學是對人與其生存環境或人與自然關系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方面的探索。儒家哲學本質上是生態哲學,其基本原則是天人合一,其理論結構為對於自然的宗教、道德和政治三個維度。天人合一的原則具有事實、價值、本體、功夫、境界多重含義。其所謂天的規定性“生生”,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其所謂人的規定性“為天地立心”、使萬物“盡性”。儒家對於自然的生態態分為宗教、道德、政治三個維度,儒家在三個層面展開對於自然的生態性認識和保護,具有整體主義的特點。在宗教層面上,儒家保留著自然之魅的觀念,認為一些動植物具有神性,要求祭祀它們,祭祀土地山川,“報本反始”。在道德層面上,儒家把仁理解為“愛人以及物”,提出“德至禽獸”、“澤及草木”、“恩及於土”、“恩至於水”、“恩及於金石”等說法。在政治層面上,歷代政權都設立官職、頒布政令、法律保護自然。生態地存在是人類根本的存在方式﹔發掘傳統生態智慧,對於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希臘城邦文明與古典公共領域——公共性的歷史源頭及其啟示”,楊仁忠,《新鄉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簡介:古希臘社會的公共物理空間構成了古典公共領域的物質性形態,城邦制度及公民行為構成了古典公共領域的社會性形態,以憲政理性為基本內容的城邦公共精神則構成了古典公共領域的觀念性形態。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公共領域的古典傳統。研究這一問題對於探討西方社會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征、歷史演變以及分析馬克思主義社會公共性思想的歷史源頭及其歷史性超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④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2年9月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報送了課題開題報告。

2012年11月報送《工作簡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建設的人民主體性”。

2013年4月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中國道路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基礎》,此稿發表於《光明日報》2013年4月24日第11版。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馬克思對施蒂納“獨自性”觀點的批判

 

李淑梅

論文

《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1萬

 

 

2

馬克思批判形而上學抽象同一性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李淑梅

論文

《求是學刊》2013年第1期

1萬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

 

李淑梅

論文

《光明日報》2013年4月24日第11版。

2500

《中國法制報》、《南開大學報》等轉載

 

4

儒家生態哲學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維度

喬清舉

論文

《哲學研究》2013年第6期

1.6萬

 

 

 

5

《希臘城邦文明與古典公共領域——公共性的歷史源頭及其啟示》,論文,2013.2. p1-5,9000字,2013年4月1日。

楊仁忠

論文《新鄉學院學報》

《新鄉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9000

 

 

 

6

社會文化的實踐哲學闡釋及其意義

閻孟偉

論文

《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
 

1.1萬

2013年2月26日《光明日報》論點摘編,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3年第4期轉載

 

7

黑格爾市民社會論的三重內涵

閻孟偉

論文

《西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1.5萬

 

 

8

淺談中共十八大報告的六大新論

邵光學

劉娟

論文

《學術論壇》2013年第3期

8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